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向处指向

2014-05-30 10:48程红兵
神州·校长 2014年5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诗作新诗

程红兵

上课要怎么上,评课要怎么评,都值得我们反思。上的是一篇课文,但我们不能局限在一篇课文上来思考;评的是一堂课,但也不能局限在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评价。我们必须要有宏观意识、全局意识,也就是要有语文课程目标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我们的目标无非是让学生由不知什么到知什么,即知识的变化;由不会什么到会什么,即能力的变化;由不爱什么到爱什么,即情感态度的变化。这些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用所在,而这一切需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来达到。而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先要进行有价值的思考,于是在课堂上我们设置什么让学生思考就成了关键所在。

高中语文教材只有这一个单元是新诗单元,也就是说,高中生的新诗基本素养就在这几篇课文的教学中要得以落实。

最让我失望的是D老师的课。他一开始非常大气,第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们,你们在这一单元中不喜欢哪篇课文?学生都说不太喜欢《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二个问题:你们课外读新诗吗?学生回答基本上不读。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潜台词很清楚,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要让你们由不喜欢这篇课文到喜欢这篇课文,由不喜欢课外阅读新诗到喜欢阅读新诗。这一下子把我的胃口调高了。

应该说,这样的开头也把自己这堂课置于非常不易的地步。如果成功,这样的开头就非常大气。紧接着,D老师呈现PPT:“1937年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1937.7.7北平陷落,7.30天津陷落,8.13上海陷落,12.1南京陷落。”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教师朗读课文,很快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气氛渲染得非常成功。紧接着教师开始毫无情感地分析,琐碎地提问回答,学生情绪又完全落下来。

配乐PPT“1937年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展示之后,如果老师这样说:在这样的时刻作为一个诗人,一个有着高尚情感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答案当然是当时的国人最需要什么,诗人就应该给读者什么,这就凸现了诗的价值、詩人的意义。诗歌有私人化写作,也有公共写作,艾青的诗无疑是后者。读者读了这首诗会有什么感受,情感会产生什么变化,会起什么样的情感波澜,最后探究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这堂课应该要有几个宏观的问题把一首诗歌的阅读提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T老师上的是《双桅船》。学生预习非常充分,但整堂课几乎没有生成什么有价值的内容,思维的含量也不高,在浅表层次上交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意义不大。

对于这堂课,我的观点是,当学生在浅层次思维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思考,提升思维的层次,比如将《双桅船》与《再别康桥》作一些比较,这也是一种课程的单元意识。《双桅船》是女性作者的诗作,但却有着男性的刚性;《再别康桥》是男性作者的诗作,却有女性的柔美。什么原因?这其实和时代有关系。《双桅船》的第二段语言、意象几乎都带上那个时代明显的烙印,“风暴”、“灯”、“不怕天涯海角”、“航程”等等明显就是文革语言的语素,当然和诗人的个性气质也有关系。

在浅表层次上交流这种现象我称之为无障碍阅读,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我曾听过一位初二教师上的说明文,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开始解释几个生字、词,然后进入课文找说明对象,说出对象特征,最后概括阅读方法(标题法、中心句),整堂课学生没有任何障碍,非常轻松地完成任务,完全是无障碍学习。无障碍学习是效率低下的学习,这篇文章就这样轻轻滑过。阅读文章一般是经过认字、识词、明句、知段、读懂文意、把握对象的过程,结果这位教师是从认字直接跳到把握对象,学生阅读文章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都被教师简单跳过。

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学校的价值在教师,起作用的,创造价值的主要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的价值在教师,起作用的、创造价值的主要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学校的意义就没有了,教师的意义就没有了,课堂的意义就没有了。

我反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提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没有课堂了。课堂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师与学生当下即时性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课堂的作用就在于:于无向处指向,学生没有方向的时候教师要指明方向;于无路处指路,学生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指路;于无疑处生疑,学生觉得没有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更深的问题;于无助处支助,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于无光处点灯,学生在黑暗中摸索,教师一定要给他们光明;于止步处鞭策,在学生停滞不前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强有力的鞭策推动。

T老师的课就应该在学生无疑之时教师及时生疑,引导学生进入更深的思考。D老师的课应该在学生无方向时要适时指明方向,及时给予帮助。

Y老师上的《再别康桥》煞费苦心,由“别”而“康桥”而“再”,最后论及诗人徐志摩,逻辑线条非常清晰。但是就“康桥”与“剑桥”讨论就毫无价值。这是一个地名,诗人采用什么叫法在诗作中并没有什么意义,这完全是一个伪问题。也许教学参考书上有这个说法,但教学参考书常常有许多无用问题,我们不能不加分辨地加以采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站在学生角度想想:一首诗学完了,学生知道什么了,学会什么了。我认为最基本的一点,学生应该知道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但从Y老师的课上我们不知道,这堂课有大量局部的细节分析,却没有整体的宏观把握,见叶不见树。《再别康桥》原本是一个并没有多少愁苦生活体验的青年在谈论别情离绪,诗作或许有那么一点青年人特有的矫情,但诗作一旦出来,它就活了,就有生命了。《再别康桥》为何能打动如此多的读者?认真读读原诗就可以明白,诗作的开头和结尾就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些都是最经典的诗句,因为它说中了许多人内心深处那个柔软的东西,那个不愿意被打扰,不愿意碰触的圣洁之物。所谓经典作品就是有无限的张力,这个“康桥”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特定的含义,这就是经典的价值之所在。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诗作新诗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浅谈中国歌剧选段《一首桃花》的演唱与表现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新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