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力
2018年12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以下简称十二师)和山东省教育厅联合签署了《山东省对口支援兵团第十二师教育援疆合作协议》,协议签署以来,十二师教育局着力开展以信息化网络教学为重点的教育援疆合作,推动十二师各学校与青岛市结对学校开展网上远程同步课堂、互动教研、听课评课、教师培训等教育教学结对帮扶活动,以期高效推进鲁疆两地的教育合作,引领带动各学校努力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快速提高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探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导下进行,在这个人人都能快捷享受到信息的大众个性化教育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丰富多样,教师不再是知识获取的唯一源头,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因此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三通两平台”的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程度日趋普遍,通过对十二师三坪农场学校与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中学开展空中课堂实践活动的跟踪观察,采用文献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互联网+同步课堂”应用的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走进课堂听课,观察两地师生课堂行为,设计课堂互动环节;课后对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充分了解教师在课前、课后是如何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收获学生在课堂上深度应用、开展异地互动的体会和课堂效果,探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创新融合。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结合课前课后线上线下,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角度,探索可复制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开展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时空的探索式、启发式、体验式教学,开展合作式学习,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变革。
“互联网+同步课堂”是从传统课堂延伸出来的网络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的新模式,学校开通远程网络同步课堂与网络互通录播平台,具有远程同步教学的功能,其教学环境既要以传统课堂物理环境为基础,又要借助直播、录音、同屏、分发等技术支持。通过“互联网+同步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让优秀的教师在主课堂授课,其他教师在分课堂辅助教学,打破了地域局限性,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在此基础上深入实践“同课异构+互动教研”的“互联网+”教师发展模式,高效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让十二师各学校师生在学校就能享受山东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精准帮扶。
本文采用文献法对“互联网+同步课堂”的三个基本条件做详细说明。
(1)主课堂、异地课堂支持视频、音频实时互传,实现两个教室的实况不断双向传播。
(2)主课堂教室教学一体机电脑的课件能够传到异地课堂的电脑上,主教室电脑播放的音频能够实时同步于异地课堂。
(3)目前教学一体机能够轻松实现教学课件和电子白板的一键切换,两地学生在使用电子白板作答时,画面能够清晰实时传送到对方课堂。以上三点是实现同步课堂的技术基础。实施“互联网+同步课堂”的十二师三坪农场学校和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中学的录播教室具备以上条件,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两校互动课堂实践,探究“互联网+同步课堂”在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个性化教学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根据每个学生个性、兴趣、需求进行施教。教师的身份从“知识传授者和专家”逐渐转变为“协作者、引导者、帮助者、学习者”。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变的必要性,学生长期面对同一教材、播放的资源以及缺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固化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普遍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需要加以引导,充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技能。可以借助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充分利用人人通空间,开展个性化教学。
教育管理层面除了做好最基础的环境设备保障外,建设区域校际“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类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分析不同区域教情、学情的特点,加以引导,进行优势互补;例如,十二师与山东省教育厅签订《山东省对口支援兵团第十二师教育援疆合作协议》和《山东对口支援兵团第十二师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推进教育援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以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鲁疆远程教学策略研究》为载体,全面推动十二师各学校与青岛结对学校开展网上远程同步课堂、互动教研、听课评课等教育教学帮扶共建活动。
在活动进行中,山东学校发挥教研优势,组织多样的教研评课活动,为十二师学校教研活动带来了活力,提供了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模式。而十二师三坪农场学校的互动课堂也为两地学校同步增添了课堂互动效果。
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建设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获取教学用资源的途径,在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时,教师可以通过大平台轻松获取适合学段学情的资源,不仅减轻了教师备课负担,更丰富了课堂内容的表现形式。
通过课堂观察法,了解到“互联网+同步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人人通空间将预习作业和学习资料发送给两地的学生,两地学生可以及时获取资料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在平台提供的论坛里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通过查看平台反馈的作业情况分析,了解学生预习的成果,通过论坛讨论的内容了解学生课前预习关注的焦点,从而制订教学计划,实现以学定教。
开展好同步课堂,需要两地教师的通力协作,教师根据对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将要进行同步课堂的班级学生进行活动分组和评价分组。借助白板工具的活动和评价工具,充分开展课堂互动,调动课堂气氛。
课后,教师可以将家庭作业和课件等复习资料发送至人人通空间,学生可以通过空间查看完成,并且自主在人人通空间查看学习资源。
“互联网+同步课堂”相比传统课堂,师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而借助各种评价工具,形成针对个人的智能评价,能够有效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让学生获得关注感。
在同步课堂环境下,一位主讲教师要面对2个以上班级的学生,没有办法做到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状态和学况,这种情况下学生单纯依赖课堂进行学习是危险的,因此转变观念,培养独立学习意识,充分借助“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提供的资源、人人通空间以及智能测评,把通过自主预习就能掌握的知识完全掌握,把自学有困难的部分留到课堂上向教师提问。
家长了解学生一般通过教师评价、家长会等途径,很难对学生情况有全面客观的了解。通过访谈法,将人人通空间智能评价数据告知家长,可以直观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掌握薄弱点等,从而有针对性地科学辅导学生,受到家长一致好评。
在查阅过多地的“互联网+同步课堂”案例,和部分参与教师访谈后,发现要想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好同步课堂,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不同区域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致,考查的内容也有所差别,而目前除了部分年级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学科已统一更替为部编版教材外,其余学科还在沿用老教材,这就导致学校间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异地师生同上一节课,会出现教学进度不一致,内容与学情不相匹配的情况,给上课教师备课造成一定影响。
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需要稳定的网络保障,而学校互联网出口带宽不能支撑课堂网络的同步以及校内其他业务的网络正常运行。因此需要测算学校用网高峰期所需的网速,联系运营商解决。
通过教师走访和听课,以及浏览网络案例,目前“互联网+同步课堂”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处在探索阶段,课程的准备仓促,课堂上异地教师配合不到位,对课堂效果有很大影响。
基于以上,建议将“互联网+同步课堂”固化下来,常态开展,将学科优秀教师设为主讲教师,其他教师设为辅助教师,分工集中备课,更好地提高备课效率的同时,带动年轻教师的提升,学生也能逐步适应课堂状态。
十二师与山东省教育厅签订开展的“互联网+同步课堂”研究,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不容置疑的是,这是一条最大化发挥信息技术、师资、教研各方力量的措施。虽然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随着互动的深入,形成适合的同步模式并且固化下来常态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总结、分析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此项目的意义,形成可复制的个性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