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考察,我们如何看得更深透?

2014-05-30 10:48邹宏宇
神州·校长 2014年5期
关键词:升学率米歇尔学区

邹宏宇

3月26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访华之旅。

从北京、西安、成都一路走下来,米歇尔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接触最多的也是学生。她还在北大和成都七中做了两场演讲,并与学生一起上课,打乒乓球,学书法、太极等。我相信米歇尔通过此次“中国教育之旅”了解了一些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文化。

米歇尔的行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为一个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有机会去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了解到更多的干货知识?我们能否比米歇尔更深入的去考察他国教育情况?

笔者2010~2013年期间,考察了100多所加拿大与美国的高中,颇有一些对国外基础教育考察的心得,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了解他國的教育体制

除了通过百度搜索预习,最直接方法就是联系学区教育局负责人,然后约时间做一个较为深度的交流访谈,可以从如下一些问题入手:

1.询问学区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选拔机制以及现有组织构架;

2.了解学区教育局的组织结构以及主要负责人(局长、副局长)的选拔标准、流程等;

3.了解学区教育局重大决策流程的制定(如学区预算、学校负责人考核),学区未来发展规划(对学校的投入);

4.了解该学区的学校校长以及教师层级人员的选拔机制和淘汰机制;

5.了解学区教师培训培养制度、教师薪资构成;

6.了解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制、学费情况;

2014年1月份,笔者陪同中国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教授去考察加拿大教育。熊教授在参观 BC省的Sooke教育局、Abbotsford教育局时,就与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几个小时的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到了加拿大基础教育的运作机制。

到学校参观访问

可以参考第一夫人米歇尔的做法,除了中学之外,其实也可以去看看小学。

加拿大的小学通常都是K-7年级,所以幼儿园也可以一并参观。除了考察公立教育之外,也应该去考察一下私立学校,这样可以较为完善地了解西方公、私立教育的差异。对比地看待问题就会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教育理念、家长的认知等等。

到学校拜访,可以找校长或者副校长沟通,了解对方学校的以下信息:

1.学校的特色和文化、学校未来发展规划;

2.人均培养成本、师生比例情况、学校课程设置、每日上课学时等;

3.如果是中学,了解该校的升学率情况(这里的升学率指的是中学毕业后至大学的升学率。加拿大与美国的公立基础教育12年级之前都是义务教育,所以基础教育阶段无升学率一说)目前,国外很多中学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升学率情况;

4.升入高等教育的路径有哪些、各类层次大学的录取条件;

5.了解学生国际化方面的信息:如学校国际学生的数量、质量,多元文化环境如何,针对国际学生的课程方面以及教师方面的支持有哪些;

6.了解学校特色课程、优势课程,尤其是观摩优势课堂;

7.国外的很多学校都有学生辅导员,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生涯规划进行相应的辅导。我们也可以与这些辅导员沟通,了解该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情况。

也可以找课堂上的老师了解更多学校信息,通过课堂观摩和与老师沟通可以最直接了解学生以及学校运营管理的情况。这是笔者最喜欢的一种方式,通常笔者会与老师沟通如下问题:

1.学科教学的理念;课堂上所用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他自己引以为傲的高效教学方法和成功案例;

2.如何有效地评估学生掌握他这门学科知识的情况;

3.上这个课程的学生取得过何种成绩;

4.课堂管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观摩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言谈举止,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等;

5.如何制作课件,包括设置课程教学内容;

6.通过与老师的沟通,笔者发现好的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优势,因材施教,也能够从教学的双边关系中不断提升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最后在学校里一定要和学生进行沟通。

在西方学校里,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校园里面也处处体现着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笔者常常看到学校天花板顶上都是学生的作品。所以到学校参观一定是要和“主人”聊天的,主人如果能够带着你参观一遍学校并且给你讲解从学生角度如何看待各位老师、学科和学校,一定会受益匪浅。通常笔者会通过学生了解如下方面的问题:

1.你最喜欢这个学校哪些方面(从学生角度看学校管理)?

2.你最喜欢哪门学科?为什么?

3.学校有多少学生俱乐部?你加入了哪个?学生俱乐部有何活动?

4.你们的学生会或者俱乐部的组织构架是如何搭建的?

5.你这学期都选了些什么课程?未来想去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

6.你平时的学习计划是怎么做的?业余时间如何分配?

特别提醒:参观的时候请细心观察学校的走廊,走廊的墙壁上有很多学生贴的一些东西,每个内容的背后可能都有故事,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

如果碰到学生在做体育运动,也可以加入进去和他们一起玩。笔者在Comox Valley以及Vernon学区旗下的学校里面和学生打过乒乓球,经过一番较量之后,他们称笔者为Master。但是笔者更喜欢在加拿大学校体验冰球运动,因为这是他们的国球。通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加拿大的文化。正如米歇尔在中国学校学书法和太极一样,这两样都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猜你喜欢
升学率米歇尔学区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不要说话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学区房
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