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与疏导幼儿的焦虑情绪

2017-05-16 21:55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7年5期
关键词:贝贝宠物小米

刘律廷

主持人语: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体验到焦虑情绪,只是这种情绪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影响不会太严重,但也有大约超过13%的儿童会被严重的焦虑情绪困扰,导致身心健康受损。幼教专家认为,若孩子懂得自我放松,或家长适时给予精神抚慰,会降低甚至消除焦虑情绪对孩子的伤害。尤其在某些特殊时期,比如亲子分离、独自入睡、初入园、面临考试或表演时,孩子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家长应及时予以关注。那么,家长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化解焦虑情绪呢?

教孩子做“焦虑感的主人”

(陈先生,44岁,马戏团驯兽师)

我一直在宠物俱乐部兼职授课,教那些养宠物的人改变宠物的不良行为。宠物的不良行为大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比如孤独、惊恐、烦躁等。要让宠物改变不良行为,首先必须让宠物克服不良情绪。

我感觉儿童的焦虑情绪与宠物有类似之处,比如我儿子贝贝会认为,宠物狗会吃人、妈妈上班出门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跟人打招呼会被带走、滑滑梯会摔下来……年幼的他不会用语言表达,表现方式是黏人、胆怯、哭泣或拒绝。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几个方面着手帮助贝贝缓解焦虑感。

首先,认同孩子的感觉,将“焦虑感”拟人化。

贝贝2岁时,朋友送我一只金毛狗。雖说金毛很温顺,但是它的大个头让贝贝感到害怕。我没有告诉贝贝狗是安全的,不会咬人,只是站在贝贝一边,用拥抱和眼神传递对他的理解。

贝贝一直怕生,见了亲友、邻居不肯打招呼,到了人多的地方会手足无措,甚至一脸惊恐地躲在我们身后。我常对他说:“我知道你的感觉,没事儿。”当有人笑话贝贝“害羞”时,我说:“他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来热身,很快就会好的。”

我的家人们也通过认同与接纳告诉贝贝:内心的恐惧感、焦虑感都像是“敌人”,我们都会跟他站在一起支持他,而不是嘲笑、嫌弃他。

为了帮助贝贝克服对狗的恐惧,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我们给他内心的恐惧感起了个名字,叫“焦虑虫”。贝贝在纸上画一只虫子当焦虑虫,贴在一个公仔布偶的脸上。然后,我拿着布偶模仿焦虑虫的声音,在儿子耳边不断地说坏话:“狗是坏人,快躲起来。”“狗要吃小孩啦……”贝贝则扮演“勇敢小孩”的角色,说:“你骗人,我不相信你的话。公园里、宠物店的很多小狗都很善良。”玩这个游戏时,贝贝一会儿扮演焦虑虫,一会儿扮演勇敢的小朋友。我们一起编了儿歌:“焦虑虫儿快离开,我不再害怕了;焦虑虫儿快离开,我不再难受了……”在这个过程中贝贝逐渐发现,他可以对脑海里的焦虑感发号施令,不再受其控制。

其次,勇敢面对,进行“适应训练”。

马戏团训练一只老虎跳火圈时,老虎面对火圈一定会焦虑。驯兽师不会放弃,而是由易到难,让老虎逐步适应环境。同样,我们可以锻炼孩子的“神经肌肉”,让孩子一步步接近焦虑情境并最终战胜焦虑。

接触新鲜事物或接受挑战时,贝贝经常会喊“肚子疼”。医生说这是一种焦虑现象——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组成,前者用来激活“战斗—逃跑”机制,后者则保证让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当交感神经系统全面启动时,孩子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心跳加速、头晕、出汗、胃痛、发抖等。

以学游泳为例,当贝贝因为紧张不愿下水时,我们没有停止他的游泳课,而是陪他坐在泳池边观察。我举例告诉他:“大冬天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刚开始几秒钟是很难受的,后面慢慢就好了。你进入浴室时,刚脱衣服的时候也总会不舒服……同样,肚子疼的感觉是身体发出的一个警报,当你继续尝试的时候,警报就会停下来。”

贝贝在第一次下水、第一次憋气、第一次游泳时,都感到肚子疼。他知道这不是紧急情况,也不需要看医生,而是他的身体对不确定环境做出的过度反应。教练带他做深呼吸进行放松,当他逐渐适应环境后,焦虑自然就消失了。

肚子疼的问题也发生在幼儿园演出、小提琴表演等多个场合。为此我教贝贝画了一幅“焦虑灭火器”的图画,因焦虑而肚子疼时就在脑海中勾勒一幅灭火器救火的画面,同时告诉自己:“这是我的大脑发出的错误警报,一会儿就好了。”

