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伟
笔者曾在一所民办高校中担任两年的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在学生德育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排斥德育工作开展的现象,甚至有当面嗤鼻、嘲讽者,一度不知所措;后读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深受启发,尝试用内尔的“关心”理念,结合人性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德育工作,果有收效。
第一,在认知方面,允许非理性看法存在,强调理性的道德认知能力培养。
民办高校学生人生追求的基本心态是积极、进步的,但也有不少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缺乏理性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对政治、社会现象的看法容易一边倒,自我辨别能力不足。曾在大一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上遇到过这种尴尬:当讲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时,课堂下唏嘘一片,不少同学反驳说我国的社会制度是“一党独裁”、不如西方国家多党执政“民主”,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科技水平才“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对学生的这种推理逻辑,思政教师既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粗暴反驳或用“书本就是权威”来解决问题,否则反而会强化他们的这种错误逻辑,因此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非常关键。笔者首先对他们有这种看法表示理解,然后在他们往往忽视的中国国情和西方政治传统的差异、新中国短期内的快速发展和西方百年发展积累之可比性方面进行了深度分析,就体育比赛中的“公平竞争”原则,向学生提出“起点不一致情况下进行的比赛,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公正性”的质问,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在情感方面,学会换位思考,注重理解基础上的情感教育。
民办高校的学生一般经历过高考失意的心理低谷,他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自己落榜的事实,这种情绪往往在进入民办高校一段时期之后依然存在,但现实又让他们难以自欺。所以,这些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却又敏感、自卑,易走极端。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连续旷课三天泡在网吧打游戏,告诉同学说自己想体验一下网络猝死的感觉。找到他之后问他为什么要想死,想了解原因,想劝导他改变这种生活方式,但是他三缄其口,一脸的不耐烦。用尽了各种可能的突破口还无收效之后,我想到了他的母亲,考虑到母亲应该是他在乎的人,就采取激将法质问他,如果他的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会怎样的伤心;结果,他的反应不是我期待中的悔悟,而是怒目相向,仍下一句“你神经病啊”就摔门而去,接下来的四天,再次消失在课堂上。后来,在校方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我深入了解了这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父母教养方式、本人近几年经历,对他的行为表现逐步开始理解,心中对他“不礼貌言语”的怨气也逐渐平息。在了解了他的详细情况之后,我首先为自己的处理问题方式不当和不耐烦态度向他作了真诚道歉,后分别安排他的家人和他进行坦诚、平等的看法交流,消除了他内心对亲人长久以来的不满和误解,他的学习生活也慢慢走上了正规。
第三,在意志方面,鼓励为主,宽容和耐性并重。
民办高校学生一般都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但由于自身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意志方面常表现为持久性和受挫能力较弱,容易放弃。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一定要有宽容的心态,经常鼓励他们并对他们的反复性具有高度的耐性,否则很容易产生“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效果。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身高只有152厘米、头顶爆炸式发型的男生,在班干部竞选的时候执着地竞选班长一职,信誓旦旦地保证会在三个月之内让班风大变样。尽管对他的承诺不敢抱有太多信心,我还是尊重了全班同学选举的结果。任职之后,他的发型和衣着风格都迅速改变,工作上也非常尽心尽责,常有独到建议。但是,由于缺乏和他人沟通的能力、技巧以及个性过于急躁,工作两个月之后其表现就全面下滑,后来主动辞职。问之当班长这几个月来的收获,他的回答令我至今难忘:按常理我没想到你能同意我任班长,这一段时间里您也不断鼓励我、给我提工作建议和思路,您的行为让我彻底领悟到了什么是一视同仁、什么是人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是我们这些学生急需的,却是我以前一直反感的!这次当班长,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也让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因此感谢老师给了我這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第四,在行为方面,重在指引,强调意见的参考性而非必然性。
民办高校的学生一般个性较强,特别注重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他们在行为上张扬个性、蔑视传统,甚至在工作中也特别注重思路方式的与众不同,而较少考虑施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合他们在知、情、意方面的心理特点,我们不难理解他们的行为特点。所以,简单矫正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他们“不需要权威”;但是作为德育者,看到偏激行为或错误行为不闻不问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辅导员必须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在两者的夹缝当中寻求到最佳平衡点,进而既能让学生意识到行为的失范,也能让他们自愿地进行自我矫正。他们对权威的蔑视以及自尊心强的特点,促使德育工作者必须避开和他们的正面交锋,因此在其行为方面,重在方向性地引导,并强调建议的参考性而非必然性,否则很可能会遭遇阻抗。
在民办高校的德育实际工作过程中,“关心”不应仅停留在对含义的理解和接受上,更要注重如何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这种“关心”。作为德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转变传统工作思路,将“关心”学生真正关心的东西,使学生感受“被关心”、学会“关心自我”进而促进自身人格完善作为道德教育新思路,德育切入点要实现从“如何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到“学生能接受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推进德育的真正推进”的转变,充分重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运用科学的德育方法,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和稳定的德育氛围,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