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颞前斜线丛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疗效

2018-10-21 07:16王雪罗忠纯何虹黄仁飞
健康周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治疗

王雪 罗忠纯 何虹 黄仁飞

【摘  要】目的:研究顶颞前斜线丛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100例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顶颞前斜线丛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对照组、实施言语训练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顶颞前斜线丛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疗效十分显著,能够使其语言功能得以恢复,值得研究。

【关键词】顶颞前斜线丛刺;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

失语症在临床又被称为表达性失语,主要是由于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所致[1]。该疾病以电报式语言、口语表达障碍、找词困难、用词不当、讲话费力、谈话非流利型等作为临床表现,该疾病常见于脑出血、脑梗死后,若治疗不及时,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同时增加家庭经济负担[2]。本研究对所有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实施分析,并对其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为 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法”作为分组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我国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且经“汉语失语成套测验”评定为运动性失语。②经MRI或CT等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左侧半球脑卒中。③既往无器质性脑病疾病史。④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且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⑤所有患者和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均为自愿。⑥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上,且母语为普通话。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意识障碍。②存在晕针。

观察组-其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在56岁至71岁,中位年龄为(63.52±1.31)岁。

对照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在56岁至72岁,中位年龄为(64.21±1.97)岁。

2组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资料对比,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用P>0.05来表达,表示能够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治疗内容:对照组实施言语训练,由专门语言训练师完成训练,以刺激法行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目的在于加强患者表达和理解能力。运动性失语以文字阅读和表达为主,每日一次,每次半小时,共治疗30天为一个疗程。

1.2.2观察组方法

治疗内容:观察组实施顶颞前斜线丛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顶颞前斜线丛刺:选择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与颞部胆经与悬厘穴之间的连线作为针刺穴位。对于下肢不遂者,加足三里、解溪穴、阳陵泉、阴陵泉、丰隆穴;对于口角喎斜者,加用颊车、地仓穴。取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将顶颞前斜线分为5段,于顶颞前斜线下五分之一处中点作为针刺点,在间隔1.5厘米处上、下、左、右各针刺1针,进针方向需与第一针进针方向呈平行状态,沿患者皮肤快速刺入,使其针体和皮肤呈15°直至帽状腱膜下,深度为0.5寸,应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后以小幅度进行快速提插捻转,持续2分钟-3分钟,得气后,指导患者发音,配穴随症加减留针40分钟。每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3]。言语训练与对照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对照组两组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治疗效果、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

1.4统計学方法

应用SPSS26.0软件分析所有“观察指标”,其中计量资料用(`c±S )表示,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明两者间存在差异,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对比2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比较两组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

治疗前,两组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各项指标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158.64±1.82)分、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199.96±1.54)分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3 讨论

脑梗死在祖国中医学中属于“中风”范畴内,而中风后失语则属于“风暗”、“音扉”、“哑风”、“舌强不语”等范畴内,虽然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大体可归纳为“痰”、“风”、“火”等,伤及人体肝、脾经和心。

人体颞叶具有语言功能、记忆功能、知觉功能和听觉功能,而颞叶皮质功能区伴有听觉和听区联络皮质,而与语言相关的皮质区为wernicke区,位于人体优势半球,该区域也被称为语言区,故此,颞叶和额叶则能作为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主要穴位[4-5]。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获效机理,多数与中风偏瘫的获效机理大致相同或相似。由于失语症的生理、病理和解剖结构具有一定特殊性,决定了针灸治疗中风失语具有十分独特的获效机制。根据我国现代神经解剖生理观点来看,头针治疗失语症的机理主要与以下内容相关:①经过人体皮层-丘脑-皮层的调整,能够使非特异性传导系统和特异性传导系统相互作用,由此达到平衡状态,使其语言活动的神经环路得以重建[6]。②能够快速建立脑血管侧支循环,能够增加损害部位的血流量,改善患者脑循环不全。③能够使患者语言中枢功能低下的神经纤维数量和神经细胞得以激活,能够加强脑功能的代偿作用。而通过将顶颞前斜线丛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能够改善患者语言功能,尤其在阅读、书写和表达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患者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进而促进患者早期回归社会。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158.64±1.82)分、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199.96±1.54)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顶颞前斜线丛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疗效十分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宋彦澄, 康立清, 董红焕,等. 头针丛刺结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后手运动障碍疗效的功能性磁共振评价[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 39(2):117-121.

[2]唐强, 李宏玉, 朱路文,等. 针康法对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7):35-37.

[3]孙远征, 于天洋, 郭颖. 于氏头穴丛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8):20-24.

[4]沈晓艳, 孙莉, 徐建奇, et al. LINC联合Schuell刺激疗法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 2017, 32(4):275-277.

[5]魏从兵. 丁苯酞联合语言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 12(3):256-256.

[6]高尚忠, 席君, 米丽姑. 针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言语不利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 2017, 38(10):1473-1474.

猜你喜欢
治疗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