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骆驼,从远古走来的沙漠精灵

2009-08-28 04:36唐荣尧
中国民族 2009年8期
关键词:阿拉善骆驼沙漠

唐荣尧

在中国的版图上,北纬38°~42°,东到贺兰山西麓、西到祁连山东麓的地区,统称为阿拉善。8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和南北800多公里的戈壁滩组成了阿拉善地区的主要地貌。在这片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神奇的阿拉善骆驼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好伙伴。这些积聚12生肖动物优点的动物,在这里顽强地生存、繁衍,不仅以数量而且以其独特的生命优势,成为阿拉善沙漠和戈壁的精灵。

早在5000年前,双峰驼就被居住在蒙古、新疆、中亚一代的游牧部落作为一种“奇畜”驯养了起来。这些在恶劣的荒漠环境下能够15天以上不吃不喝且负重而行的动物,一直是纵横在沙漠中的骄子。阿拉善双峰骆驼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始品种,总数曾占中国骆驼总数的2/3,为阿拉善赢得了“中国驼乡”的赞誉。但是,阿拉善双峰骆驼从25万峰减少到6.2万峰的严酷事实,也让我们为这些沙漠精灵的现状以及未来担忧。

严酷环境造就的“中国驼乡”

在阿拉善的北部,是横跨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盟的乌兰布和沙漠。其东北部地区,是长400公里,宽50公里,沙丘高10~60米的库布齐沙漠。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六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齐在蒙语中意为“弓弦”。它像弓弦横陈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是阿拉善东北部的外围沙漠,横跨内蒙古三旗,使得阿拉善骆驼每天要穿越在这些地貌中,也练就了阿拉善骆驼独特的体质和抗逆性。

从甘肃、宁夏、内蒙古阿拉善交界处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往北,直到和蒙古国交界的额济纳旗,南北800多公里的地界上,是整个阿拉善地区的沙漠戈壁地段,这种地貌甚至一直延伸进蒙古国境内。在这样一个内外全是沙漠、戈壁的地理环境内,也只有骆驼才能在这片被探险家称为“魔鬼生存地区”里生存,也只有这种生存环境才能造就骆驼的诸多卓越性。从它的外貌特征来看,阿拉善骆驼耳小平贴、耳毛丛生、风沙不易进入;眼体突出、视角大,睫毛长密下垂,不受阳光直射和风沙吹袭;四肢修长,采食范围大;上唇分为两瓣,启动灵活。牙齿坚硬,咬肌发达,能采食粗硬的灌木或带刺的植物,适合荒漠草原恶劣的生存环境。后背上高耸的双峰是储藏能量的仓库,在没水没草的地方能够维持15天以上不吃不喝。神奇的造化能力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让阿拉善骆驼在如此严酷的荒漠环境世代生存繁衍。

在阿拉善地区,养驼作为一种传统的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阿拉善双蜂驼可分为戈壁驼和沙漠驼两大类型。戈壁驼主要分布在中蒙国境线以南、乌力吉山区及以北的广大戈壁地区和乌兰布和沙漠向戈壁过渡的狭长地带;沙漠驼主要分布在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内外及相邻的潍地,两大种类的骆驼形成了阿拉善双峰驼的地理分布版图。

人们最难忘的是阿拉善骆驼和丝绸之路的关系。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没有驼铃是死寂的,没有驼影是荒凉的,而在人们往往忽略的丝绸之路北端的沙漠地段,荒漠丝路和草原丝路上,如果没有阿拉善骆驼,这段丝路便无法存在。正是骆驼,用它宽大的脚掌踩出了一条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丝绸之路”,使不同的文明穿越大漠融汇碰撞,骆驼也因此博得了“沙漠之舟”的美誉。如今,在反映丝绸之路的影像作品里,几乎都有沙漠中的驼影。

如今,阿拉善北端额济纳旗的策克口岸仍是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东部地区和蒙古国进行商贸的重要口岸,20世纪中期前,在这里进行的任何国际贸易,都是通过骆驼运输来完成的。

国防功臣与边防线上的驼影

阿拉善北部地区自汉朝纳入中国版图后,就一直是中国北部边境。骆驼在边防建设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西夏时期从国都兴庆府运输粮草到这里,还是清朝晚期左宗棠收复新疆时依靠阿拉善骆驼运输军需;无论是青藏公路修建时3000蜂骆驼进青藏,还是中国最早的导弹实验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者们的生活所需,中蒙边境额济纳段的边防战士巡逻的“坐骑”,阿拉善骆驼在中国的西北边防事业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动物都无法项背的。

