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刍议

2014-05-30 21:22陈莲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五壮士爬山虎课文

陈莲

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从课堂导语入手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知识对话。而开课的情感能否激发则是一节课成败与否的关键。所以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住学生,使他们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果把一堂课比做一首交响乐的话,那么导语则是这首音乐的序曲。教师满怀激情的导语,不仅能先声夺人,而且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中。不论学习哪种风格的作品,教师首先要融之以情,只有教师课始激情,激发了学生的感情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领悟文本。

二、从教学内容入手

許多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是情感信息的载体,具有掩饰不住的情思。它会给人以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感情熏陶。在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因此,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去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通过形象思维感知、感悟作品的情感内涵。例如,在学习 《 爬山虎的脚 》 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请学生浏览全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印象,再通过多媒体展现爬山虎叶、茎、根的画面,直观形象地认识爬山虎,最后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挖掘并感受课文中情感因素。这样学生眼前和心中自然会显现出爬山虎生机盎然的生命力,感悟到作者笔下大自然的伟大与韵味,浓郁的情感随之而产生了。他们产生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感情基础。再如古诗的学习,我们是诗的国度、诗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和传递信息的工具。《锄禾》一诗家喻户晓,寥寥几笔把农民含辛茹苦的生活及粮食的珍贵刻画的入木三分。通过这首诗不但教育他们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人民、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教材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依据,师生共同挖掘教材内涵,使教材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不同情感因素。

三、从联想想象入手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学习《西门豹》,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学习《海底世界》,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从关键词句入手

文本中有的语句表达了特定的情感,可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揣摩,如《苦柚》中老华侨对小姑娘说:“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教师提出:为什么苦柚子会变甜?经过思考,学生不难理解:小姑娘善良诚实,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老华侨深受感动,所以内心倍觉甜蜜。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与想像。当五壮士被敌人包围在山顶时,他们想的是什么?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体现五壮士痛恨敌人,英勇顽强的动作的词。当一位学生划出“夺”“砸”“跳下”等词时,另一学生提出:“老师,五壮士准备跳崖,为什么要把枪砸了呢?”这时,同学们情绪高涨,各抒已见,教师借机给予肯定总结。通过激发想像,同学们脑海中展现出五壮士昂首挺胸,相继跳崖的悲壮场面,体会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世界。

五、从教师自身入手

教师的情感同样能感染学生。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用评价激情。在课堂上,不管是正的评价或是负的评价,学生都需要,他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的待他。哪怕是一种表情,一个手势的评价都会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学生对教师给予的态度都非常敏感,他们最不喜欢老师厚此薄彼,即对学生有亲疏、贵贱之分,不能公正地对待他们的言行。而不喜欢这个老师,往往也学不好这个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可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明显的偏爱与歧视,对违反纪律的优生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的说几句;而对同样违纪的差生则是冷嘲热讽,甚至加以体罚。提问时,往往把目光停留在几个优生上,对一些中、差生则不理不睬,即使有时点他们起来也不是耐心耐烦,往往不等他们把话说完或在他们不会回答时也不想多提示就让他们坐下,认为让他们回答问题是浪费时间,耽误了教学进度。尽管教师作为人,在生活中,往往有个人的偏好,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装有全体学生,尤其是启发学困答题时,更要显示自己的耐心、诚心,很多差生怕回答错误而被大家笑话,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大声流利的说出,而是干脆不答或边吞吞吐吐地说边感觉老师的反应,如果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地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就可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与兴趣,点燃他们埋藏在内心的火种,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的体验,学生就会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产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猜你喜欢
五壮士爬山虎课文
爬山虎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背课文的小偷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背课文
丰碑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赏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