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彩虹
【摘要】倡导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必然。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概念界定。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点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不能让学生探究过多的问题,还要与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语文;课堂;学习;方式
How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he implement investigation study way
Su Cai-hong
【Abstract】Initiating the study way of the language investigation is a kind of inevitable.The investigation study way of concept define.How the implement investig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he teaching study:construction the atmosphere establish a scenario point to stir a method.The study way of the implement investigat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n't let student investigation excessive problem, return want with accept sex study organic knot put together.
【Key words】Investigation study;Language;Classroom;Study;Way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而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中央教育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中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指在语文学习生活中,教师鼓励并引导全体学生主体思考,自己发现语文课本中的问题以及疑难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最佳的探究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力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并解决语文问题”的学习。
倡导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课堂学习仍是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1.营造一种促进主体意识的探究性学习氛围
1.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体参与。注意拓宽学生的自我空间——无论是书面作业,课前演讲,版报作品,课内外的多种内容,形式的展示,交流,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述,学会合作,学会体验成功,切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2要营造适合探究性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
1.3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觉、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此,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的特点,重视教与学双向的交流、沟通与和谐,要把学习主体的单向倾听的平面教学模式变为多向自主的立体教学模式。
2.创设探究情境
2.1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文字内涵的博大精深,就在于简单和文字组合能够产生丰富多彩的意境。有人说,电视是快餐文化,文字才是正宗意义的文化,是极有道理的,其他任何一种传媒都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诵读、表演读、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可以有老师指导性的表演,也可以是学生的参与性表演、交流性表演。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达到内化、积累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言文字的能力。
2.2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现实情境。科件投影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为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利用科件结合课文内容展现了大自然的有关现象,如水中蝌蚪报春天来临的画面,鱼鳞上显示年龄的画面,三叶虫化石的背景与环境的画面,图文并茂,声色俱全,把课文作了最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引发他们的联想。
2.3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师要选择和设计理于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已有知识和预知的结论变为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例如教学这篇课文,虽然课文篇幅较长,但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就可以线性地将教学内容体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如在执教《孔乙几》一课时,特级教师于漪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孔乙几叫什么名字”。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找出了答案。学生回答后,她又问:“孔乙几没有名字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和议后作了回答。最后又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深思和探究,从更深的层次上开掘出新的“问题”,拓宽了认识的境界。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最后的问题并没有固定性唯一的答案。他们碰击出一串智慧的火花,探究的兴趣也油然而生。[2]教学中问题的出示非常关键,设计问题的角度、深度都得非常讲究,要能起到带动学生,促进理解的目的。
3.点拨探究方法
3.1在文眼上质疑。如《将相和》就可引导学生在文眼上探究。“将”是谁?“相”又是谁?将相和好,其实就隐含着他们之间曾经有过不和,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引起不和呢?再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才又和好了呢?探究这些问题,就能很快地理解这篇篇幅较长的文章的内容,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很好地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3.2在文句质疑处探究。
如在《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讲到李四光对巨石产生疑问,出现质疑的句子:这么大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探究石头的“怪”,与它的由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3在文章矛盾处质疑。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这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在这些地方置疑,可以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刻。如《金色的鱼钩》一文,引导学生在文章的最后一句“在这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个矛盾处质疑:“鱼钩上长满红锈,怎么又说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对人物品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原来这里的“金色的光芒”是指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4在文章的空白处质疑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在读者意犹未尽处往往然而止,课文中有很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可提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此时学生就会透过精炼的词句,结合自己的积累和体验,尽情展开想象,就可能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老人是在独自欣赏美景;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可以锻炼人;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他是在钓一个春天。[3]
3.5扣住情境点换位质疑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荔枝》一文,作者用朴素而满蘸深情的话语写了母亲和荔枝之间的事,最后在文末这样写道:如今,荔枝年年红。这结尾是而似乎不是文章的结尾,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这个空白点,把自己当作作者,反复探究品味文中母子情,尽情发挥想象,把作者欲吐还休的言语细细倾诉。
3.6挖掘定势点创新
思维定势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有篇寓言故事叫《滥竽充数》。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都是南郭先生的错呢?让学生在研究、讨论中明白: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如果他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等等,南郭先生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教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课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2004年4月7日到8日,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上海召开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全国小语会秘书长陈先云指出,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事倍功半,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4]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不宜过多。另外,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我们要将探究性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注释]
①胡锦涛. 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N].广西日报,2007-09-01
②严先元.周小山.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第86页
③严先元.周小山.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8-29
④崔峦 陈先云 郑宇 坚持理想 不断前进—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J].课题通讯,2004年9月(第5期)
参考文献
[1]梁为楫 李月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10
[2]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 http://tjxx. ywms.net/data/2006/0214/article_777.htm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http://blog.tom. com /blog/read.php?bloggerid=977587&blogid;=69563
[4]林崇德 俞国良.创造力与创新能力.[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12
收稿日期:20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