至今,对内而言,阿拉善是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四省区交界地带;对外而言,它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通往蒙古国的外贸口岸,在国防上有着特殊作用。

1864年开始,新疆陷入了12年的内乱,甚至面临分裂危势。清朝授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5年4月,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前夕,让侍郎袁宝恒抵达宁夏,计划筹措大军所需粮草,特意准备在阿拉善地区设立粮台,雇佣阿拉善骆驼运送从宁夏等地筹措的粮草,穿越贺兰山后经过今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巴音浩特,穿越茫茫阿拉善戈壁、沙漠区后,运送到今新疆巴里坤地区。阿拉善骆驼在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疆土统一中,开始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那些从内地筹措的粮草,经过阿拉善骆驼穿越沙漠、戈壁运输到新疆,为收复新疆的左宗棠部队提供了军需,使之能够顺利收复新疆,免除了中国西北边防在19世纪70年代的分裂之灾。

进入20世纪,阿拉善骆驼在国防建设上发挥的作用,已经不再单纯限于横越阿拉善的沙漠地区了,阿拉善驼铃还一度回响在青藏高原上,这些驼铃的背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修筑难度最大的青藏公路的修建。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国家曾动用40000多峰骆驼组成大型驮队向西藏运输货物,其中就有阿拉善的骆驼。由于自然条件险恶,每平均行进1公里,就要留下12具骆驼的尸体。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被后人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担任西藏运输总队政委。1953年初,西藏总运输队翻越唐古拉山,给进藏部队运送粮食和补给。数万名英勇战士和民工,牵着浩浩荡荡的驼队,穿越巍巍昆仑、风雪唐古拉。在这批运输总队里,阿拉善骆驼被调集出征。悠扬的驼铃声给枯燥的长途添了些许色彩。从海拔2800米的格尔木出发,到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时,大批的骆驼开始不适应高原反应了,能适应沙漠气候的骆驼在这里开始步履艰难,高原反应使不少阿拉善骆驼流鼻血,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不少骆驼倒在了途中。到风火口时,驼队已经疲惫不堪,需要休整,由于没有任何此前驼队经过这里留下的经验,驼工们决定在一个峡谷里休息。那个夜晚突然降起大雪,连续多天艰难的行进加上高原缺氧导致赶驼人与骆驼都陷入沉睡中。第二天,人们发现有600多峰骆驼被冻死在雪地里,如果将那些冻死的骆驼摆在一起,能延续1200多米长。第二年春暖时,整个峡谷里到处弥漫着死骆驼的腐殖味,景象惨不忍睹。从格尔木出发,经过两个月的艰难行进后抵达拉萨时,竟然有4000峰骆驼死去。这个事实震惊了中央:连骆驼这样耐饿善走的动物尚且如此,还能有什么动物担当从青海将战略物资运进西藏的重任?慕生忠将军在这种情况下,赶到北京求见彭德怀,提出修建青藏公路。阿拉善骆驼再次被征进青藏公路的修筑行列,和其他地方调集的27000峰

骆驼集聚格尔木,使那片荒凉的高原上出现了“万驼走高原”的情形。而这27000峰骆驼中,来自阿拉善的骆驼就有3000多峰,占全部骆驼数量的1/10强。

阿拉善骆驼为中国国防所作的贡献中,至今被人们忽略的但也是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参与”中国第一个导弹实验基地酒泉的基础工程建设和为在那里早期工作的科学家、工程兵、后勤保障人员等提供生活所需。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新中国航天事业摇篮的建成,离不开阿拉善的骆驼。从最初的选址、勘探,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全是靠阿拉善骆驼完成的。基地距离最近的城市是甘肃的酒泉市,基地初建时几乎所有物资、设备都得依靠骆驼完成,途中必须在一个叫石板井的地方过夜,这条道路的路运能力极差,根本没路可走,只有骆驼才能完成。架设电杆后,进入14号基地后的路程,只能靠电线杆当路标,惯走沙漠的阿拉善骆驼走过一次后,不需任何标识和人工指引,就能顺利找到目的地。

从1974年到1976年,大批阿拉善骆驼都被征用来运送修建从酒泉到基地的简易公路所需的物资、设备。公路修建后,阿拉善骆驼在卫星基地建设的使命完成,这些共和国航天事业的“功臣”们,随着逐渐声弱的驼铃,隐退进历史的记忆中。

