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田
与王道雨同窗研习书法,得以近距离体味王道雨书法的审美趣味,进而能够感受到王道雨书法的创作追求。
对王道雨书法创作的关注,是我保持与书法紧密接触的方式。王道雨长我几岁,这一代人学习的环境相对艰难,面对的文化信息也相对稀少。但是,他们具有坚定的意志,心无旁骛地走向传统书法美学的核心领域。
考察王道雨的书法创作,始知他于青少年时期浸渍书法,敬惜字纸的心态,向往文化的理想,俾其乡村生活充满了生命的光彩,勃勃而有生机。
▲ 王道雨 书
▲ 王道雨 书
无疑,王道雨是当代较有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之一。作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尽管承担了许多生活的苦难,不过,由于内心的坚强,又恰逢改革开放的时代,他们学习书法的信心理性而自觉,举手投足,便有了艺术的风度。王道雨紧紧依靠晋人的骨肉,上寻下溯,注意捕捉汉字书写的生命意趣,使书写与内心对接,形式美与文化涵义相连。他掌握了系统的书法史知识,用灵动而含蓄的线条,奇崛而舒朗的结体,自然而蕴籍的墨韵,稽古晕化,拂动着生命的气息,文化的韵味。这是书法真正意义的展示和实现。
由于王道雨遵循中国古典美学法则,不去人为夸大书法作品的形式,手中的笔提按着线条的意象,整体的书法感觉,与书法的古典美渐渐靠近,焕发了书法艺术的真实记忆。柳宗元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因此,我强调古典美是书法的真实美,书法精神,书法欣赏,书法创作,一旦脱离了书法古典美的范畴,都将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不管是以创新还是革命等理由,均掩饰不了创作者的浅薄和可笑。
王道雨擅长篆书、行草,但我偏爱他的行草。王道雨的行草书内敛而含蓄,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又奔腾咆哮,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欣赏感觉。重要的是,不管王道雨书法的形质如何变化,其内质与儒家文化,人文教养紧密相联。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至“礼”至“乐”。“礼”是伦理规范,“乐”是审美陶冶。在孔子故里长大的王道雨,对此有自己切身的感受。
书法家的功力是外化的,是可以触摸的。所以,没有独对字帖的漫长时间,没有临习字帖的技术训练,写出的庶几是名人字,具有局限性。王道雨清楚这一点,他虔诚临帖,努力掌握中国汉字作为艺术一部分的结构特点,以线条区别不同的风格流派,强化书写的规律性和艺术性。王道雨当然了解中国书法的高深与玄妙,他既敢于追求个性,同时,又一直中规中矩地写字。去年秋天,王道雨与毛国典、郑培亮举办了“三人行”书法展览,王道雨为此展提供了自己的佳作,令人耳目一新。显然,王道雨的进步有目共睹,其一,他的行书出现了回归的迹象,谨慎而耐心地在晋人的文化气象里徜徉;其二,他时刻向秦汉回眸,在篆隶宏大的体系里寻求力量;其三,他不忘记创新,常常在草书创作里,激情四溅,恣意挥洒。前两点我完全赞成,第三点我不敢苟同。因为,激情一旦控制不住,就会导致结字的错位和线条的凌乱。而这样的局面,恰恰是王道雨书法的不足。
王道雨 作品
▲ 王道雨 书
▲ 王道雨 书
▲ 王道雨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