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溢满浓郁的语文味

2017-03-02 22:15李学峰
俪人·教师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语文味小学语文对策

李学峰

【摘要】目前的语文课堂过于追求热闹,导致课堂活动很多,学生发言也很多,看似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却忽略的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语文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味”缺少的原因,旨在探讨让如何让语文课返璞归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味 原因 对策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各种教学模式可谓层出不穷,课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可就是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欣赏不到对文章的精彩见解,可见,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谓是收益甚微。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说:“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吧,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吧。”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就是指通过议论纷纷、琅琅读书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会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感受到语文特有的诗情画意和美感。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构建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恩?笔者通过分析目前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的原因,旨在探讨让语文味回归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的原因

1.学生活动过多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老师广泛的认可,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践行。通过组织活动,如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课堂的热情,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教师过于依赖活动的创设,课堂活动过度,这虽然能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不能够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让语文课失去了语文本色,并不能取得高效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有的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上台表演赛跑,煞有其事的一番表演,让座位上的学生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可是,深沉而浓郁的情感氛围,深刻而充满哲思的劝诫却没有在课堂中分析与展开,导致课堂完全失去了“语文味”,没有实现本篇课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2.上课讨论过滥

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一些语文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让课堂看似热闹非凡,百花争鸣的景象,却更像是混乱不堪的“菜市场”,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没有实际意义,忽视了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教学目的,语文味自然也是荡然无存。

3.非“语文味”过浓

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到不适当的位置,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品课、历史课。有的教师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丰富课堂内容,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与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这些都将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緩的任务。

“语文味”一词最早是由程少堂先生提出的。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二、如何使“语文味”回归

1.书声琅琅,营造“语文味”

语文是读出来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分析,而是靠培养语感形成的,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启智、熏陶。每一位名师,如于永正先生的“简单语文”,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都将诵读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可以说,没有了诵读的小语课堂,基本上就是丧失了语文味的课堂。当然,课堂上的朗读,不能只是一遍接一遍毫无起色的朗读,而应有层次,读一遍就要有读的效果,就应有朗读水平的提升。

例如,教学古诗《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

师:那些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朗读一次比一次投入。当如歌的诵读涌出教室,浓浓语文味便四处洋溢。

2.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

文章赋予了文字多姿多彩的生命。没有咬文嚼字的细细品味,就没有了“闹”中的春色,“绿”中的江南万里风光。成功的语文课,对于那些“牵一发”而足以“动全身”的词句,是绝对不会弃之不顾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势必会把握住这些关键词句,让那些应该焕发出光彩的词句释放出浓浓语文味的。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鸬鹚》一课时,紧紧抓住“渔人站了起来,用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鸬鹚便扑扑地下水了”这一关键句来进行嚼词析句: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鸬鹚训练有素;渔人悠然自得……)这“一抹”抹出了什么?(抹出了鱼儿;抹出了收获;抹出了快乐;抹出了富裕……)。

总之,让语文课堂弥漫浓郁的语文味,是语文课成功的标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不能过度追求热闹空洞的语文课堂,而是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语文回归到语文本质,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浓郁的语文味,并陶醉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树玲;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高中文言文语文味探究[J];都市家教,2015(2)

[2]孙少学;教出语文味让课堂回归本色[J];神州,2012(7)

猜你喜欢
语文味小学语文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