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阅读教学质疑的切入点

2014-05-30 10:48马利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苏霍姆切入点自然段

马利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力图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由抒发感受,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为此,我在实践中首先做“质疑切入点”的尝试。

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质疑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的重要策略。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找准哪些要点“切入”,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围绕空白点质疑

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件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质疑问难,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在描寫指导员在生命垂危时刻还要嘱咐:“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我引导学生扣此质疑:①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②如果指导员能把这句话说完,可能会讲到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训练,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陶冶,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二、围绕关键词质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有的一看题目就见“题眼”,有的一读课文就见“文眼”,这些都是课文的关键点。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质疑、解疑,必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功效。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就可紧扣题目中的“启示”一词质疑。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就可紧扣文中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质疑,以达到迅速抓住课文要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中心思想之目的。

三、围绕矛盾点质疑

阅读教材本身的矛盾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质疑,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柱着拐杖,背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很显然的“焦急”与“耐心”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容,体会老奶奶感情的重点。因此,可抓住这一对矛盾词语质疑,让学生去揣摩、体会,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复杂的心情,而这一切都源于对周总理深切的爱戴与怀念。

四、围绕迁移点质疑

小语教材中的课文一般内容不深奥,结构不复杂,有的课文各个段落之间语言文字相近,句子形式相似,层次结构相仿,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抓住某些迁移点进行迁移,必将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新型玻璃》一课的第一、二、三、四、五自然段介绍了5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结构十分相似。我在教学这五段时,采用的就是围绕迁移点质疑深究的办法:先逐句理解第一自然段,再总结规律,然后引导学生仿照学生第一自然段的方式质疑引读,快速学文。

总之,质疑的“切入点”途径有很多,如:围绕细节处质疑,围绕课文的思路质疑,围绕疑难点质疑等等。在推行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这一切的关键是找准质疑的“切入点”,从而才能正确处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二者的关系,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苏霍姆切入点自然段
秋天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让教育更美好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美丽的秋天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苏霍姆林斯基学前教育思想探析——基于“快乐学校”教育实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