徐 勇等
“一下飞机就傻眼了”— 一句不懂也别泄气。
李微(机械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强烈的反应,我第一次来美国是在西雅图入关的。一下飞机我就傻眼了,他们说的是英文吗?在国内考过“托福”,GRE,练就了一副标准听力,没想到这点儿功夫遇到一点口音就卡壳了。
第一天见导师,听他讲话好像听一门从没接触过的外语,我急得直冒汗,本来可以说好的话也变得语无伦次了。导师没准儿也在想,她说的是英语吗?
徐勇(生物系博士后)
这种尴尬阶段是新来者难免的,甭管你“托福”、GRE考分有多高,一走进美国现实生活,多高的水平都难免会出差错。重要的是你得学会处变不惊,别以为你的英文真的就那么糟。你那点儿托福功夫不是假的,沉住气,大胆地往前走,去接电话、打招呼、聊天,去办你需要交涉的事情,用不了多久,你的自信就会回来了。
郑志昕(化工博士研究生)
能出来读书的人,英文总有几下子的,要创造机会把你的能力表现出来。
我刚来的时候,住学生公寓。我的四个室友都是美国人,他们侃起来我是一头雾水,一点儿也插不进去。后来,我一面硬着头皮当听众,一面为自己创造机会唱主角,训练了几次后,口语和听力都大为改观了。
支棱着耳朵捕捉“灵感”—用“心”去听才能渐入佳境。
李微
有人说,一个人多跑几个不同语言的国家就差不多成为作家了。语言交流有阻隔的时候,心就会变得特别灵敏。
我第一学期有门课,表达性强,教授多用投影资料,没有教材,参考书与老师授课内容也没有直接联系。在那门课上,我与其说是用耳朵去听不如说是用心去听的。听课有时也要有灵感,要静下心来才能在语言的阻隔下捕捉到有意义的信息。
徐勇
要做一个有心的听众。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留意别人怎么说话,记下来,下次也照着说。遇到自己没把握的话,随时谦虚地向周围的美国同学请教。
初来者听课可能一时还不适应,最好有几方面的准备:
多读—预习并详读辅导材料,对教授讲解的内容先有一个大致了解。
多记—预习中的难点、教授讲课的重点以及板书都要记下来。
多问—上课没听懂的问题,可以问旁边的同学;或者作个记号,课后再问。不要把问题留到考试。临到考试时,大家都很忙,一般不会愿意为你花时间解答问题,也不太愿意同你讨论见解或答案。所以,及时总结非常重要。
程玉忠(生物系博士生)
美国教授上课一般不像国内教授那样按部就班,他们比较随意,常即兴发挥。我们在语言听力上比美国同学反应慢,课堂笔记就比较难做好。补救的办法可因人、因课而异。有的可以录下来,回去消化;有的教授口音重,非常难懂,那就听个大概,回头下功夫看书。
徐勇
中国学生由于有语言障碍,课堂反应没美国同学快。但考起试来一般都比美国同学好,这是因为中国学生私底下会用功。
郑志昕
听课的困难是暂时的,很快就会适应。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适应的是大量丰富的生活语言。要在这方面改进可以多看电视,电视中的Comedy非常生活化,节目不长,你可选择一两个合适的,每天看半小时,不懂也要硬着头皮看下去,训练一段时候之后就会渐入佳境。
沉默不是金—“尊口”常开的人才能由听众变主角。
徐勇
初来者首先要训练的是敢开口说话。练习说话的机会很多,如初来时要找房子、装电话、开银行账户、与外国学生顾问约谈、选课等等。若不知道怎么说,可以向先来的同学请教,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熟记常用的词与句型,自己开口去交涉。开口这一关过去了,下面适应起来就会容易些。
敢于开口之后,下一步要留意的就是“怎么说”的问题了。要注意周围的美国人怎么说话,试着用他们的话来说,有问题应该随时请教,最好能交上一两个基督徒朋友,他们会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听你说并教你说。
郑志昕
选择一些自己熟悉并且也是美国朋友感兴趣的话题来聊天,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我初来时英语还说不流畅,大多数的时候只能当听众。一次,我刻了枚印章送给一位中国朋友,我的美国室友见了很觉稀奇,借了去盖在他的书上。我借此机会向他介绍中国印章及汉字构造方面的小知识,他听得很入迷。那次,我竟然滔滔不绝地讲了近一个小时。那次经历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开始留意为自己创造讲话机会,大段大段地讲。不仅与人聊天时争取多讲,在课堂小组讨论也争取多讲。渐渐讲熟了,在英语场合就自然而然地反应快起来,甚至变为直接用英语思维了。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加上一道翻译程序。有这道程序阻隔在中间,你的反应总会慢半拍,甚至你说出、写出的话成了美国人的“洋经滨”。克服翻译的习惯很重要,多讲,长篇大段地讲,能有效地训练你直接用英语思维。
读破万卷书—用别人的章法,写自己的文章。
徐勇
读文献是做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课业和实验有多忙,也要有计划地多读文献。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拓展知识面,及时了解学术成果及动态,从而获得启示,也有助于你写文章。
在国外写学术性文章最重要的是文章的科研水平,好的实践成果、好的思想、好的观点是最重要的,美国人看重的是这个。当然,好的成果也需要有合适的包装,读文献读多了,等到你自己要写Paper的时候,包装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程玉忠
美国人写文章比较直截了当,有英文老师说过:“东方人写东西你常常不知道他在写什么。”写Paper的时候要注意这个问题。同一专业的文章看多了,写起来就有借鉴。写好后最好请美国同行看一看,哪里不合美国习惯他们看得比你清楚。
郑志昕
用中文的思维来写文章,美国人看不懂。写文章要锻炼不用中文翻译。专业性文章大概格式与中国差不多。有的人在论述中易于“中文化”,要避免这类问题。最好多读别人的文章,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熟记技术英语和专业句型,用别人的话,写自己的文章。
写文章不是最难,但要写得像样,则需要经过长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