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娟 刘杜伟
【摘 要】原采暖凝结水采用2套疏水管直接排入疏水箱,再经疏水箱溢流后进入工业水汇水池。由于采暖排水量过大,疏水箱受压变形,有损坏的可能;因换热器在最冷时要求供水温度高,所以疏水为汽水混合物,疏水箱排汽管、工业汇水池排汽管冬季冒汽量大、带水,在2011年冬季因冒汽量大、带水等原因,导致8米检修彩板房被蒸汽凝结的冰压塌,道路结冰等,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关键词】换热器、疏水、设计改造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35-01
一、系统概况及存在问题
原采暖冷凝水采用3套疏水管直接排入疏水箱,再经疏水箱溢流后进入工业水汇水池。由于采暖排水量过大,疏水箱受压变形,有损坏的可能;因换热器在最冷时要求供水温度高,所以疏水为汽水混合物,疏水箱排汽管、工业汇水池排汽管冬季冒汽量大、带水,在2011年冬季因冒汽量大、带水等原因,导致8米检修彩板房被蒸汽凝结的冰压塌,道路结冰。如不采取改造措施,每到冬季都将会出现此情况。将换热器疏水改造,既可以提高锅炉厂房、化工泵房采暖温度,又可以保持厂房路面卫生及设备安全。
二、改造方案:
为了降低汽水热量损失,提高冬季厂房采暖温度,解决疏水箱冒汽、冒水、超压问题,在确保不影响采暖换热系统等正常运行的前提下特制定以下采暖凝结水回收利用改造方案:
1.在化工泵房增加换热器7组,换热器长1500mm、换热器宽为1500mm。换热器进水母管采用Φ108×4无缝碳钢管,与换热站DN100的疏水管相连接,换热器进水支管采用Φ57×3.5的无缝碳钢管,换热器出水支管采用Φ57×3.5的无缝碳钢管,回水母管采用Φ108×4无缝碳钢管,与化工泵房密封水回水管一起布置引入工业水汇水池。保留原换热器输水管进入疏水箱的管道并在交叉点后加阀门以隔离。换热器进水母管加DN100阀门用以检修隔离使用,该阀应布置在进汽母管进入化工泵房前。禁止把进汽母管布置在室外。
2.在#1稀油站西侧靠墙处增加2组管式换热器,换热器长3100mm、换热器宽为1350mm。换热器进水母管采用Φ108×4无缝碳钢管,与换热站DN80的疏水管相连接,换热器进水支管采用Φ57×3.5的无缝碳钢管,换热器出水支管采用Φ57×3.5的无缝碳钢管,回水母管采用Φ108×4无缝碳钢管,回水母管布置于工业水沟内进入工业水汇水池。保留原换热器输水管进入疏水箱的管道并在交叉点后加阀门以隔离。换热器进水母管加DN100阀门用以检修隔离使用。回水母管与无压回水母管一起布置进入工业水池,水泥隔离部分需要重新处理。
3 .在工业水汇水池北侧靠墙处增加4组管式换热器,换热器长2750mm、换热器宽为1250mm换热器进水母管采用Φ108×4无缝碳钢管,布置于疏水箱后,与换热站DN80的疏水管相连接,换热器进水支管采用Φ57×3.5的无缝碳钢管,换热器出水支管采用Φ57×3.5的无缝碳钢管,回水母管采用Φ108×4无缝碳钢管,回水母管布置于工业水沟内进入工业水汇水池。保留原换热器输水管进入疏水箱的管道并在交叉点后加阀门以隔离。换热器进水母管加DN100阀门用以检修隔离使用。回水母管与无压回水母管一起布置进入工业水池,水泥隔离部分需要重新处理。
4. 在三台锅炉尾部烟道下靠墙布置两组换热器(共六组),首先将原烟道下7组暖气片可靠地布置到锅炉零米其他地方,换热器长3100mm、换热器宽为1250mm。每两台换热器采用同一进水母管,进水母管采用Φ57×3无缝碳钢管,与原八米采暖DN100的疏水管相连接,换热器进水支管采用Φ57×3.5的无缝碳钢管,换热器出水支管采用Φ57×3.5的无缝碳钢管,每两台换热器回水母管采用Φ57×3.5无缝碳钢管,回水母管布置于工业水沟内进入工业水汇水池。换热器进水母管加在便于操作的位置。回水母管与无压回水母管一起布置进入工业水池,水泥隔离部分需要重新处理。
三、具体要求:
(1)所有水平布置的管道沿介质流动方向保持1℅的坡度
(2)全系统沿介质流动方向不得有向上布置的管段。
(3)系统母管及各支管加阀门以便于隔离。
(4)蒸汽母管每10m设置一20cm大膨胀节
(5)管道支架制作为滑动支架,不得与固定装置焊死。
(6)暖气片总长、总宽必须按图纸要求尺寸加工。
(7)换热管上、下表面间距离要求为40mm,如图所示。
(8)进、回水集箱端面与就近换热管间距离应小于15mm,
(9)换热管道数量在保证以上条件下调整。
(10)换热器管道布置均匀,焊接要满足有关要求。
(11)工业水管沟内布置管道时要求与原管道保持适当的距离。
四、改造成果:
在冬季最冷的时候因需要将采暖水温度进一步提高,采暖凝结水实际温度超过95℃甚至更高,此时凝结水流量达到二十多吨/小时,如果通过回收利用把排水温度降至35℃,每小时可以回收利用热量约十六万千卡,相当于23千克标准煤煤的热量,每天节煤553千克。
参考文献
[1] 《传热学》第三版,杨世铭、陶文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工程热力学》第三版,沈文道、蒋智敏、童钧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流体力学》,景思睿、张鸣远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4] 《汽轮机设备运行》,王国清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