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对具有修辞手法谚语英译汉的研究

2016-07-20 08:50于宏迪王小娜
速读·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源语言目标语言

于宏迪 王小娜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越加频繁,随之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双方跨文化交际中会存在一些障碍,这时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双方交流效果,而其中谚语翻译是一大难点。本论文将借助一些谚语在英译汉时的例子,分析英语谚语翻译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在文化视角下运用归化异化策略,对谚语英译汉进行翻译。

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目标语言;源语言;归化异化

一、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且言简意赅的短语,语言简练,修辞手法丰富且意义深远。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是大众的集体智慧。具有起源并且流行于人民群众间,人们可以表达真理或某些思想的句子。这是《韦伯斯特百科全书完整版英语词典》(1996)中提出的解释。在《牛津英汉词典》(2003)中,谚语是简练且能体现事物真理的简单语句。一般来说,谚语可以概括为固定、简洁和流行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惯用表达,向他人讲述一些普遍的真理或经验,还有提供明智建议的目的。

二、文化与谚语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没有语言可以脱离其社会与文化环境。在翻译英语谚语时需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即跨文化意识。有些译者不随意更改其原来的联想及形象,对于那些了解源语言文化的人来说,不仅可以欣赏译作,还可以领略异国的文化,但是对于不太了解源语言文化的人,这种翻译的作品无异于云里雾里了。因此,在跨文化与跨语际交际时,译者不仅要解读出谚语中语言的含义,并且还要追究其中文字中所表达的其民族文化意义。

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思想及社会价值观等。在以下四个方面讨论英汉谚语的差异:

1.生活环境差异

英国人和中国人生活环境差异很大。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有很多相关谚语。例如:“花熟蒂落”,“人靠血养,苗靠水活”。而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四周环海,进而造就航海事业发达,所以英语谚语多与海水和船只等相关。例如: To sink or swim.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等等。

2.宗教信仰差异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中,也都有许多有关宗教谚语。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于是便有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谚语。与中国人不同,英美等西方人信仰基督教,所以有些谚语来自《圣经》。如:Go through hell and high water. (赴汤蹈火), He that sups with the devil must have a long spoon. (与恶人交往,须特别提防)。

3.历史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像出自《三国演义》里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若不了解其民族的文化历史,就无法地道的翻译谚语。英语谚语多来自于《圣经》、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古希腊神话。如: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一丘之貉),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疾病、万恶之源)等。

4.风俗习惯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谚语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特征。在英语谚语中As timid as a hare.这句谚语按字面翻译是“胆小如兔”。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兔子有敏捷之涵义,老鼠却有胆小之意,因此此谚语在翻译给中国人时可以译为“胆小如鼠”,这才能反映出中国文化特征。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含有贬意: 如“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而在西方国家里,人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 砖瓦亦有翻身日,人人都有风光时) ,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sticks.( 人老学不了新东西)等。谚语翻译需要明确谚语的文化背景,了解原语中的文化意象,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据目标读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三、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

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行为,传递语言内涵。译者所要克服的是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之间的差距。而克服此问题所用的方法主要是归化和异化策略。

1.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即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2.归化与异化的优缺点

对于归化翻译,其中最主要的一大优点就是使目标语言读者易于理解。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传递的桥梁,但由于文化差异会造成文化冲突,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是要尽量避免。但一味地运用归化策略,会大大抑制源语言的文化特点,这样,就不会有Killing the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罗马非一日建成这些新鲜的表达方式。

3.谚语翻译 异化优于归化

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起源受文化因素影响。谚语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他需要译者想目标读者传递出源语言的“洋味”。在谚语翻译中,异化策略能够更好地传播外国文化并且能尽量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一般来说,异化策略能体现出外国文本中的文化,能建立一种比语言和文化差异更开放的读者群。异化策略的应用在目前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具有不同倾向性,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各有所长、相辅相成的,有时归化和异化策略会共存在一个译本中,只是轻重程度不同,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的译文都是不存在的。

例如:

Paint the lily.为百合上色,费力不讨好。

在这个谚语例子中,如果一味的追求归化翻译译成我们所熟知的汉语谚语时,可译为“画蛇添足”。可这样的翻译使得我们接收不到新的信息,也就不能接触异国文化。但过于异化翻译词谚语只能是“为百合上色”。这样的翻译只能让异国读者理解其表面含义,不能深刻理解其谚语的意义。所以任何过度的“欧化”和“汉化”都是不可取的。而本文对于翻译英语谚语所采取的策略是以归化为辅,异化为主。

四、总结

汉英语言中的谚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形象地反映了汉英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哲理及自然环境。要翻译好汉英谚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要熟知相关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当今,英语似乎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通用语,而坚持对外开放的中国也已经逐步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之中,要想在国际上取得一席之地,就要做到知己知彼,翻译时,可采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策略,力求在准确表达源语意义的同时,再现目的语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归化为辅,异化为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 & Lefevere, A.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Cordry, H. V. (1997). The Multicultural Dictionary of Proverbs. Jefferson: McFarland.& Company, Inc

[3]Gleason, N. (1992). Proverbs from Around The World. New York: Carol Publishing Group.

[4]Katan, D. (2004). Translating Cultures: An Introduction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and Mediato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1991.

[6]朱峰.英汉谚语的翻译[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7]杨柳.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求同存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5.

[8] 李树德,冯奇.英语修辞简明教程(第二版)[M].复旦大学,2003.

本文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15074号。

猜你喜欢
中西方文化源语言目标语言
中国大学生对越南语虚词的误用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西方禁忌文化比较
中西方山水画风的审美差异浅析
Culture time板块内容的思考与探索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
概念任务下中英双语者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
多媒体英语学习法
Expression of Ezrin, HGF, C-met in pancreatic cancer and non-cancerous pancreatic tissues of r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