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突击整容:美丽蝶变当慎之又慎

2017-07-27 18:55蓝风
妇女生活 2017年7期
关键词:整容手术

蓝风

编者按:

近几年,每当夏季来临,大学毕业生整容便进入高峰期。据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相关部门2015年统计:整容大军中大学生约占30%,且呈逐年递增态势。临近毕业突击整容,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了求职时更加自信,也有一些参加艺考的高中毕业生,是为了增加面试印象分而整容。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或高中毕业生在人生重要关口突击整容,无可厚非,但有一点不得不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因社会经验相对缺乏,有的学生经济条件有限,毕业季突击整容会面临诸多风险。回顾近几年暑假期间的新闻报道,几乎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整容引发各类不良后果的案例。那么,毕业季突击整容会面临哪些风险?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毕业季成了整容季

余小宁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从大四开始就一直在找工作。她学的是文秘专业,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但投简历时她刻意避开了那些前台类的工作,专门选择一些内勤方面的行政管理岗位,原因是前台类岗位往往对身高、形象有明确要求,而她相貌平平,自知在外形上缺乏竞争力。但让她沮丧的是,她相中的一些单位总是看不上她。一开始,她以为是自己眼界太高,老是选择一些大公司,被淘汰是因为实力不足。但就在她准备放低眼光,兼顾一些小公司时,一个消息让她顿时有些蒙:她的美女同学杨颖被一家大公司录用,而杨颖得到的工作岗位,正是余小宁曾经争取却未能如愿的。在学霸与美女之间,招聘方明显选择了后者。

杨颖的学习成绩跟余小宁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余小宁想不通:杨颖能应聘成功,就因为长得漂亮吗?难道一个内勤岗位也有相貌要求?可招聘启事里并没有标明啊!余小宁不服,直接找到那家公司的人事部,要求给个说法。可对方只是给了她一个客套的回复:“对不起,我们看的是综合素质。”

余小宁气呼呼地下楼时,在电梯里遇到一个漂亮女孩,这个女孩刚刚目睹了她跟经理理论的一幕。也许是出于同情,女孩给余小宁透露了一个秘密:“我们这样的大公司,非常注重人力资源储备,内勤不可能一辈子做内勤,说不定哪天就会走向前台,所以对外形也有隐性要求。其实,外形并非天生不变的,也许一个小手术就能给你带来无数的机会……”余小宁茅塞顿开,第二天就毅然走进了一家美容整形机构。

闫妍也是在大学即将毕业时着手进行整容手术的,只不过她的目的是为了找对象。

大四时,同学们已经分化成三个群体:埋头考研、四处找工作、忙着相亲。闫妍属于第三类。父母的观念很传统,觉得女孩子嫁人最重要,他们最怕女儿成为剩女。

闫妍家住武汉,上大学在本市。她的第一个相亲对象是新洲区的一名公务员,年龄比她大5岁。闫妍有些不情愿,怕有代沟,但还是硬着头皮去见了面,感觉一般,对方显得老气。她正为如何拒绝而纠结时,对方客套地表示愿意和她“做个朋友”,等于委婉地拒绝了她。她有点想不明白,自己年龄上明显占优势,怎么见一面就被人家“淘汰”了?后来又相了几次亲,有自己看不上的,也有自己没被看上的。而跟她同时相亲的表姐却很顺利,很快与一家大公司拿年薪的CEO好上了。这让闫妍的母亲很不服气。她四处打听,不久便得出结论:那丫头整容了!“现在的男伢真没档次,完全是以貌取人!”母亲愤愤不平,回头看看自家丫头,的确长相平平,她试探性地问女儿:“听说夏天新陈代谢快容易恢复,马上要毕业了,要不趁暑期你也去整整?”进入大四后,整容对闫妍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了找工作、找对象去整容的多了,同学们并不避讳,还有组团去整容的。几次相亲失败后,闫妍也觉得不整很吃亏。就这样,在母亲的支持下,她一毕业就加入了整容大军。

近年来,毕业季整容风行,不但女孩子整,男孩子也不甘落后,程小峰就是其中一员。小程自幼喜欢艺术,2016年高考时报考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因报考的专业特殊,艺考培训时同学们都很注重形象,在紧张的培训期间,女孩子不忘挤出时间化妆、美容,个个光彩照人,男孩子也不断变换外形。更有甚者,为了迎接校考面试,有的同学还不惜重金花宝贵时间去整容。客观地说,程小峰形象不怎么样,脸有些胖,眼睛偏小,鼻子不够挺,特别是在经过修整、妆扮的同学面前,他就更显颜值低。但程小峰不在乎这些,他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成绩都很拔尖,他坚信高校招生看的是内功而不是脸蛋儿。可事实给了他一个重大打击——他报了四所高校,结果只拿到了一所高校的合格证,还是不需要面试的。而跟他同时报考的同学中,大多数都拿到了三张甚至更多的合格证,有的成绩甚至比他差。程小峰仔细回忆,确认自己在面试过程中没有任何失误,“不受待见”唯一可能的原因,是他的外形不如别人。

