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万虎 文涛
尼泊尔强震致中尼边境我国樟木口岸受灾严重,西藏聂拉木边检站官兵在危机时刻快速反应,科学救援,在地震中成功营救近千名中外群众;地震后他们身处余震不断、次生灾害频发、生命安全时刻面临着威胁,对滞留口岸的近千名中外人员5天4夜的悉心呵护,确保了无一人伤亡。在空城樟木,他们用行动守卫着国门,保护着国家和群众的财产,捍卫着中国军人的尊严。
樟木告急!颤抖的大地惊醒了正在口岸边防机关楼里午休的聂拉木边防检查站出境检查科教导员徐扬。他猛然跳起身,一路小跑,一路响哨,迅速带领30余官兵紧握栏杆紧急下撤。此时楼体墙皮开始大面积脱落,刚装修不久的吊顶正摇摇欲坠。徐扬立即掏出对讲机向上级报告灾情,随即马不停蹄地组织开展救援。
山摇地动间,樟木口岸联检大楼附近的边民、商户、游客乱成一团,每个人脸上都蔓延着同一种惊恐的模样。不远处的友谊桥上,正出关的人群仿佛在荡惊悚的秋千,尖叫声和呼喊声混和着波曲河水的涛声,振聋发聩。
“人命关天!”徐扬当即组织官兵冲出营门,奔赴友谊桥。官兵站成一排,手把手接应群众,有序疏导他们转移营门内空旷的坝子上避险。强震持续40多秒,但由此引发的山体塌方、滚石、滑坡却远远没有那么短暂。一些慌乱失措、四处逃散的人没了方向。
救人,还是为了救人!为避免坝子上乱成一团的人群被四溅的碎石砸中、发生踩踏,边防官兵手拉手围成大圈筑起人体挡墙,扯开嗓子,透过扩音器用中、英、尼、藏四种语言,反复喊话,竭力安抚群众情绪。
飞石在头顶张狂,像极了定时炸弹。震后3个多小时,官兵手心的汗水哗哗落一地,这道挡墙却始终没有半点松散。
待坝子上的群众情绪稍稳,边防官兵另一路人总共30人迅速集结,再次冲出营门,忙而有序,搜救街头上、商铺里、民房中的被困群众。
营门外的监控器记录下这危急的一幕——官兵往营门外冲,老百姓往营门里冲。不一会儿,巨大落石翻滚、肆虐着堵住营门,官兵侧着身子,一面为群众阻挡雨点般的碎石,一面竭尽全力保护群众。下半身瘫痪的98岁老人索朗次仁丢下轮椅,无助俯身在地,两名官兵箭步冲上前,背起他翻越巨石,老人安然无恙。
去年刚入伍的新兵张高勇和上等兵朱文喜接到营救命令,暂停营门守哨,一路追赶着街上乱跑的孩童。突然一声巨响,商铺的门垮了,滚滚黄尘崛地而起,笨重的实木门框压住朱文喜的胳膊,一块巨石滚落门框边沿,情势雪上加霜,朱文喜半点动弹不得。
“当时脑子嗡嗡响,只感觉头上黏糊糊的!”这位年仅18岁的安徽小伙儿平时很热心,帮村民挑水干零活是常事,他的憨厚诚恳在此刻收获回报,“后来附近一位村民把我救起来送到了安全地带。”他说。
经过简单包扎,清醒后的朱文喜坚持与士兵寇勇照重新折回街头救助战友张高勇。天地之间,险象环生。因伤势较重,张高勇被緊急送往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抢救。朱文喜却因为怕影响执行任务,迟迟不敢把自己的伤情告诉家人和上级领导。
据统计,困守樟木期间,中尼边民、国内外游客、官兵等共700余人聚集在小小的口岸里。合理组织饮食、作息,是件考验人的大事。
震后不久,天空倾洒瓢泼大雨,远山飘落清冷的雪花。于是,边防营区所有军用帐篷、民政救灾帐篷齐上阵,营门外旅游大巴、私家车全开进来,再不够就搭起简易塑料棚。
开饭了,人多哄抢的危险一触即发!于是20余名边防官兵站成一排,每个官兵带领20多个群众,逐一分组吃饭。条件艰苦,却不能亏了群众。营地大米暂时充足,肉类剩余少许,于是炊事员剁上肉沫开锅做肉粥,每人一包榨菜——这是地震当晚樟木口岸第一次集体“会餐”。
夜漫长,频频暴发的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对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边防检查站当即决断,安排生命哨,分点通宵警戒。那一夜,20多次揪心的哨声此起彼伏,哨声每响一次,群众就跑出来避险,所幸无一人伤亡。
“那晚我一夜没合眼,突然发生的大塌方,让我又一次感到绝望,但我必须坚强!”徐扬回忆,凌晨时分,波曲河对岸山体发生持续3分钟的大塌方,山石碰撞的巨响混杂着剧烈撞击产生的火花,就像炼钢厂里流淌的滚烫钢水。
4月26日清晨,淋雨着凉的群众瑟瑟发抖,官兵架起大锅,熬制驱寒的姜汤,并将为数不多板蓝根发放给身体虚弱的妇女和儿童。
接下来的几天,清粥榨菜是唯一的伙食。几名信奉印度教游客因风俗习惯吃食讲究,林诵岗和戴秋兵两位炊事员接到命令,单独开火,为他们“开小灶”做鸡肉饭。
将心比心,温暖和感动迅速回向。后来的一个夜里,这家来自印度的游客将自己带来的简易帐篷坚持让给了边防检查站的女兵,非说回到车里睡舒服。
“中国是礼仪之邦,要有大国风范!”边防检查站的官兵们在一言一行中践行着这一理念。在口岸边防营区安置的受灾民众中,有2个外国旅行团,来自美国、印度、荷兰、德国等国家的21名游客在此滞留。
“刚开始外籍游客不太配合,但在灾难面前,我们必须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必须统一安排。”徐扬说,“为了让一位开房车的荷兰籍老人配合安排,我们派出翻译反复做解释工作,软磨硬泡,直到他点头。”
等待救援的日子里,边防官兵担心外籍游客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因此在饮食和吃住上都对他们加以格外关照。樟木大转移时,当初那位倔强的荷兰老人,一下子抱住边检站副站长扎西达娃,流着泪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军人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军人!”