最后,在二宝降生前后做好“防焦虑”工作。

我看到很多同事、朋友家的孩子因为“二孩”的到来变得焦虑,比如黏人、吃醋、咬指甲、打二宝、不愿上幼儿园等。贝贝4岁时,我妻子怀了二孩,为了防止贝贝出现焦虑情绪,我提前给他做了思想工作。

尽管如此,二宝出生后贝贝还是变化很大。有段时间他总抢二宝手上的东西,无论二宝拿什么他都抢,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对二宝进行身体攻击。每次将他们分开时,我都对贝贝说:“我知道你讨厌焦虑虫,但是它现在影响你了,让你什么都做不成。”“现在你脑子里在发出错误警报,我必须让你安静一会儿。”我鼓励贝贝用唱歌、看电视、自言自语等方式放松自己。我则有意制造轻松气氛,继续跟他玩“焦虑虫的游戏”。我帮贝贝把他内心的担忧和恐惧都写下来,比如:“妈妈再也不爱我了。”“小弟弟总是吵,会把我吵死。”“弟弟总是抱着妈妈,妈妈会很疼的……”然后我把这些焦虑的想法读给他听。那段时间,贝贝特别喜欢超人。我就请超人来“帮忙”,让贝贝想一想超人会怎么做,会怎么看待小弟弟,会怎么赶走一直让贝贝讨厌弟弟的那只焦虑虫。比如超人会说:“安静点,焦虑虫!我要粉碎你!”“我才不听你的话,我要换频道了!”“你这个焦虑虫,什么都不懂!”

经过这些游戏疏导,贝贝在内心平静之后会主动道歉,并一次比一次表现得更好。

女儿为什么是“悲剧皇后”?

(徐女士,34岁,医院护士)

女儿小米外号“悲剧皇后”。3岁的她在我去医院上夜班的时候,会非常悲伤地说:“妈妈要走了,她晚上都不回来,我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成了没妈妈的孩子了,我好可怜啊……”夸张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真像是演员演戏。

家人们让小米放轻松,告诉她事情没有那么糟糕,但她就是戏剧化地、夸张地面对生活,用爆棚的想象力把自己想得很可怜。她担心坏人半夜破门而入、爸爸开车遇到事故、去水族馆玩时被鲨鱼攻击,当她读了一本有关细菌的书后又担心自己患病……久而久之,许多小事情都成了巨大的负担,她无法放松,总是高度戒备,生活对她而言是那么难以忍受。

一次,爸爸的车在半路抛锚,她大哭大闹拒绝坐租来的车,因为租来的车里闻起来味道跟我家的车不一样。她神经过敏地为这些小事哭泣、纠结、吵闹时,我最迫切的想法是让她停下来。我总说:“你不应该这样。”“事情没你想的那么可怕。”“你怎么不能大气一点呢?”她的反应会更加激烈。

上幼儿园后,她仍然很情绪化,为了一点小事都会反应过度。到了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情况更加糟糕,如果有小朋友在课堂上捣乱,她就坐立不安。幼儿园老师为此找我谈话,说:“你女儿喜欢咬指甲,看得出她很焦虑。焦虑的孩子本来就认为周围的环境不安全,如果家长过度保护,就会强化她的这种想法。如果你们总是批评她、否定她的感受,她的焦虑会不断加重……”

老师借给我一本书让我看,是美国心理专家玛塔·琼斯基撰写的《让孩子远离焦虑——帮助孩子摆脱不安、害怕与恐惧的心理课》。书中说:“有超过13%的儿童会受到焦虑症的影响。家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会导致孩子焦虑状况恶化,对心脏、免疫系统、呼吸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家长如果连孩子的焦虑都理解不了……一切教育都将没有意义。”

我这才意识到,小米是天生的“焦虑性气质”的孩子。她现在常被偶然性的焦虑困扰,若我们不予以重视,她就会在未来遭遇重大生活变故比如亲人离世、生病住院等事件时转变为“完全型焦虑障碍”,严重影響她的生活与成长。

我积极与小米沟通,告诉她小朋友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要战胜焦虑。我用“焦虑眼镜”的比喻跟小米说:“透过焦虑眼镜,你只看到鲨鱼会吃掉你,却看不到鲨鱼跟你隔着玻璃,你是安全的。这是一个错误警报,放慢呼吸,你的想象力在吓唬你!”“你感到害怕,但事实上你是安全的……”渐渐地,她身体里那种躁动难安的感觉——外在表现为面部麻木、手脚冰凉、呼吸加速、出汗、肌肉紧绷、胃痛等,就会渐渐减弱。

