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海丰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语言知识的运用和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小学语文课堂质量,提升语文课堂效率,建立小学生的高效学习课堂,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方法途径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教育改革也在逐渐深化,新课标的提出更是不断推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完善与创新。当代新课程推行高效课堂,要想创建优秀的小学语文课堂必须走出固有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了解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积极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语文课堂的主体,引领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与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教学优化途径及方法。
一、完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关系到教学课堂能否順利开展,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学群体、教学阶段、课堂中的不确定性等因素,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新课标下的要求与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对教学安排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科学地分配语文教学的时间,掌握好教学的进度。
对于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应当熟悉语文教材,做到心中有教材,同时也要避免教学过度依赖语文课本,要灵活地运用教材之中的知识,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予以适当的扩展与延伸,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实用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语文教师需要明确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时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观察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差异性,教学设计要具有严谨性、可行性,同时也应避免过于死板,要做到灵活应变,从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教学安排,为实际教学做好准备。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并非一成不变,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应变,及时发现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方法,对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调整。首先,要做好语文课堂复习,在课程开展之前引导学生对之前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回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印象,巩固学习成果,进行良好的过渡与衔接,引出新课程的内容,做好课堂导入。在进行课堂探索时,语文教师应当避免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而是应该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回归到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应当合理安排课堂练习,让学生能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与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做好语文课堂的总结,对课堂语文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优秀的语文课堂离不开科学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走出教师单方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参与课堂展示自我、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小学生掌握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应当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观潮》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展示钱塘江的相关景色、潮水的视频音像,结合小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钱塘江潮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好地导入课堂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对课文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生僻、多音字词,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对课文展开讨论,教师则在讨论期间对学生进行观察,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与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之后听取小组发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不同见解,语文课堂开展需要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梳理知识点,增强学生的理解水平,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形成和谐自由的语文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合理安排语文教学时间与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渐深入做好课堂延伸,推动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升学生课堂兴趣,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提升课堂质量与水平,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吴筱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法[J].考试周刊,2015(a1):47.
[2]柯新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目标及组合方式[J].考试周刊,2013(77):54.
[3]曾敏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途径及方法[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7):61.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