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干部制度中的三个问题

2009-09-24 06:43
今参考 2009年8期
关键词:孔繁森外地异地

异地任职引发的问题

异地任职制度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封建社会的官员,动辄到千里之外的异地任职。规定避籍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让官员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摆脱熟人关系的干扰,一心一意干工作。同时也为了廉政建设,熟人少了,自然送礼行贿的就少了。这项制度在交通不便的过去还是有用的。但现在,有了先进的交通工具,空间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了。靠此维系廉政,几乎是掩耳盗铃。

首先,异地任职淡化了官员们对任职地的挚爱和责任。因为他既未出生于此地,也未成长于此地,对当地没有浓厚的感情。当然也有孔繁森那样出色的异地任职干部,但不是人人都是孔繁森。如果由当地人士出任官员,他的祖祖辈辈在此,他的父老乡亲在此,即便是出于道德和良心,他也得好好干,不敢胡闹。

其次,外地官员不如本地官员更了解当地情况,因而限制了他们的发挥。担任领导干部,对当地的了解不能是一般的数字式的了解,而必须是深深地扎进去,对其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政治生态、利益圈子等都要有深刻的掌握,才能做好工作。但做到这一点,一两年恐怕都不够用。很多干部工作水平不低,但有些事就是处理不好,用老百姓话说,“摆不平”,就在于没有钻进去找准问题之穴位。

再次,外地官员经常上演“空城计”,不能及时处理问题。我到过很多市县,发现不但党政主官是外地干部,几乎所有的常委都是外地的,只有几个无足轻重的副市长、副县长是本地人。而一旦他们进了常委,也要交流到外地。一到周末,甚至一到晚上,领导们一走而空。古人说,帅不离位,而我们这样上演“空城计”,一旦有事怎么来得及临场处置?有人说,领导异地居住,每天多烧掉多少汽油,这固然可惜。但比起“空城”来,还不叫大事。真正的大事是远离工作岗位而造成权力真空啊。

交流太频繁引发的问题

干部交流过多、过频也是当前的突出现象。地方主官,长则五年,短则三年,就交流走了。有的时间更短,一两年就走人。他们本来就对地方情况不够熟悉,一两年,刚刚熟悉情况,还没有塌下心来干点实事,就调离了。如此频繁的交流,怎么不让他们急功近利?怎么能让他们有长远打算?因为知道自己不会久留,所以一到新地方,官员们都爱提几句新口号,干点近期就能见到成效的工作,借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我们常说,考察干部,既要重显绩,又要重为后人铺路奠基的潜绩。可潜绩见效时,后任早已经不知何人了。更何况,你做了铺路石,后任要不要你这个铺路石还要另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地方整天提出这个那个的新思路、新规划、新战略,可就是发展不快的原因。

要我说,市县党政主官,甚至包括省级,应规定最低任期。比如,最少任期五年。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是以五年为期的,五年,是一个基本的施政周期。如果你没有干够五年,不能调离,也不能提拔。如果五年政绩平庸,无所作为,要么撤职,要么延长任期接着干,你想调走,没门儿!决不能容忍“工作没干好、人却到处跑”现象成为常态。

财产要公示

“从政无隐私”,公务人员,尤其是高级官员财产公示是世界通例。公职人员享受着公职权力,有可能滥用并侵犯公共职权的廉洁性,所以应当公示财产。我们党一再强调,“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大小官员,任前、任中、任后都要进行财产报告和审计,然后公示,接受监督。当然有人会说,那也管不住,他以现金、物品形式受贿,不从银行走账,你怎么监督他呢?但是,在配套的财务监管制度建立后,只要流通就会有表现、有痕迹、有物证。30多年的反腐败实践证明,光靠思想教育和法律制裁不能根除腐败,必须有监督制度。一般的监督也不行,必须有刚性的、让人“难受”的监督才行。财产公示制度就属于这样的监督。

猜你喜欢
孔繁森外地异地
孔繁森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黑皮精灵异地
北京郊区外埠车猛增本地人高价买外地牌
借伞
张忠艳《孔繁森》教学片段与评析
没有不会停下来的绝望
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