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让育人之蝶破茧而出

2019-01-17 06:00苗静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2期

苗静

摘 要: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召开,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方向:“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为新时代教育人带来了新的思考。作为美术教研员思考更多的是:首先,如何挖掘美术课中的“思政点育人”;其次,如何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自悟,而非说教。于是我区把独立的美术教材以“思政育人点”为项目构建成情境单元,初步实现了“育人、素养”同步走。

关键词:思政育人点;情境式项目活动;美术教材重构

项目式学习是在老师主导下,生成一个个学习项目,学生从信息的收集处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是独立或合作完成;而情境式构建教材就是把独立的美术课,以思政育人点为情境组合成情境式项目活动,完成教材的重新构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课堂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实现了育人、素养双提升,学生越来越专注于学习、越来越凸显出综合能力的提升、越来越有了家国情怀、越来越喜欢美术活动,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固有学习模式,让学生寻找学习方法

美术教材是由一个个单独的课例组成,课与课之间只有知识体系的递进关系,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大。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区重新构建了美术教材,把每一册的20余课构建成四到六个情境式项目活动。学生就近(以家为中心)自己组成学习小组,课前带着教师提供的“项目活动学习指南”或分工或合作制定学习计划、查找资料,完成美术作业并找出自己小组的困惑,上课时共同解决。

我区的这一改变,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旨在打破传统的“一对多”单一教学模式和单一课程学习模式,将教学的重点从“老师讲”变成“学生学”,从而完成在学习道路上的“上下而求索”,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由“考试机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同时,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走近艺术,建立审美意识,产生对大自然及优秀艺术文化的敬仰之情。

二、以思政育人点为情境,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

“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是国家领导人对教育的殷殷嘱托。为了把它落实在小学美术课中,我区经过初步实践形成了三种做法。

1.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情境,落实育人目标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让学生在了解经典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把《百变团花》《摆花样》《焙面娃娃》《绘画中的节日》《节日的装饰》这五课重新构建成“过春节”情境式项目活动。

本次活动需3到4个活动完成,每个活动既有育人目标又有学科目标,通过整个项目的完成,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理解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明白美术不是画画,也不是知道野兽派、印象派、抽象派就行,而是一种植根于内心修养和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2.以真善美的主题为情境,落实育人目标

教育在于点燃、唤醒。为了点燃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小学生,让真善美植根于稚嫩的心灵,我们把《下雨了》《大树的故事》《动物乐园》《茂密的花》四课重构成“我们身边的朋友”情境式项目活动。本次活动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视频、文字、艺术作品等资料,在资料分享时:有的组播放了网络视频,“一条狗为了自己的主人——一位生病不能下床的老奶奶有饭吃,天天去超市偷食物”。有的组用自己组绘制的连环画讲述了《榜样》4中的英雄——女书记黄文秀,为了查看灾情,冒雨前往被洪水吞没的事迹……看到、听到这些,独生子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感受到伙伴之间的友情,人与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关键时候的无私奉献,真正理解了“爱”是相互付出。

3.以保家卫国的主题为情境,落实育人目标

“有国才有家”,不仅仅是一句歌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不是一句口号,让学生有家国情怀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六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我们把《人民和总理》《红色的回忆》重新构建成“寻找英雄的足迹”情境式项目活动。当播放学生找到的《战狼》《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视频片段时,学生都沸腾了,有的学生泪流满面,他们为我国的富强而激动,为周总理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而敬佩。这次的创作前所未有的好,因为每幅作品满满都是情,这正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而在这样没有说教的艺术活动中,祖国、英雄走进了他们的心里,成为英雄的梦想悄悄地住进了他们的心里……

每每走进这样鲜活的课堂,对我都是一次洗礼和震撼,我区的美术课堂开始慢慢转变了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思想,以育人为目标的课堂正在初步形成。总之,在情境式项目活动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科素养得以提升,育人点也在潜移默化中落实,但我们深深地知道,这只是教育里程中迈出的第一步,只有勤奋进取,不断追求,勇于探索,才能登上这座教育艺术之峰。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