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如何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2017-03-02 10:26李成瑜
俪人·教师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职业能力

李成瑜

【摘要】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与计算机应用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计算机无疑已经成为大家生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多媒体 职业能力 任务驱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适合电脑初学者的基础课程,它是其他计算机类课程的基础,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中会出现了些问题,教师在讲课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完善这门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就当前形势下如何搞好这么课程的教学,浅谈如下思考。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学习效率不高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仍然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通常由科任老师先在课堂讲授2节课,再另外安排2节课由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即该课程一半的教学时间由老师唱主角,另一半的时间则交给学生去实践。采用该教学方式常常出现的问题是:由老师唱主角的课堂时间里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他会认真听课,然而时间一旦超过30分钟,学生可能就会心不在焉。接下来,应该由学生全力完成上机作业的上机时间,由于他没有认真听课也许会不懂题目的要求,从而需要教师再利用宝贵的上机时间去讲课,相应的,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上机时间就减少了。由此可见,每周4节的计算机课,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最多只有70%。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呢?

2.教学内容滞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内容较多的公共基础课程,早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包含较多的原理性内容,图文相对较少,各操作实例缺少联系性,使学生很难以原有的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由于其模式的滞后性,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探索一条合适的教学模式。

二、对策

1.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视程度

目前好多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生爱玩电脑,但是不爱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上机只是充满好玩的心理,有的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所以,要想提高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就必须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视程度。比如,我们定期向学生开展一些技能竞赛,将好的作品进行展览并给予物质奖励,以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2.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相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使得课堂讲授过程中,板书时间减少,可加大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菜单、窗口、操作步骤这些无法通过黑板板书出来的元素,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出了其优势。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将教学内容、重點、难点直观呈现,动静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若能将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操作演示结合起来,将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将桌面、窗口、菜单、图标、应用软件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讲解后,再辅以真实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演示,将每一步操作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强调应注意的细节,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记忆掌握。

3.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要符合实际需要,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总结和归纳所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章的学习中,在教学上可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任务,将新建文档、输入和编辑文档、排版文档、表格处理、图形处理、样式和模板、宏和域的使用及美化文档这些知识点隐含在八个小任务中,再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将小任务分成更小的任务。例如将排版文档分成字体、字号、字形、字符修饰、对齐方式、行间距和段间距、边框和底纹、页眉和页脚、页面设置、打印文档等小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最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4.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是跟不上新知识的出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让学生有这方面知识的补充。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同专业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加大深度。

5.加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职与普通高中的主要区别,在于突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充分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参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理论够用、适度,不求全面、系统的基本原则按需培养、按岗位培养,权衡公共课和专业课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拓宽学生实习实训环境,有针对性地构建课程体系。例如我们在讲解Excel的时候,模拟一家汽车企业,要求学生制作该企业的工资表,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企业情况,又能熟悉工资结构,从而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采取了“用人准入制”,也就是持证上岗。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汉字录入员、程序员、装调师等相关从业证书,这样,就可以为将来的就业拓宽门路。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于我们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只有通过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校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各种优势,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赵琪.浅析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江苏教育. 2011(33)

[2]赵志刚.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电教. 2005(05)

[3]许兴梅.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职业能力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