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误区

2012-05-08 00:57于国文
新时代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误区新课程对策

于国文

安徽省阜阳市插花中学阜阳236136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但一些教师却存在着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满堂问等误区。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误区,对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课堂教学上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异化现象。认识上、观念上、理解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是新课改中最大的误区之一,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在数学教学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名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不讲或不引导学生学习。在交往、互动的活动中,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加之一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原生态的资源、情境不善于处理或处理不当,从而使课堂往往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这样的数学课堂要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也恐怕只能是“海市蜃楼”了。因而教师既要坚决改变过去的那种“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搞形式,谈“讲”色变。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地把握“讲”的作用,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

误区二:不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思维过程教学

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观察、类比、实验、抽象、概括及推理等,发现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学生思维过程重视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二是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三是不敢暴露学生错误,忽视教学中的陷阱,给人感觉学生上课一听就懂,但是真正做题时却错误不断。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发现过程,注重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努力探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整合。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中总能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误区三: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参与度为由,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新一轮课改实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将被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总是拿来一些思维含量不高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看似师生互动频繁,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提升,从表面上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实际上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这种满堂问的“问答式教学”与当前的主体教育思想格格不入,我们提倡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探索,以精妙的立体性提问替代繁琐的线性提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愉快场所。

对策之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研究,注重知识的形式过程

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理念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注重知识的形式过程的教学,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寻找解题途径的曲折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坚持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要充分发掘教材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依靠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思维,尽量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展示数学方法的运用,大胆探索,以少胜多,这才是走出题海误区,真正实现教育转轨的新途径。

对策之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状况,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起点、能力、动机态度等方面都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备课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根据这些差异进行了解性的教学设计,灵活地实施课堂教学,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创设条件,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和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学生不掌握学习方法,今后将难以成功地立足社会,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方法正确事半功倍,尤其是数学的一些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类比、归纳、分析、概括等思想方法,不仅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借鉴作用。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创设了莫大的改革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选择,需要我们以理智、勇气、信心来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广大教师应深入领会,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告别“华而不实”,切实追求“活”而“实”的新型课堂。

猜你喜欢
误区新课程对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冬季洗澡的误区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