纵观历史,阿拉善骆驼在这片祖国的边疆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防建设默默地贡献着,就是到现在,那矫健的驼影依然闪现在千里边防线上。阿拉善盟最北边的额济纳旗和蒙古国相邻,有着上千里的边防线,阿拉善骆驼在这里的边防部队中享受着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骆驼所没有的待遇:相当于正规的在编人员。边防巡逻战士在荒凉的戈壁滩上,骑着这些膘肥体壮、驼峰高耸的“军驼”来往于边境线上,每峰军驼和军人一样都享受着专门的津贴,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津贴数额。在边防团的某个连队中,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军驼的故事:军驼中有一峰白驼,不仅体态优美,而且善通人性,深受战士的喜欢,被大家称呼为老白。或许是常年巡逻在边境线上,老白的边界意识很强,没有巡逻任务时,它和别的军驼一起到营房周围的边界附近吃草,有的骆驼在吃草过程中无意往蒙古国境内走去时,老白就会把他们撵回来。老白“退役”后,以30多岁的“高龄”在边境线上死去,战士们特意找了块地方埋葬了这峰军驼,还给它立了座坟墓。

移动的白色经济

截至20世纪70年代,在外界通往阿拉善的公路没有修通前,走进这里的任何人类探险活动、经贸活动甚至政治、宗教、文化活动,如果没有阿拉善的骆驼是无法实现的。从僧人法显、宋朝的特使高延德到西夏时期的军人、商旅、官员再到斯文·赫定这样的探险家,阿拉善骆驼丰富的岂止是一部人类对阿拉善的探险史?在这片曾经的生命禁区里,阿拉善的骆驼还伴随着人类向沙漠资源开发的历史、阿拉善的经贸往来历史。

1932年5月,中国国立西北大学西北科学研究室组织的一个调查团,经过27天的实地考察,完成了对阿拉善境内驼路的详细勘察,得出近代阿拉善境内的驼路详细报告。当时的阿拉善境内没有一条汽车公路,交通运输只能依靠骆驼来完成:东路,额济纳经过巴音浩特到宁夏全长1775里,沿途有25站;南路,从额济纳经过甘肃的金塔抵达酒泉全长738里,沿途有10个站;东南路,从额济纳到甘肃的张掖,全程620里,沿途8个站。骆驼成为阿拉善和外界商贸往来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这条条商道上,已经走过千年驼影,经过勘察后的驼道,逐渐成为阿拉善通往外界的主要干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每年就需要800万吨以上的食盐,加上工业用盐,中国年产盐量必须达到2000万吨以上才能保证整个国家的用盐需求,而这800万吨的1/10和2000万吨的1/25就来自贺兰山西侧的吉兰泰盐场。阿拉善有我国著名的池盐生产区,大小s8个白色盐湖分布在在贺兰山西边的沙漠中,储藏量为11400万吨的吉兰泰盐场是这些盐湖中面积最大的。

贺兰山西侧的盐业开采的最早时间是汉代。清代,这里已经成为清朝13个大盐场之一,所产的盐一度曾远销到陕甘晋宁等省,阿拉善盐的营销路线直接向东,依靠骆驼运输横穿贺兰山,到达贺兰山东边的内蒙古磴口,再利用公路、水路运输到山西省境内。按照年25000吨的开采数量,阿拉善的盐可供人类开采6000年。这些数量巨大且沉重的盐品往外运输,是个很大的难题,这就形成了中国各大盐场中最独特的运输方式——驼运:运盐季节,成千上万峰骆驼从蒙古草原上云集而来,人喊驼叫,一片繁忙,装载启程的骆驼一链接一链,在贺兰山西侧就形成了中国盐业中唯一的一条大规模运盐驼道。身躯高大、善驮能走的阿拉善骆驼在悠扬的驼铃声中,负盐前行,成为阿拉善输出量最大的物资——食盐外运的唯一承载者。从外地返回时,它们又承载着当地人需要的粮食、茶叶、酒等。建国前,当地每年需要1万多驼运蜂次,每个骆驼的驮量按150公斤计算,那么,阿拉善的骆驼全年进出完成着150多万公斤的运输任务。运输驼队大多是每年的10月开始起场,从阿拉善的各个角落集聚到贺兰山下的各个盐场,组成七八峰到十几峰数量不等的驼队,一个驼工管理一链骆驼,三四个驼工就组成了一个驼运组,每个骆驼都挂着驼铃,丁冬作响的驼铃就这样响在了贺兰山两侧,一直响到第二年2月左右的收场时,整个寒冷孤寂的贺兰山就这样丰富了自己的冬天。当漫天的雪花飞扬时,白皑皑的贺兰山两侧,黄色的驼群缓缓走过贺兰山的视野,也走过了中国西北地区盐业的记忆。

