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防治棉花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2018-12-07 07:12马冬菊范小平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棉蚜百威悬浮剂

马冬菊,刘 珍,范小平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 运城 044000)

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 属同翅目蚜科,是一种刺吸式农业害虫[1,2],其主要通过刺吸取食、排泄蜜露等途径传播病毒,给全球经济作物造成了重大损失[3,4]。棉蚜寄主范围较广[5],在农作物上主要为害棉花和瓜类等[6]。苗期棉花受棉蚜为害,叶片开始卷缩,开花期推迟,结铃期延长;成株期受害,上部嫩叶向背面卷缩,中间叶片出现油光,下方叶片枯黄脱落,叶片表面常有蚜虫排泄的蜜露,易滋生霉菌;蕾铃期受害,易造成蕾铃脱落,影响棉株发育,一般导致减产15%~30%,严重时可造成绝收[7]。长期以来,对棉蚜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使用的药剂多是啶虫脒、吡虫啉和氯氟氰菊酯,但是,随着上述药剂长期大量的使用,棉花蚜虫对这些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引进高效、低毒且与环境相容性好的杀虫剂,对有效控制棉蚜为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丁硫克百威(carbosulfan) 属克百威低毒化衍生物,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9],由美国FMC公司开发,其杀虫机理主要是通过干扰昆虫神经系统并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昆虫肌肉和腺体持续亢奋,进而死亡[10]。啶虫脒是日本曹达株式会社研发的一种新型氯化烟碱类杀虫剂[11,12],其作用机理独特,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使昆虫麻痹进而死亡[13]。啶虫脒的优点在于,与目前使用的氨基甲酸酯、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不存在交互抗性问题,可有效防治对上述杀虫剂已产生抗性的害虫[14]。为了了解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2016~2017年在山西运城开展了该药剂防治棉花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旨为明确该药剂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剂量,以及对作物的安全性,也可为农药登记和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6~2017年连续2 a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牛家凹农场进行。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1.4%,pH值7.8。2016年试验期间(7月4~18日) 日平均温度为27.48℃,日平均降雨量为3.52 mm;2017年试验期间(7月8~22日) 日平均温度为31.33℃,日平均降雨量为0.09 mm。

1.2 试验材料

参试棉花品种为科能0518。

参试药剂3个,其中,对照药剂为200 g/L丁硫克百威乳油(山西省平陆环球植保农药厂)和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开封市普朗克生物化学有限公司),试验药剂为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天津市汉邦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其中,药剂处理3个,分别是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36 g.a.i./hm2处理(T1)、48 g.a.i./hm2处理(T2)和60 g.a.i./hm2处理(T3);对照处理3个,分别是清水处理(空白对照,CK1)、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 g.a.i./hm2处理(药剂对照,CK2)和200 g/L丁硫克百威乳油120 g.a.i./hm2处理(药剂对照,CK3)。小区面积25 m2,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在棉花蚜虫种群盛发阶段(2016年7月4日,2017年7月8日),采用新加坡PJ-16型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全株均匀喷雾,药液施用量750 L/hm2。前茬作物为玉米,棉花种植密度7.5万株/hm2,试验期间不再使用其他任何农药,其他田间管理均按常规进行。试验区棉花蚜虫为害严重程度基本一致,施药当日和指标调查日均无降雨。

1.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分别于施药前(喷药当天)以及施药后第1、3、7和14天,调查活蚜虫数。调查方法:每小区均采用五点取样法,每个样点均固定标记2株棉花,每株棉花固定标记上部有蚜叶片2~3片(2016年每小区的虫口基数不少于800头,2017年每小区的虫口基数不少于或500头)〕,调查叶片上的活蚜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药后活虫数)/药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空白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3.3 数据分析 利用DPS v9.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数据的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

2016年施药后第1~14天,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不同剂量处理的蚜虫防效为89.30%~96.74%,且相同药后天数下防效均随施药剂量的增大而显著提高(表1)。其中,36 g.a.i./hm2剂量处理药后第1~7天的防效与2个对照药剂差异均不显著,药后第14天的防效与CK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CK2;48和60 g.a.i./hm2剂量处理药后第1~14天的防效均显著>2个对照药剂。表明2016年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使用剂量为36~60 g.a.i./hm2时均对棉花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防效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大而显著提高,药后第1~14天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或与对照药剂相当。

2017年施药后第1~14天,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不同剂量处理的蚜虫防效为87.09%~96.86%,且相同药后天数下防效均随施药剂量的增大而显著提高(表2)。其中,36 g.a.i./hm2剂量处理药后第1天的防效显著>2个对照药剂,药后第3天的防效与CK2差异不显著但显著>CK3,药后第7~14天的防效与2个对照药剂差异均不显著;48和60 g.a.i./hm2剂量处理药后第1~14天的防效均显著>2个对照药剂。表明2017年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使用剂量为36~60 g.a.i./hm2时均对棉花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防效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大而显著提高,药后第1~14天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或与对照药剂相当。

综合2 a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使用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防治棉花蚜虫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持效期可达14 d以上。

2.2 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的安全性评价

试验期间裸眼观察,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未对棉花产生药害,对试验区内的其他有益生物安全,且对棉花烟粉虱具有一定的兼治作用。

表1 2016年不同剂量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Table 1 Control effect of 48%carbosulfan·acetamiprid SC on A.gossypii in cotton field in 2016

表2 2017年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Table 2 Control effect of 48%carbosulfan·acetamiprid SC on A.gossypii in cotton field in 2017

3 结论与讨论

丁硫克百威和啶虫脒为生产中防治棉蚜的常规药剂,二者均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的特点,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种作用方式。2 a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丁硫克百威·啶虫脒油悬浮剂是一种防治棉花蚜虫的优良药剂。在棉花苗蚜和伏蚜发生期,按剂量36~60 g.a.i./hm2均匀喷雾施用,防效为87.09%~96.86%,持效期可达14 d,效果优于或相当于生产上推广使用的200 g/L丁硫克百威乳油和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该药剂对棉花和棉蚜天敌均安全,对棉花烟粉虱具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但要控制药剂的使用频率,建议与其他类型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猜你喜欢
棉蚜百威悬浮剂
丁硫克百威的液相色谱研究
七星瓢虫对不同初始密度棉蚜种群的调控作用
气象因素对棉蚜生长影响的分析
丁硫克百威在豇豆不同时期施用的降解代谢研究
棉蚜取食被棉长管蚜危害棉花后其相关酶的活性
棉蚜茧蜂对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棉花的趋性行为反应
20%吡噻菌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浓度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