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校学科特点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

2008-02-01 00:00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年12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科技成果科技

技术转移及服务工作现状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成立于1984年,是学校处级建制管理单位,1985年进行工商注册取得学校全资的企业独立法人资格。为促进学校科研项目的转化,1992年科技开发部并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自然科学处,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校科技开发的规章制度,成为学校科技开发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为贯彻国家关于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的精神,2000年根据学校有关文件和通知,科技开发部从科学研究部分离出来,与国内合作部、产业管理部合署办公,简称北京大学科技开发与产业管理办公室,充分发挥企业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2007年5月学校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科技开发部列入学校教务长管理系统,由主管科研教学的常务副校长主管,作为学校处级管理部门独立运行。从1985年起,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到长足发展,科技开发部积极推广学校技术,解决社会技术需求,代表学校签订技术合同额由初期的年均300万元发展到2007年1.3亿元,累计签订技术合同1970余项,涉及合同金额超过15.2亿元,并形成一批以北京大学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技术股份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方正集团等。

业务定位及发展目标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是学校科技开发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内统一管理、组织和协调校内各单位的科技开发工作。收集学校高新技术成果,审核、签署和登记各类技术合同;对外代表北京大学与各单位签订各类技术合同,积极推广北大技术成果。承接企业技术难题。并始终致力于促进北京大学与社会各界的科技合作,把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与地方及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以促使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在已有灵活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上述业务,同时从北京大学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介入,逐步引导扶植,引入外部资源进行应用性开发研究并实现产业化,从而在技术转移的纵深过程中发挥技术中介的更大作用。促进北京大学在国家技术创新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机构的经营特色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是校内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部门,一方面它是一个学校的职能部门,代表北京大学与企事业大单位签订技术合同,并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学校科技开发合同与经费;建立科技开发风险基金。支持校内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并承担相应风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主体,从事科技成果收集、宣传、推广等一系列属于技术中介范围的技术转移工作并提供与此有关的政策、法律、财务、信息等相关服务。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发挥学校管理机构的管理、组织、协调等功能,同时利用企业的灵活机制,招聘人才,筹措资金,为项目提供法律、投融资、信息等多方位的服务,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支持与合作。

合作伙伴及客户群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拥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伙伴及客户群。对内,校内科研是进行成果转化的基石,北京大学拥有中高级科研人员3000余人,研究生近万人从事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工作,立项项目约计1500余项,科研经费8.6亿元。近几年来,科技开发部收集了近500项可转化与合作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和转化。对外,北京大学现已与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负责相关科技合作工作,并且与全国各地的政府科技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各省(自治区)、市、区、县的科技主管部门建立了广泛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地方政府寻求合作伙伴。每年应邀参加各省市各类成果展示交易洽谈会议30余个,展示学校高新技术成果项目,同时将地方企业需求反馈到学校。促成合作。与广东、云南、江苏、辽宁等科技厅设立长效联络机制,开展专项科技项目计划。提供专项活动经费等促进技术转移。

同时。科技开发部与各地的企业保持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接触,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境外企业。并加强与投资公司的合作,借助雄厚的资本金推动成果转化。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IBM公司、富士通等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等多方面、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如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验中心,进行项目合作开发。

技术转移及服务的模式与管理方法

多种运行机制下的专业服务与管理职能并重

事业机制。目前科技开发部作为直属学校的处级建制职能部门运行。科技开发部作为校内职能部门,有利于加强校内科研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并能够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学校的科技开发政策,从而保护科研人员从事技术转移的积极性。

企业机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985年学校成立了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注册为企业法人,由于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因此在对外合作的商业谈判和一般事项中,科技开发部具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提高了效率,对技术转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只有重大事项或需要学校提供较大的支持时,才报请校领导决策执行。

校长授权机制。可以在合作中利用北京大学的声望,又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开发部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促成合作。由科技开发部代表学校签署正式协议。

科技开发风险基金机制。1996年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建立了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目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校从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中提取的管理费。学校每年将管理费的约40%作为科技开发风险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学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项目研发,防范合同执行中的可能的风险,技术转移中的一些意外费用等。

规范项目管理,完善制度与机构建设

健全并逐步完善学校科技开发工作的规章制度。为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正在重新制定和修订《北京大学科技开发管理办法》、《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收入管理规定》和《北京大学技术股权管理办法》。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保障机制运行。为加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作为处级建制的管理机构独立运行。下设部门分工明确,紧密合作。保证了机构的高效运行。

