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场站飞行保障效能的方法

2013-09-03 06:32郭光新刘志海宫金明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场站效能

郭光新 刘志海 宫金明

【摘 要】本为主要分析了信息化作战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航空兵场站保障提出的新要求,飞行场站进行效能评估的原则和提高场站飞行保障效能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作战,场站,飞行保障,效能

【中图分类号】 G20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47-02

信息化条件下航空兵部队遂行大规模作战,飞行任务难度大、强度高,对场站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航空兵场站信息化条件下的飞行保障效能不仅影响着航空兵部队的作战能力,甚至还直接决定整个战争的胜负。

一、信息化作战的基本特征及其对航空兵场站保障提出的新要求

(一)信息化作战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战争与以往其他形式的战争相比,战争的突然性、残酷性极大增加,其高损耗、高效能的特点将使物资消耗、人员伤亡成倍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情报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决策一体化,加上大量精确制导武器的应用,使得目标被发现即意味着被摧毁。这些无疑给战时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只有着眼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保障的新要求,提高部队战时后勤保障能力。

(二)航空兵信息化作战对场站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军许多场站仍沿用传统的保障模式,保障理念落后、保障方式老旧、保障资源利用不高、保障准备时间较长、飞行保障计划稳定性差,信息化程度低、场站指挥手段落后。这导致场站综合保障能力还相对较弱,无法发挥场站的最大保障效能,严重制约空军航空兵战斗力发挥,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也无法适应未来航空兵多机种、大机群、高强度联合作战的需要。因此,信息化战争对航空兵场站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要求精确保障。信息化作战后勤保障的突出特点是精确保障。主要表现为:一是时机精确。要求保障人员对保障的时机进行准确预测,能进行实时保障。二是数量精确。装备保障涉及到大量计算工作,过去依靠手工进行计算,耗时多、效率低、计算误差较大。使用计算机后,大量的装备保障计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准确率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使装备指挥机构对物资的流程进行全程监控,随时改变物流的目的地,确保物资流向、流速和流量的精确,使装备物资库存数量变少、品种更精,装备物资供应精确、实时。

第二,注重时效性。信息化作战对后勤保障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以快取胜是信息化作战的显著特点,作战行动的实时化,必然要求后勤保障的同步实时。另一方面,后勤保障系统自身的信息化为实时保障创造了条件。后勤保障系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不仅使保障的各个部门连为一体,而且使整个保障系统通过备指挥信息系统与前方作战、指挥系统连为一体。这就使得后勤保障系统各部门之间,后勤保障系统与前方作战、指挥系统之间,能够实时地传递和交换信息,保障各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大大减少,使保障行动实时或近实时。

二、飞行场站效能评估研究的原则

对场站飞行保障效能进行评估,可以运用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场站飞行保障进行系统分析,保障场站飞行保障系统结构分析、组织方式分析、组织阶段分析、效能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相应的评估原则。场站飞行保障效能评估必须具备可行性、科学性、规范性、稳定性。同时,还应根据保障系统的军事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研究满足对其进行评估的特殊原则。

第一,满足作战牵引的原则。进行场站效能评估研究要以航空兵作战为牵引,保障作战需求。以作战为牵引,着力解决影响保障航空兵战斗力生成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满足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飞行保障系统指标有的是定性指标,有的为定量指标,以往进行飞行场站评估时往往借助经验进行定性评估,评估结果往往主观性比较强。对保障系统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避免人为因素影响,使评价更具客观性。

第三,满足动态与静态评估相结合的原则。飞行保障效能评估指标有些是随保障条件而变化的,采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可使评估结构更具客观性。

三、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场站保障效能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的场站信息系统

完善的信息系统是实现场站各种保障资源、保障力量和保障行动有机融合的纽带。场站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应紧紧围绕航空兵及其他作战力量驻扎、作战和训练保障需求,实现广域范围内的场站各类信息系统与保障装备的一体融合、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

第一,建立场站各类信息系统与保障装备的一体融合。在包括联勤保障力量、空军保障力量、其他军兵种保障力量和地方保障力量在内整个保障力量体系中,场站内各类信息系统、保障装备与相关系统和保障装备实现无缝连接与一体融合。

第二,实现场站保障资源实时可视。通过应用自动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场站的保障车辆等装备和仓(油)库设施、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场站物资查找、调配、运输和分发的可视可控。即:场站保障资产可视,能随时了解设施装备、物资力量及资金信息;保障资源的全状态可视,能随时了解物资再办、仓储、在运状态,保障力量驻扎、行进状态,保障装备设施完好状态;保障全过程可视,能随时了解保障实施进展情况,后勤资源历史数据等。

应以信息化为支撑,集中力量对场站设施、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保障装备的智能化、保障资源的可视化,从而缩短决策时间、提高保障效率。

第三,实现保障活动实时可控。构建以控制流为核心,以反映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状态的信息流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指挥控制系统,通过信息流和控制流的快速流动,实现对保障活动的有效控制。

(二)建立高效的场站指挥体系

指挥体系是场站后勤保障系统的中枢,高效的指挥体系是实现场站快速保障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条件下航空兵遂行作战任务,没有一个灵敏高效的场站后勤指挥体系,根本不可能实现对航空兵部队实施快速、有效保障。

当前,场站后勤保障指挥手段还比较落后,没有独立的通信网,现有的自动化指挥设施、设备还不完善,性能不稳定、效率很低,这严重制约着场站后勤保障能力发挥。

第一,建立一体化的场站指挥平台。按照信息共享、资源可视、全程控制的要求,保证场站各级互联互通,实现指挥平台的一体化。同时,收集与场站后勤保障人员、装备、物资及战场区域相关的情况,保障能力评估等信息,增大信息流,提高指挥人员的反应能力。第二,减少指挥层次。删繁就简,合理设置指挥要素,简化环节、缩短流程,形成上下贯通、横向相连的指挥体系。

(三)建立结构优化的场站保障单元

随着航空兵部队装备不断更新和信息化条件下多机种协同作战,提高场站各保障专业的保障能力成为必然。为有效提高场站保障能力,对场站各保障单元进行模块化编组,优化保障结构。

第一,进行场站保障结构的优化。根据新形势下的保障要求,着力提高专业保障人员素质,优化专业保障人员和通用勤务人员比例。优化各保障专业比例,提高综合保障效能。

第二,进行场站保障单元和要求模块化的分组。模块化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有效方法。模块化最大的好处在于可实现各专业、各职能、各层次人才的精确定位,实现最优化配置。根据信息化条件下多机种协同作战保障的需要,把单一专业组成的保障分队调整为多专业合成的保障分队;同时,实现各保障分队的灵活组合,实现保障单元的模块化分组,适应保障任务的需求。

第三,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各类保障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场站综合保障能力,必须要有一批业务精良的专业保障人员。随着场站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对场站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场站保障人员院校毕业后参加过相关培训的不多,造成操作新的保障装备业务不够熟练,知识面达不到信息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对场站各类人员经常充电,提高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瑞刚. 航空兵场站信息化人才建设探析.空军军事学术.2012. 02

[2] 夏新民.徐德辉.刘次仿.装备精确保障模块化体系研究. 东南军事学术2008.05

[3] 姜琨 康毓波 于立国. 浅析现阶段航空兵场站信息化建设.空军军事学术.2010.09

猜你喜欢
场站效能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首发专列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海铁联运场站协同应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场站管道焊接工艺及质量的把控
教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