高考一结束,程小峰便强烈要求去整容。他想明白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播音与主持这种特殊专业,本身就要求身材好、容貌好、气质佳,播音员、主持人首先要养眼,谁愿意在难得的消遣时间里对着屏幕上一张不好看的脸呢?父母拗不过他,同意他去整容。程小峰便做了瘦脸、隆鼻、开眼角等手术,颜值大幅提升。

毕业季整容近年来几乎成了潮流。据一家权威整容机构提供的数据,每年6月下旬至8月底是整形美容高峰期,这期间学生占整个整容群体的比例高达50%以上,主要项目包括重睑术、开眼角、隆鼻术、垫下巴等,还有的希望改变脸型,打瘦脸针、做下颌角手术等。

美丽背后暗藏风险

年轻人有爱美之心很正常,为了求职、求偶,或为了考一个理想的学校或专业,通过整形来提升颜值与自信,更无可厚非。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学生求美心切,缺乏警惕意识,忽略了手术背后暗藏的风险。

“不开刀、不动骨、创伤小,2000元让你速变大美女!”这是小尤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一则广告信息。小尤刚大学毕业,准备找工作,听同伴说,许多职位对“面子工程”有要求。小尤长相一般,尤其是下巴扁平,影响了整张脸各個部位的“布局”。她很想将下巴隆起来,问了几家整形机构,都要1万元以上的费用。小尤家在农村,父母供她上大学不容易,每月的生活费有限,1万元对她来说不是小数目。后来,无意中在微信朋友圏看到上述广告后,她心动了,尤其是看到对方“微整大师”“国际机构认证”的宣传语后,她决定一试。她将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多块钱取出,又找家里要了一些,凑足费用后联系了那位整形医生,在一家宾馆里接受了隆下巴注射。手术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当时她还挺满意。但一个月后,小尤惊恐地发现,下巴越变越长,都变成“鞋拔子脸”了。她不得不到医院做检查。经医生诊断,她是被注射了违禁药品“自体细胞生长肽”,导致下巴增生!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平均有105万人/次进行医疗美容手术,其中八成为隆下巴之类的微整形手术。正是瞄准了这个需求大、利润高、门槛看起来很低的市场,不少零基础的外行在暴利驱使下纷纷“试水”,“三非”(非法医疗机构、非专业医师、非合格产品)整形在街头美容院、美甲店、宾馆甚至写字楼、工作室、茶室、居民楼内大行其道,而微博、微信也成了“三非”整形的重灾区。

学生大都经济能力一般,且涉世未深,像小尤这样贪便宜选择“黑机构”整容的不在少数,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遭遇“黑整容”,整容变“毁容”,是毕业季整容最普遍的风险。而更严重的风险是由整容引发身体疾病甚至生命危险,这跟整容自身的风险性有关,也跟整容个体自身体质和身体状况有关。

17岁的贾玲是个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面容姣好的女孩,去年参加高考时被某高校空乘专业录取,圆了多年的空姐梦。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她一连几天睡不着觉。而失眠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兴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她虽然是公认的美女,但美丽背后化妆术功不可没。她的脸型其实并非看起来那么美,主要是下巴稍短,显得整张脸偏圆,缺乏立体感,是化妆师的妙手给她“脸上添花”的。而按照学校录取程序,入校后还有一轮面试,要求素颜,考官会近距离观察考生五官情况。这让小贾很着急。整容!这是她几天失眠后做出的决定。在母亲的支持和陪伴下,小贾上了手术台,接受削骨整容。可在手术过程中,贾玲突然出现休克症状,幸亏医生处理得当,她才转危为安。事后分析结果显示,贾玲有隐性心脏病,因连日的紧张、疲劳,加之麻醉的作用,诱发了心脏病。贾玲脱离危险后心有余悸,发誓再也不整容了,她觉得与当空姐相比,健康与生命更重要。

医学研究表明,整容手术过程中最怕的是出现并发症,如血液疾病、脏器疾病、传染疾病等。极少情况下,某些手术还可能造成生命危险,特别对于过敏体质、身体状况不佳或处在特殊生理期的人,整容的风险更是不可预料。

还有一种整容风险容易被年轻人忽视,那就是整形成瘾,导致心理问题。

艳艳是个相貌平平、学习成绩也一般的女孩,从中学到大学都处于被忽视的状况,学生生涯非常平淡。马上要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了,艳艳决定改变自己,活出人生的精彩。她的改变首先从外形开始。带着这种愿望,艳艳走进了整容医院,首先做了隆鼻手术。手术做得很成功,周围的人都夸她鼻子漂亮,但表示眼睛能再大点就完美了。艳艳揽镜一照,还真觉得小眼睛跟隆起的鼻子有些不搭,于是又上了手术台,做了开眼角手术。眼睛变大后,脸的上半部分漂亮了,下半部分问题又来了,下巴显短。这样,艳艳又做了隆下巴手术。但术后嘴巴又显得太凸出了,牙齿也不整齐……接下来,艳艳又做了凸嘴整形、牙齿整形等一系列手术,还不断地对上述手术进行修复。在整容的过程中,艳艳迷上了镜子,变成了镜子控,经常会掏出随身携带的镜子仔细端详自己的面容,而每照一次都会产生新的焦虑,进而生出“整”的冲动……她怀疑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特别是今年春节回家,邻居的一番话让她断定自己病得不轻。楼下一位阿姨上下打量她半天后,皱着眉头说:“这是艳艳吗?你妈说这些年的积蓄都给你整容了,丫头你出什么事了,干吗把自己整成这样?”艳艳听罢无地自容,同时生出强烈的冲动:再整回原来的自己!可是,能再整回过去吗?

