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6-03-02 05:03彭康珺
湖北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斯金纳班规惩罚

●彭康珺

强化理论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彭康珺

摄影/朱映辉

目前在管理心理学中,已经形成了众多激励理论,比如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这些理论被广泛运用到企业、政府机构和教育教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立足于行为矫正型激励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强化理论,来探讨教师如何采取有效激励手段或措施,抓住教育契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培育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增强其成功的信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强化。强化理论历经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和华生的刺激(S)—反应(R)理论,以及斯金纳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又称强化理论或矫正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其在心理学意义上的定义是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其在管理学上的定义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斯金纳在操作强化理论中,根据不同标准,把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正强化是指用奖励来肯定某种符合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种行为得到保持和发扬,从而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它是一种常用并且有效的激励方式。负强化就是在行为发生之后,取消或者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行为在未来出现的概率增加。惩罚就是用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结果,制造令人不快乃至痛苦的环境,以此来表示对某种行为的否定,从而减少甚至消除这种行为。常用的方式有批评、降职、罚款、开除等。自然消退就是取消正强化,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时间一长,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如何运用强化理论进行班级管理

积极运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好行为。正强化类似于一个愉快刺激,它使良好行为得以建立、保持和增加。换句话说,正强化刺激可以使得学生的同类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因为正强化的东西往往是比较符合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强化,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以正强化的刺激物可以是物质奖励,比如奖品、奖学金等;也可以是精神奖励,比如口头表扬、张榜公布等。当学生因自己的某一行为有利于良好班级的建立而受到教师的表扬与奖励时,会使他们增强持续做该行为的兴趣与信心,并且使得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做,从而获得更多的表扬与奖励。教师对班级中某些同学良好行为的认可和赞赏,会对周围的同学起导向作用,促使其他学生效仿,按照符合班级管理要求的方式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行动,以此来获得奖励。久而久之,班级会形成良好的行为风气,从而间接使得班上其他问题行为“孤立无援”甚至最终抑制这些“问题行为”。

适当运用负强化,增加学生良好行为。在学生行为发生之后,负强化作用相当于撤销或者减弱某种刺激,使得良好的行为因为痛苦刺激的减弱或取消而得以巩固和增加。在实际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形式多样的负强化。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强化学生认真听课的行为,可以告诉学生,如果他们认真听课,课后将减少他们的家庭作业量;此外,当学生表现很好时,教师也可以撤销对学生之前的惩罚,让其继续保持良好行为。

慎用惩罚,矫正学生不良行为。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呈现或撤销某种刺激来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从而消除或抑制此类行为的过程。常见措施有向不遵守班级班规的学生施以痛苦的刺激,使得不符合班规的行为减少。比如学生不交作业就罚站或罚扫地,学生说谎就受到批评,考试作弊就通报批评或者请家长等,以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此外,对不良行为施加负惩罚,就是取消一个愉快刺激,它会使不良行为减少。比如,如果有班干部不尽职尽责的情况,可以采取撤销该学生所任干部职务等。需要注意的是,惩罚经常会造成负面效应,所以使用惩罚时要慎重。

巧用自然消退,冷却学生不良行为。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比如课堂上,学生不可避免会出现不良行为。假若这种行为不干扰正常教学,也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且持续时间不长,就此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让这种行为自行消退。某些学生的异常行为可能是想“哗众取宠”,如果教师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矫正,那就正好迎合了他们的意图,这样不仅难以制止不良行为,相反可能强化了这种行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要学会漠视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感觉无趣而停止。

强化理论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正强化为主。很多班级管理实践证明,正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可以对此多加利用,如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和爱模仿的心理,将正强化和榜样教育法结合起来,用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感染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慎用惩罚。惩罚可以矫正不良行为,但是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惩罚可能只是压抑了表面行为,而不能使行动者心悦诚服;惩罚大多只是禁止了某些不良行为,可能助长其他新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惩罚有效仿效应,可能使行为者以同样的方式转移给他人;惩罚会带来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育教学工作中惩罚一定要慎用。运用惩罚时,教师要明确惩罚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要对事不对人;处罚力度要一视同仁,力求公平。

因人制宜。因为每个学生的需求结构和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并且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背景,其学习态度、习惯和行为表现都具有不同特点,而不同的强化物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强化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强化物才能收到预期的强化效果。比如,针对家境贫困而品学兼优的学生,可采取物质上的奖励,包括发放奖学金及生活用品等;而对那些成就感较强的亦或是信心不足的学生可采取精神方面的奖励,包括当众表扬、赞赏及颁发奖状;对于那些自尊心较强,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避免公开的批评,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耐心引导,等等。

注意强化的时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正强化的间断性,不定期、不定量地实施正强化。斯金纳认为,只有及时强化才能有利于某一行为的巩固与发展。所以当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后,教师要予以及时强化,否则,学生这种行为容易消退。哪怕学生只有很小的进步,教师也要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的良好行为进一步发展起来。比如对那些遵守班级班规、好学上进的学生进行不定期、不定量的表扬和奖励,会使得学生确信遵章守纪、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是可以得到承认和赞赏的这样一个隐匿的规则,那么这样的行为会持续重复发生,这样也有利于其他学生效仿,从而在班上形成一股“正气”。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周群)

猜你喜欢
斯金纳班规惩罚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My New Year Wishes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如何进行班规的制订和实施
班规要科学合理
惩罚
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下的幼儿语言教育研究
重思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