丰盈的骆驼文化

在阿拉善人的眼里,骆驼全身都是宝,不仅是指骆驼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就是在上流阶层的宴席上,驼肉也是上好的佳肴,尤其是以驼掌最为名贵,那四只蒲团似的软蹄,因为是骆驼躯体中最活跃的组织,因而肉质异常细腻且富有弹性,和熊掌、燕窝、猴头并列为中国四大名莱之一,古代宫廷御膳用的“北八珍”中,驼掌就是其中一珍。

阿拉善双峰骆驼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理机能和抗逆性,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着穿越沙漠的工具角色。同时,阿拉善骆驼的驼毛还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马可-波罗当年穿越阿拉善时由衷地称赞这里的驼毛“是世界上最好的”。这种价值被西方人认识后,他们特意在黄河边的磴口、临河、石嘴山一带设立了洋行,专门收购驼毛,然后水运到包头,再采取陆路方式运到天津,出海运往西方,制成毛线、毛呢后,返销到中国。仅1941年前后的定远营在树贵的一个小分点,一年就收购驼毛5000公斤。抗日战争期间,蒋经国到西北地区考察后,在一次西北的宴席上说:“西北之皮毛,实为西北之精华。”其中,就包含着驼毛。

在“苍天般辽阔的阿拉善”,阿拉善骆驼不仅在地理单元、国防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

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人类童年的记忆之花”的岩画就是这种作用的一个刻录,同时,骆驼岩画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岩画内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岩画界绕不过去的焦点。

阿拉善蒙古族和骆驼有关的专业用语、生活谚语等也极为丰富,可编成一本骆驼文化风俗语言辞典。民间关于骆驼的祝颂词也很多,如赛驼场上朗诵的《骏驼赞》、《末尾骆驼诙谐祝词》等,还有许多关于骆驼的阿拉善长调民歌、民间传说故事,如《孤独的驼羔》、《儿驼山的传说》等。近年来,阿拉善的一批青年诗人以骆驼为题材的诗歌在全国、全区赢得了赞誉,如获得全国“苍天杯”蒙文诗歌大赛一等奖的《苍天的驼羔》等。著名画家吴作人1940年到西北地区的沙漠中,被骆驼在困境中的韧性震撼,首先相中了画骆驼,为中国画坛上留下了反映骆驼生活的画种题材。

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

“中国驼乡”的称誉首先来自其数量上的优势,然而,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数量的锐减和工具性能减弱,使阿拉善骆驼面临着困境,一声叹息后,那些驼影讲述着一个怎样的危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骆驼的功效逐渐减弱,草原上的生态恶化,也导致了骆驼数量锐减,2002年阿拉善骆驼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级78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目前,阿拉善骆驼总数占全国骆驼总数的2/3,虽然保持着“中国驼乡”的荣誉,但这种荣誉背后的危机却日益显著。过去人们养骆驼不仅乳、肉、绒兼用而且交通也靠驼力,现在牧民养骆驼也只有驼毛这一项收入了。在阿拉善的月亮湖等地,随着旅游时代的到来,骆驼更多地成为旅游者的道具。而更多的阿拉善骆驼,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而面临着生存危机。

2009年3月下旬,我们走进阿拉善探寻驼乡,连续多年的生态恶化,尤其是去年夏秋少雨、冬季少雪的天气变化,使骆驼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劣。一户牧民告诉我们,以前,他们家有100多峰骆驼,现在只有20多峰了。

为了保护阿拉善双峰驼这一历史悠久的物种,阿拉善盟从2002年起对养驼业实行免税政策,积极为养驼户协调解决放牧草场,引导牧民群众通过提高驼群品质,走专业化、规模化养殖经验的道路。目前,已初步确定在全盟范围内划定阿拉善北部戈壁、马鬃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4个保护区,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以建设大围栏的形式将保护区围封,实行专业化集中饲养。同时,加大保护区骆驼科研力度,增加骆驼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养驼业的经济效益。此外,当地还通过举办内容丰富的骆驼文化节活动,在牧民中掀起了保护生态、发展养驼业的新高潮。

猜你喜欢
阿拉善骆驼沙漠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大骆驼
阿拉善SEE 7任会长的故事
骆驼
穿越沙漠
中国阿拉善玉·观赏石博览会盛大开幕
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