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育的初探研究

2017-10-21 02:11汪瑶
报刊荟萃(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体验思考

摘 要:通过对体验的内涵以及体验教育特点的整合与分析,探究其体验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体验;体验教育;思考

“体验”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的文献中,在19世纪70年代成为与“经历”这个词相区别的惯用词。今天,“体验”一词越来越被关注,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体验假日”、“体验上网”、“体验生活”、“体验成长”、“审美体验”、“体验经济”等等。在《现代汉语辞海》中,对“体验”的界定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王一川在《審美体验论》中写到:“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身体力行,亲身实践。”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认为,体验在本质上是个人的,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

卢梭重视儿童生活体验,认识到教育领域中生命所固有的价值,在个体的生命面前,教育不是万能的,是有局限的,教育必须听听生命的发言,甚至是借助于生命力量的显现。陶行知积极倡导体验教育。他在给试验乡村师范全体同学的信中指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知识实际生活。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在实际生活里问津的人必须要破除陈见”。蔡元培先生把“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发展受教育者的“自由个性”。在其教育理论的阐述过程中,体验的思想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一、关于体验的内涵

从“体验”的视角去看,体验教育是以组织性为前提,以主体性、实践性、社会性为主要内容。学校的体验教育是在学校德育机构引导下的体验,学校各级德育组织是体验教育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学校各级德育组织的,按照各自分工进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体验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都应是他们积极参与的体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体验。每一次体验过程都是实践的过程,体验教育就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最终达到把握事物的目的。

从“教育”的视角看,教育怀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就是通过教育目标的确立,使受教育者将外在美好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表现为美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本质及功能就在于把人类积累的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其身心得到发展。从这一质的规定性来看,对学生的内化不是强迫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他们内心强烈的感受,使他们进行不断地感悟,从而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会发觉,自己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情往往是事过境迁,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通过亲身体验所获得的思想情感则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以至于被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素养,达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

二、体验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主体的选择性。受教育者将自己视为主体,自主地实现选择的权利。体验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各种选择的机会,激发了受教育者的各种需要,并使他们希望真实地展现自己所面临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从而不断地意识到他人的利益和观点、社会的期待和普遍的价值。

第二,教育目标的导向性。体验教育的目标要通过一定的教育过程才能够实现,体验教育的过程则始终受到体验教育目标的导向性作用。无论何时,体验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与教育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内容必须合理地分解到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上,使每一个环节都能较好地体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不断内化,实现教育的目标。

第三,教育效果的知行统一性。体验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思想道德的认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思想道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即要实现认知与行为的有机统一。如果仅把思想道德理论和一些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会考试、会背诵,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认同了这些理论观点。笔者认为,体验教育应该是学校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身参加实践,从而使他们把做人做事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教育”一词在这里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不可任意地割裂理解。

三、对体验教育的思考

基于当前现状的反思,由于受到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技术化倾向和工业化生产特征。教育以知识和社会为本位,注重知识的传承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精确化,把教学和人的成长当作可预设的机械流程。如何才能行之有效的践行体验教育。

首先,让学生用自我的视角去体验。用自我的视角去参加体验,感受参与的真实性、快乐性和辛苦性,从中获得真实情感,并通过道德选择形成良好习惯,这是体验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学生用自我的视角去体验,起主要作用的是情感,因为情感是以主体为前提的交往互动过程,同时也是主体的能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实践过程。

其次,让学生用他人的视角去体验。用他人的视角去参加体验,就是让体验者站在对方的位置和立场上,去感受应有的处境、心情、责任、社会关系等,使自己形成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优良道德品质,从而健康地完成个人社会化过程,这是体验教育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最后,让学生在设定的事件和环境中去体验。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通过设定的事件和环境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体验教育中去,以达到“自我教育”和“完善个性”的过程。体验教育不是说要全盘否定原有的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体会、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教学中融入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在情境中获取知识,传授的不仅仅是专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知识,如何展现知识,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实现体验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一川.审美体验论[M].郑州: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舒志定.论体验教育的合理性及其展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

[3]李放滔.对体验教育的认识[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2.

作者简介:

汪瑶(1991.6—),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体验思考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