像艳艳这样整形成瘾的爱美者并不鲜见,医学上称为“整容强迫症”,也称“整容癖”或“美丽强迫症”,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类是整形效果不佳或被医院做坏了,不断修补;另一类是追求完美,整形后尝到甜头便一发而不可收,只要看哪儿不满意就去整,希望通过多次整形来使自己变得更加漂亮;还有一类是患上了“幻丑症”,怎么看都觉得自己不好看,整了又整还是不满意、不罢休。“整容强迫症”容易导致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慎重对待“美丽一刀”

“一只熊猫和一只小猪,同样好吃懒做,但长相不一样,命运就不一样。” 网上的这个配图“段子”,带有揶揄的成分,但也代表着部分整容者的心态,并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焦虑与浮躁。

有社会学家指出,暑期毕业生争相整容实际上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因为美丽也是竞争力,尤其是那些对仪表有要求的专业、行业,更是需要有一张漂亮面孔。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在环境上都将面临很大改变,想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新的竞争与挑战,选择整容来提升个人形象、增加自信,是很正常的。谈及整容对这些求美者的改变,整容医生马志丹说,有位女高中毕业生来医院整容之初,肩膀都是缩着的,整个人非常不自信,手术成功后和医生护士们打成了一片,挺胸抬头显得非常自信,和以往的状态完全不同了。可见容貌能影响心理,美丽可重塑自信。

用人单位也表示,应聘者在相同条件下,相貌好的更有优势。一些大型招聘网站上对文秘、前台、房产销售等岗位的相貌都有明确要求,其他工作岗位虽然没有列出这一项,但对相貌的隐性关注也是普遍存在的。“在应聘者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形象好者优先录用。”这也是许多用人单位心照不宣的选人“潜规则”。

大学生也说出了心里话,不整容感觉自己好吃亏。“第一印象很重要,好的相貌能让自己更自信,也能给招聘人员留下好印象。更何况,现在整容技术比较成熟了,别人整了你不整,岂不吃亏了?”这番话道出了许多整容学生的心声。如今的整容热反映了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的形象焦虑,其根源是社会上以貌取人现象的存在和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以及学生对自身实力的不自信。形象焦虑的蔓延也导致不少学生盲目攀比,突击整容。

对此,有关专家给出建议:首先,整容要理性、适度,特别是处在容易焦虑的毕业季,切忌盲目冲动。现在科学技术并不能为所欲为,不是什么都能改变的,想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整容是不现实的,也是有相当风险的。其次,现在的整容行业鱼龙混杂,需识别真假。一定要到正规的专业整形美容医院,选择专业医生,在整容前多与医生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及效果,根据自身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手术。不要一下子选择大动刀、高风险的项目,最好先考虑技术比较成熟、效果比较明显,安全、快速、恢复期短的项目,如双眼皮手术、激光脱毛、隆鼻、丰下巴等项目,让自己实现安全“蝶变”。同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在整容之前,要和医院签订合同,保留合同样本、病历、手术记录、缴费发票等。如遭遇不正规的整容手术,可凭这些向卫生部门举报,万一“整坏了”,造成了损害后果,可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再次,业内人士提醒下列几类人不宜整容:一是未满18岁者。因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均未发育成熟,过早整容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二是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或过敏体质者。做整容手术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健康状况良好,因为手术有风险、有创伤,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甲亢或甲减、患有内分泌疾病或心肺功能不佳,手术风险会大大增加。所以,这类人必须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才能考虑进行整形美容手术。过敏体质者不仅不能耐受麻药麻醉,甚至連一些植入体内的药物或者医疗材料都会引起过敏性休克,极其危险,这类人整容一定要慎之又慎。三是目的不明确者。现在很多青年学生把整形美容看成一种时尚,并不清楚到底对自己哪里不满意,想做什么手术,这样的人如果做了手术,不但很难达到心理预期的效果,还很容易后悔。其实整容手术不像人们想的那么简单,一旦出现问题,修正起来会十分困难,而且一旦做了就很难恢复原样。四是过于追求完美者。这类人很难感到满足,而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种强迫型人格是“整容癖”的心理基础,所以他们整容通常是非理性的,一旦“动刀”就无法停止。他们将微小缺陷无限夸大,并为之紧张、焦虑。这类追求完美的人,可以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看心理医生,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去找整形医生。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整容手术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手术后的应用探讨
舒适护理在甲状腺手术后早期应用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萌女巫与魔法猫
整容健康心理测试
老叔整容了
兔子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