学校科技开发工作统一归口。合同制管理。正在修订的新的《北京大学科技开发管理办法》进一步界定了北京大学的科技成果的定义,及其转化过程中个人与单位以及非独立法人机构与校内外科技开发与合作必须统一归口科技开发部进行合同制管理,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负责人在技术合同中的责任、利益,加强技术合同履行的过程管理。

发挥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优势,加强重点项目的过程管理与全方位服务

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优势,对于重点项目在项目初期进行介入,逐步引导扶植,引入外部资源进行应用性开发研究,尽快实现产业化。充分利用多种机制的优势,从技术的提炼集成、宣传策划推广、商业谈判、委托评估、上级部门各种报批。一直到最后以技术持有人的身份

入股企业,并为企业的规划、发展提供后续支持等。科技开发部对学校技术转移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互动合作模式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的技术转移在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上都体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间相互促进的特点。我们与各级政府科技部门建立直接联系,同时广泛接触各地各类企业,建立点面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伙伴及客户群。在项目合作方面。利用北大多学科优势,组织跨学科多领域联合开发,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合作模式既有四技合同包括专利技术许可和技术入股,也有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验中心。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到中试产业化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

近两年来在技术转移及服务方面所取得的业绩

2006年科技开发部代表北京大学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28项,涉及合同总金额1.23亿元,合同到款总额6801万元。2007年度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66项,合同金额超过1.3亿元,合同到款总额7225万元。合同涵盖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化工、生物医药、农业、规划等多个领域,合作伙伴遍及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近两年有42个涉外合同,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2330万余元,合作对象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瑞典、荷兰、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的企业和机构,较大的合作项目包括与泰国Gold Gift公司的合作(合同金额468万元)、与荷兰壳牌公司的合作(合同金额150万元)、与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合作(138万元)、与世界银行的合作(117万元)等。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的技术转移服务收入合计567.36万元。其中425.52万元为科技开发风险基金。

近两年科技开发部收集校内各院系可推广转化的高新技术成果项目120余个,涵盖农业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汇编印制成册。每年科技开发部将学校的成果汇编提供给各地科技厅局、发改委、高新技术开发区、地方科技园、网上技术市场和企业,积极进行项目推广,同时收集地方科技需求,组织学校教师认真对接。

科技开发部组织参加包括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福建“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展洽会和技术交易会,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技术信息交流,并继续保持和首都高校科技信息网、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的联系,借助于网络的平台,与兄弟院校和地方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促进产学研的合作。

重大技术转移项目和国家或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签约与成交情况

近两年科技开发部签署的技术合同中,有三项合同金额超过2000万元。7个项目成果是国家“863”、“973”或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在已经成交的680余个技术合同中还有相当多的项目成果源于国家或地方的科技计划项目。其中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中国北方晚古生代过渡层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三个子合同分别是“中国北方与邻区晚古生代‘过渡层盆地综合对比研究”、“中国北方晚古生代‘过渡层盆地构造演化研究”、“中国北方晚古生代‘过渡层地层系统沉积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合同总金额2000万元,已收到前期经费合计750万元。

与北京万坤永嘉科技有限公司及沙钢等签订的《关于成立北达万坤(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合同总金额2500万元。该公司是为人工耳蜗系列助听设备项目转化成立平台,该公司已经进行工商注册。人工耳蜗系列助听设备项目是中古两国政府部门共同关注、支持的项目。这个项目集成了学校多学科领域多项科研成果,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科技攻关、“973”、“863”、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大量课题,所取得的一系列有独创性的重大成果,研究人员分别来自电子系、数学系、计算机系和心理系等。这个项目把北京大学在本领域的软件算法优势与古法方面的硬件生产优势相结合,由于现有的人工耳蜗产品是针对西语开发生产的,全部是国外生产,人工耳蜗及数字助听器系列产品的产业化将给我国大量的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还获得北京市技术转移专项的经费支持,并出色地通过了项目验收。

對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所做的贡献

北京大学拥有实力雄厚的理科基础,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出。但是这些成果多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新发明新创造的科技成果,但是要与产业化接轨还有很大欠缺,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机构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着重加强为地方区域经济需求服务,一方面为国家重大重点科研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各地政府、企业的联系,主动出击。采用多种模式促进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转化的项目为所在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培育和转化原创性成果。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北京大学1993年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氮化物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以及产业化专项项目的支持,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镓基兰光、白光发光二极管的生产的上中下游一系列科研成果。

