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易考易误区成语集锦

2009-06-24 03:08张志先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褒义形容比喻

张志先

成语,涵义丰富,凝练精辟,启迪心智,引发联想,富于表现力,蕴含深刻的哲理,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积淀,具有形式整齐、结构固定、音律和谐、言简意赅的特点。它是每年高考试卷上一道永恒的风景。也是检测同学们语言运用能力的绝好题型。成语的运用除了注意读音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成语表意的特点。现将易考易误成语整理在此,供同学们识记理解,正确运用。

1不孚众望

[解释]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须注意_字之差的不负众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辜负大家的期望。

[出处]《诗经·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误解]用来形容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也就是当做“不负众望”的意思了。

2不刊之论

[解释]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褒义。

[出处]宋·昊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误解]媒体常认为是不可以刊登的言论,当作贬义来用,意思恰好相反。

3不赞一词

[解释]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误解]常认为是为人很小气,不愿意直面夸奖别人。

4不知所云

[解释]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语言紊乱或空洞,特指说话人一方。

[出处]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误解]媒体大多用在听者一方,说听者不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5不足为训

[解释]训,法则,典范。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

[出处]明·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

[误解]不能当做教训。

6侧目而视

[解释]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出处]《史记·汲郑列传》:“尽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误解]目光轻蔑地看。

7差强人意

[解释]大体上使人满意。

[出处]《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现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日:‘昊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误解]往往用在一点都不满意上。

8耳提面命

[解释]提着耳朵当面告诉他。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要求严格。

[出处]《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误解]不能用于同辈之间或者晚辈对长辈。

9方兴未艾

[解释]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事物正在发展,没有停止。多形容形势或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出处]宋·陈亮《戊中再上孝宗皇帝书》: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虏人非有方兴未艾之势,而何必用此哉!

[误解]蓬勃发展的应当是好的方面,而实际运用中不管好坏均用此成语。

10付之一笑

[解释]一筻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乃知朝士妄想,自古已然,可付一笑。”

[误解]常常认为是对人笑脸相迎。

11过江之鲫

[解释]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多得很。

[出处]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

[误解]认为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意思。

12吉光片羽

[解释]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2回:“祖宗诗文,在旁人观之,不过行云流水,我们后辈视之。吉光片羽,皆金玉珠贝。”

[误解]常常认为是只言片语的话。

13久假不归

[解释]指长期借去,不归还。

[出处]《孟子·尽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误解]长期请假,假期结束后仍不返回工作岗位。

14举案齐眉

[解释]送饭时把盘子托的跟眉毛一样高。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出处]《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误解]不分相互之间的关系,只认为是互相尊敬即可。

15侃侃而谈

[解释]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误解]媒体常用在聊天方面。

16空谷足音

[解释]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出处]《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误解]常简单认为仅仅就是山里走路时很安静的声音,不懂得比喻意。

17美轮美奂

[解释]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误解]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不区分对象皆用此成语。

18目无全牛

[解释]形容技艺已迭到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

[出处]《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误解]目光短浅,没有全局观念,当作贬义,

19期期艾艾

[解释]形容人口吃结巴,说话不流利。

[出处]这句成语是由“期期”和“艾史”结合而来的。“期期”见于《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艾艾”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误解]常认为是懦弱或者犹豫。

20七月流火

[解释]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主要说的是天气转凉。

[出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麝发,二之日栗烈;无表元褐,何以卒岁?

[误解]常用来形容酷暑难耐。

21巧夺天工

[解释]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处]元·赵孟额《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误解]使用时往往不区分人工的或者天然的。

22如履薄冰

[解释]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强调主观上小心谨慎。

[出处]《诗·小雅·小曼》:“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误解]用在客观上应对危机情况时的心理反应。

23三人成虎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误解]常常认为是团结合作起来力量就大。

24上行下效

[解释]上面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含贬义。

[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误解]在不区分褒贬的情况下使用此成语。

25石破天惊

[解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出处]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误解]用在惊人消息的方面。

26师心自用

[解释]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误解]常用在褒义方面,误认为以老师的l心态来对待一切。

27始作俑者

[解释]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误解]第一个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项任务的人。

28首当其冲

[解释]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出处]《汉书·五行志下》:“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误解]常用作定语,代替首先,理解成第一个冲在前面。

29首鼠两端

[解释]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误解]常用在言行前后不一致方面。

30弹冠相庆

[解释]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也。

[误解]在中性或褒义方面也使用。

31叹为观止

[解释]赞叹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同感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误解]不管看到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方面,都使用该成语。

32望其项背

[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

[出处]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

[误解]表示赶不上。

33危言危行

[解释]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出处]《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误解]完全当作贬义来用,理解成危险的言行。

34文不加点

[解释]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褒义。

[出处]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误解]文章没有加标点,说文章不好。

35五风十雨

[解释]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出处]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误解]天气恶劣,变化无常。意思正好相反。

36信笔涂鸦

[解释]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

[出处]唐·卢全《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误解]认为是画得又快又好

37意气用事

[解释]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出处]清·昊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误解]往往理解成讲义气重感情。

38一言九鼎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有份量,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误解]常用来表示守信用。

39余音绕梁

[解释]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误解]不区分对象,仅仅认为留下难忘印象,使用时扩大化了。

40炙手可热

[解释]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出处]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误解]扩大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本义。

猜你喜欢
褒义形容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别无长物
一干二净
废寝忘食
比喻
Walk on Eggs
“点”的觉醒
说句好话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