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创造力在活动教学中探究

2017-03-02 18:40吴繁雅
俪人·教师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表象创造力小朋友

吴繁雅

曾看过一篇名为《画苹果的启示》的文章,写的是中国、日本、美国的孩子画苹果。中国孩子画苹果是由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标准苹果,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日本孩子画苹果,由老师擎一个苹果,孩子观赏后作画;美国的孩子画苹果,则由教师提鲜果一筐,让孩子任拿一个画。结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最像、最规范,日本孩子笔下的苹果像鸭梨,美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是最不像和最不规范的,然而是最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江泽民主席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建设者,他们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更需要具有勇于进取、独立思考、敢于竞争和开拓的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期在心理上有一个最明显的征兆,这个征兆就是幼儿的幻想力,这种幻想是人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心理学家们公认,这个时期的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所谓创造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是智力活动最高级、最有价值的部分。一个人的创造力在幼儿时期就已形成,并表现在游戏活动中,尤其是操作活动中。因为在操作的过程中有丰富的材料,人人都可以动手,进行拼、摆、折、剪、画、粘等活动,一片树叶,一粒种子,一个小瓶,一块碎布都可以信手拈来,随意制作,其中蕴含了从观察到认识、从发现到思维、从想象到操作等各种创造机会。因此,从幼儿兴趣入手,挖掘动手操作的各种教育因素,引导幼儿大胆想象积极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发幼儿创造力资源,把他们培养成富有创造力的人呢?笔者作了以下四方面探究。

一、组织幼儿观察,积累丰富的表象,为幼儿提供创造的基础

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想象及创造的水平,表象狭窄、单一,想象就会肤浅;表象深刻、丰富,想象就会开阔。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尽可能地多感知各种事物,帮助他们积累起丰富的表象。一年中四季轮回,大自然色彩斑斓,万物生长变化,凡可观察之处,都留下了小朋友驻足的身影。为使幼儿获得丰富而准确的表象,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并比较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还通过看录像、讲故事、看图片、劳动等手段为孩子储备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各种感受,使幼儿形成各种表象,这为幼儿操作活动提供了创造的基础。

二、为幼儿提供材料,启发幼儿联想和想象,引起幼儿对创造的兴趣

操作活动的材料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大自然赋予万物以天然的美色和巧夺天工的形态,高质量的现代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花色齐全、品种繁多的可利用物品。在每种材料与表象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我引导幼儿去观察、去想象、去运用这些联系和规律,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

例如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不急于教幼儿做的方法,而是先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启发幼儿进行观察和想象,说说它们像什么?小朋友通过寻找头脑中的表象,产生联想,就会找出与它们相似的形象来。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说出了棉花像雪球、像云彩、像小狗的毛等等,长线像小朋友的头发、胡须、小动物的尾巴等。对同一种材料,我引导幼儿发现它们巧妙而细微的变化,引导幼儿进行联想和想象,说出它们酷似的形象来。在幼儿将材料与表象建立一定联系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和生活当中有多种多样的可利用材料,它们本身就很美,只要小朋友肯动脑筋,用灵巧的小手稍作加工,就是一件小工艺品或好玩的玩具,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

三、为幼儿提供各类范例,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幼儿期虽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但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最初的创造离不开对美的认识。因此我们利用各种材料,做了大量孩子们喜欢的物品,如用易拉罐、苹果、桔子做成了不同风格的水果娃娃,用废旧的矿泉水瓶做一套水具、餐具,用树叶粘贴幼儿喜欢的动物等。我们将这些作品分门别类,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活动室中,引导幼儿充分地去发现、去感受它们的美。在欣赏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更加仔细地去观察每一件物品的做法。如用果冻盒和彩纸可做花篮,还能用什么做花蓝?小瓶可以做手指玩偶,还可以做什么?这只小猴可以转着玩,还可以怎样玩等,让幼儿大胆想象。当幼儿产生极大的创造欲望后,抓住时机,为幼儿提供留有创造余地的半成品范例,启发幼儿做出跟别人不一樣的作品。

四、及时发现、鼓励幼儿的创造活动,增强幼儿创造的信心

祝士媛女士曾说过:“幼儿的创造力是沉睡于地下的种子,需要教师用爱和激励去浇灌。”因此在游戏中,我们注意发现幼儿的创造活动,哪怕是点滴的创造,我们都及时给予肯定发扬,积极鼓励幼儿用脑、用手,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在自我的表现中发挥潜在的创造力。

例如月月小朋友在观察不倒翁的基础上,动手制作了一个小不倒翁,受到了全体小朋友的喜爱。在她的影响下,全班幼儿都动起来了,他们用各种盒子做汽车、沙发、电视机,用雪糕棍做小扁担,用彩纸剪各式窗花,用橡皮泥塑造故事情节等。我们也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放他们作品的地方——美术角。这样幼儿的积极性更高了。除了集中活动外,总能看到幼儿在动脑筋剪、粘、画、做,自发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在活动过程中,小朋友思维活跃、大胆创新,他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来,不仅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萌发了关心别人的良好情感。

从幼儿创造过程表现看,操作活动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幼儿认识发展的特点,能满足幼儿好动的需要,让幼儿在充分动手、动脑和自我表现的过程中,满足幼儿自我创造的欲望,获得自我能力的体验,使幼儿能看到自己创造的成果。所以,我们感到操作活动有非常广阔的创造天地。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创造精神,更为幼儿提供创造环境,时时发现幼儿创造的火花,激发幼儿创造的灵感,充分挖掘幼儿创造的潜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素质,健全的身心,成为勤动脑、敢创造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表象创造力小朋友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找茬儿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