科技开发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先后将大功率、高效率LED芯片生产技术、白光LED的封装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成果产业化。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了4家公司,累计吸引社会资金过亿元,技术转化占股过千万元,初步形成了半导体白光照明产业的产业链。

本项目完成了20余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其中已经授权专利5项,发表论文90余篇。氮化镓基兰光、白光发光二极管的成功转化,使得以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中科院半导体所等研究单位为基础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的长周期的高端科研成果终于逐步形成产业链,同时使我国在世界固态照明革命兴起之处。跻身于国际前沿,将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主动出击,着重加强为地方区域经济需求服务

为了进一步使地方的区位、资源、市场与北京大学的教育、人才、科技形成优势互补,促进经济、教育、科技领域的共同协调发展。北京大学现已与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包括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南省、辽宁省、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江西省、甘肃省、江苏省、浙江省、新疆建设兵团、天津等。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作为技术转移机构全面负责相关科技合作工作。

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计划启动以来,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负责组织学校项目与云南省科研单位及企业对接,承接云南省技术难题招标。至今已签署各类合作合同40余项,合同金额超过8000万元。已有十几个项目通过验收。其中“耐热植酸酶基因工程菌株构建及第二代高效、高产植酸酶”和“表面活性剂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金”两个项目被评为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耐热植酸酶基因工程菌株构建及第二代高

效、高产植酸酶”已在云南推广。

为促进辽宁省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学校与辽宁省开展全方位、高层次、战略性合作,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多次组团分别到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铁岭、辽阳、营口、葫芦岛等地市进行调研走访、展示发布学校项目,与百余家企业对接洽谈。已达成多个合作意向,签署了9个合作协议。为辽宁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对技术转移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1)积极探索不同运行机制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促进模式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成立以来。在不同发展阶段,先后与产业管理部、科学研究部、国内合作部合并或合署办公,以期更好地协调科研、开发、生产上中下游的关系,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07年5月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与产业管理部分开,作为学校处级建制的管理部门独立运行,成为国内大学中唯一的同时拥有事业机制和企业机制并且独立运行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部门。

(2)提供全方位技术转移服务。创造促进技术转移的新模式

在技术转移的全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促进技术转移的模式。集合学校优势科技资源,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并通过资本运作,提供全方位技术转移服务。促进技术转移,对技术转移服务行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设立校内科技开发风险基金,成为本校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的助推剂。

机构的社会信誉情况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成立于1984年,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多次获得嘉奖。下面是近两年来获得的部分奖项:

(1)“使用单层分散型CuCl/分子筛吸附剂分离一氧化碳技术”获得2006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已成功产业化。

(2)2006年11月获“2006年上海青年科技创新创业成果‘最具技术交易潜力奖大赛暨中國国际工业博览会青年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展”技术交易潜力奖。

(3)2006年获“第十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项目二等奖、个人二等奖。

(4)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2006年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上,学校与贵航集团共同研制的“无人机航空遥感系统”项目被评为“2006中国高校一大型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之一。

(5)2007年获“第十一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个人三等奖。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在2005~2006年度以及2006~2007年度连续两次获得北京市技术转移专项项目的资助,无论在项目转化工作还是机构建设方面都超额完成任务,以各项指标全部优秀。通过了项目的验收。并形成了两个各具特色的成果转化典型案例。

近两年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没有发生诉讼。

机构未来的发展规划

进一步加强科技开发部在校内的协调职能。利用北大多学科优势,组织跨学科联合开发,利用学校科技开发风险基金,依托学校基础研究成果,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向应用成果的延伸。并进而实现技术转移。

利用北大恢复工学院的有利条件,鼓励部分具备应用前景的研究,支持工学院对取得重大应用成果并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国内选择合适的地区成立1到2个产学研结合基地,借助地方的资源形成研发、中试、技术转移、产业化、利益反馈的良性循环,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加强专利的保护和技术转移,支持并资助部分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核心技术申请国际专利,并推动专利技术的授权许可或转让,资助的专利申请费用待专利转让后将收回用于资助新的国际专利的申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进一步加强机构的人员配备和服务能力,提升人员素质,鼓励在岗人员参加各类技术转移的培训或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科技开发部可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账同时加强和国际综合性大学技术转移部门的联系和交流,拓展视野,参考国外技术转移较成功的大学的经验,结合学校科研实际,采取各种灵活的制度和切实有效的手段推进学校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

总的来说,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将根据综合性大学侧重科学研究基础性、原创性的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科研成果的各种技术转移模式,在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体现综合性大学的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职能。并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科技成果科技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