随着灾情渐渐明朗,营门内临时安置点里伤员人数不断增加,可药品紧缺!地震当晚,边防检查站爱民固边办公室主任扎西达瓦与战友组成急行军,披着惨淡的月光,冒着地震余威,翻山越岭徒步奔赴樟木镇取回药品和医疗器械。返回营地时,已是深夜,他们又马不停蹄转移9名重伤员、40余名伤员,一路上腿肚子直转筋,却不敢停留半晌。
此后数日,在边防官兵悉心照拂和呵护下,安置点里无一人因余震或身体原因遭遇二次伤害。在这座危机重重的山河口岸之间,军民携手,在互帮互助中艰难度过了樟木大转移前的时光。
“帮她把门扣上、落锁!”4月29日上级下达转移命令,聂拉木边检站站长蒲方爱拉起营地附近迪斯岗村一位老妪的手,大包小包身背肩扛,冲在最前面,一路护送她到驻地边防一连乘车处。
匆匆人流沿崎岖山路蜿蜒行进,在口岸附近做生意的杨凤英老人扭伤了脚。边防官兵与樟木派出所的几名同志一道,越过塌方体,连背带扶一路护送她至10多公里外的集合地。
临别,杨凤英老人泪眼婆娑,“感谢你们一直帮助照料我,送饭到床头,比亲儿子还亲!”听到这话,边防官兵攥着老人的手,眼角也湿润了。
在口岸营区安置点的700多人中,一半是尼泊尔人,不少尼泊尔边民逃命时只带了一个背包,得知要转移出樟木镇的消息后,没有中国户口的他们开始担心被遣回国。
见状,蒲方爱微笑着安慰他们:“我们不分国籍都转移到中国的安全地带,免费提供全部食宿,灾难过后再帮你们回国。”听此一番话,尼泊尔边民脸上的愁容瞬间舒展,感動得流下热泪,“都说中国军人和老百姓关系好,没想到对我们也一样好。”
由于担心安全保障及财产问题,安置在口岸的外国游客多数不愿撤走。徐扬冲上前解释道:“请相信中国政府和中国军人,转移地点是更安全的地方。”一遍遍坚定的承诺之后,徐扬口干舌燥,一些拉着边防官兵在自己车辆前拍照留证据的外籍游客终于放下了相机,迅速加入到转移队伍中去。
聂拉木边检站参谋长周志均介绍,在樟木道路、水电、通讯全无的“孤岛”时期,聂拉木边检站机关驻地和驻守友谊桥的部队共安全转移群众676人次,其中近百人是官兵们背出去或抬出去的。
告别,不知多久才能再见! 4月25日地震发生后,许多村民、游客、边民涌入聂拉木边检站驻樟木口岸营区和边检站机关营区,相处近5天里,建立起了难分难舍的深情厚谊。
很多群众在转移离别前,抹着眼泪反复叮嘱边检官兵:“你们长期留守很辛苦,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一刻,军民鱼水情深得到升华。
扎西达瓦告诉记者,如今很多已经转移走的迪斯岗村年轻人,还不断打电话询问镇上的近况,让官兵们注意安全,“我告诉他们官兵一切无恙,临街商铺和居民财产都贴上封条了,让他们放心。”他说。
蒲方爱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边防官兵,“心中有责”也体现在中外民众财产保护方面。“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了转移群众的重大决策后,困在樟木的人全部安全转移,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做生意几十年的商家,家产基业都留在了樟木,我们有责任替他们守护好。”
转移结束后,边防官兵立即开展群众财产保护工作——为辖区内商铺、民居、中外车辆贴封条;将街边停靠的摩托车集中运往边防检查站营区等待群众回来认领……
像朱文喜一样,许多官兵受伤了、累病了,不敢让家人知道,怕家人担心;不敢让上级知道,怕命令他们休假治疗。在官兵心中,唯有坚守岗位、恪守职责,才是在空城中践行守卫国土光荣使命的最好方式。
在蒲方爱看来,抗震救灾是对留守的官兵们一次前所未有的检验和考验。他说,这次地震引发如此大的灾难,当时他和政委都不在樟木,但官兵们组织得井井有条,除救助群众时有2名官兵受伤外,没有一人在岗位上受伤。“如果要给大家记功的话,每个人都是优秀的,都应该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