我借鉴书中的“呼吸放松训练”帮助小米。小米不知道什么是放松,我就给她演示吹泡泡,让她观察我吹泡泡时的样子——胸部和肩膀是自然的,而不是她那么僵硬、颤抖的。小米入睡前我让她平躺,在缓慢呼气吸气的同时对自己说:“放轻松。”当她集中注意力想象一个令人愉悦的场景时,就会放松下来,比如想象她所有的担心都被放到一艘船上,而这艘船在海上越飘越远……

日常生活中,当小米感觉焦虑感袭来时,我教她以“渐进式肌肉训练”的方式来减压,比如握紧拳头然后松开,这样手就得以放松,然后再放松胳膊、肩膀、腿部、脚趾、眼睛、头部等。我引导她想象一位小仙女此刻拿着魔法棒放在她身上的各个部位,帮她驱逐焦虑与紧张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能照着她天生的性格来接纳她,正如爱默生曾经说的:“就好像穿起珍珠的铁线,气质也将生活中的闪光片段、美好回忆连接起来。”我们相信每一种性格与气质的孩子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小米已经上小学,她在面对同学、老师时都表现很好,让我们感到骄傲。

正确认识孩子的焦虑情绪

(黄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对于孩子来说,出现焦虑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只有少数孩子有严重的焦虑倾向,需要家长予以重视。

第二个案例中的女孩小米,因为恐惧和焦虑,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忍受煎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甚至比小米还严重,因焦虑而无法入睡、不能入园、不能与亲人分开、不能参加考试等。

孩子的这种焦虑倾向,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是完全可以改善的,甚至是能够彻底消除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焦虑症专家约翰和格尔达说:“对于一个从出生甚至在子宫里就开始焦虑的孩子,通过治疗,观察到他在气质和人格方面的实质性变化,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第一个案例相对来说更具普遍性。面对短暂的焦虑,有些孩子能顺利应对,有些孩子在应对过程中会遇到困难,需要家长给予帮助。对孩子来说,消除焦虑情绪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大脑来认识、分析焦虑感以及摆脱负面情绪的过程。对家长来说,则是一个引领孩子不断前行的过程,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对孩子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并分步实施。

“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学专用名词,其实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着。比如在婴儿啼哭时说:“让我们看看小狗在做什么。”在孩子害怕时鼓励说:“滑梯是很高,但是我们勇敢一点,可以爬上去。”即使幼儿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但当家长采用视线转移、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转换孩子的注意力时,孩子就会从原来的焦虑感中解脱出来。

当孩子表达焦虑情绪时,家长最好不要粗暴地打断他,说孩子杞人忧天、神经过敏,或者斥责孩子:“有什么可怕的?”而是要分析孩子的焦虑程度并帮他减轻焦虑。正如驯兽师陈先生所做的,通过不断升级的训练,让孩子“控制焦虑的神经与肌肉”得到锻炼,最终启动自身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让自己平静下来。

很多家长会遇到孩子因为呛水而拒绝游泳的问题,如果不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孩子就有可能发展到更为严重的焦虑状态,甚至变得怕水。家长可以借助榜样、观察、实验等方法,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克服恐惧。比如对孩说:“我们先看看别人游泳吧!”“我们把你的小鸭子放进泳池试一下。”“如果你下水后感到非常难受,可以先上来……”这样一步步让孩子感觉水并不可怕,并敢于与水接触,孩子的焦虑情绪就会慢慢消除。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学会了应对焦虑的技巧,长大后他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在遭遇其他挑战的时候如法炮制。

其次,通过训练,让大脑不再频繁地发出能够带来焦虑感的信号。

心理学家公认,焦虑感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是一种理性的提醒,有时候则是与事实不符的夸大。

对危险和困难产生夸大、扭曲的认识是儿童焦虑的根源所在。我们可以建议幼儿给焦虑感起名字,比如“嗡嗡叫的小虫子”“蚊子先生”等,引导孩子将焦虑看成扩音器、脑子里的广播电台,教孩子用心聆听内心的声音,提高他们的察觉水平。

克服焦虑感,意味着家长要帮助孩子挑战自己的习惯性思维,训练孩子形成一种受理性支配、与事实互通的反应机制,将被夸大的危险还原真相。案例中陈先生将焦虑感拟人化,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与焦虑感对话,认识焦虑的真相,并最终将焦虑感忽略或驱逐,其方式、方法都值得借鉴。

最后,还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制定焦虑时间表”。

比如每天只有“5分钟烦恼时间”——家长跟孩子约定,如果焦虑感袭来,就在内心对自己说:“时机不对,请你离开。”这能帮助孩子在不想被焦虑感打扰的时候“屏蔽”焦虑情绪,也能训练大脑不再频繁发送各类危险信号。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贝贝宠物小米
传递
王wánɡ冕miǎn学xué画huà
贝贝失踪了
冬天来了
抬起脚来
养宠物
懒洋洋的兔小米
小米找毯子
小米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