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晴空塔的公共艺术之路:东京“GTS观光艺术项目”

2019-02-18 11:13乐丽君
公共艺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晴空观光艺术

乐丽君

摘要:“GTS观光艺术项目”是东京都台东区和墨田区与东京艺术大学合作的实现地域共创共生的公共艺术项目,其目的是寻求文化艺术振兴的基本策略,激活地方特色和活力。东京艺术大学利用大学教育资源与前瞻性研究成果,通过永久型环境公共艺术项目及命名为“隅田川艺术桥”(Art Bridge)的活动型项目,以东京晴空塔为视点设置永久的环境艺术作品,营造供人漫步游览的旅游环境,并从每年十月开始举办展览和各种活动项目。今天,公共艺术和日本社会之间的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密切,“GTS观光艺术项目。正是以新的角度重新判断当代艺术在现实语境下的方位,重新界定公共艺术之于日常生活的作用。

关键词:GTS观光艺术项目;东京晴空塔;公共艺术;地域文化

东京自“二战”之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复兴计划。200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日本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目的是为了寻求文化艺术振兴的基本策略,激活地方特色和活力。东京各区域紧锣密鼓地展开公共艺术项目,始于2010年的“GTS观光艺术项目”(GEIDAI TAITO SUMIDASightseeing Art Project),这是市政府与东京艺术大学合作的新项目之一。项目建立在活化经济的前提下,围绕新建地标建筑东京晴空塔,旨在振兴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城市良性循环发展。该项目的三个合作机构分别是东京艺术大学、东京都台东区、墨田区的区政府(GTS即这三个机构的日语首字母)。项目内容包括创作环境艺术作品、开展艺术活动与工作坊等。从2010年到2012年的三年里,项目一直有三个层次的目标:把这个地区变成从东京晴空塔到浅草寺的室外博物馆;把它改造成一个有益于本社区的艺术和环境中心;让它成为孵化新艺术的创新区域。借鉴“GTS观光艺术项目”,不仅对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设置有所启示,也为公共艺术的教学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江户余韵的回响

贯穿东京市区的河流隅田川是江户时代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赏樱胜地,也是文人墨客集结的文化圣地和平民文化艺术的发祥地。隅田川两岸,上有浅草寺,下有一系列名胜古迹和遗址。历史上的文人、画家、匠人和名伶们以江户为题材,留下了内容丰富的文化与艺术作品,这些文化记忆深深地烙印在该地区的每个角落。另外,浅草附近的吉原区在当年不仅是万众瞩目的风俗场所,也是江户最大的社交场所,白天有工艺美术品和名花名曲可供鉴赏,还有俳谐与茶道聚会。许多文人学者和浮世绘画师也是吉原的常客,不少歌舞伎剧目都以吉原故事为题材。歌舞伎、吉原风俗文化、浮世绘三位一体,成为江户时代平民文化的三大支柱。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隅田川沿岸的台东区和墨田区是东京相对落后的地区,墨田区本来是以制造业繁荣的,自古以来就在产业振兴方面下了大力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内的制造业企业或街道工厂超过一万家,该区百分之七十的人口都在制造业就职。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后工厂开始减少,现在只有四千家左右。较之东京的国际化大都市水平,这两个区的经济状况明显滞后。

晴空塔是位于东京都墨田区的电波塔,建造目的是为了降低东京市中心高楼林立而造成的电波传输障碍。该塔于2008年动工,2012年竣工对外开放,塔高六百三十四米,2011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认证为当时的“世界第一高塔”,成为东京新的地标景观。

晴空塔的设计理念是“创造超越时空的城市景观:日本传统的美和未来设计的融合”,独创的色彩“晴空塔白”(Skytree white)以日本的传统色——淡雅的蓝白为基调,模仿染蓝工匠技术,犹如白瓷发出的柔和光辉。在此区域住居的工商业者们继承的工匠文化,通过与高塔相遇,新文化意识油然而生。

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一高塔、地区象征的高塔,在决定塔的高度时,出于让人容易记忆数字的考虑。“634”和“武藏”(MU SA SHI)的日语发音比较相似,“武藏”是日本的旧国名之一,东京晴空塔的所在地区曾经就是武藏国,这让人回想起往昔的时光。

隅田川河畔是东京晴空塔的理想地点,因为它流经墨田区东西之间的核心位置,也就是台东区的浅草寺和墨田区的东京晴空塔之间。2010年,东京艺术大学、台东区和墨田区政府在东京晴空塔的建设过程中,决定共同主办为期三年的社区公共艺术合作项目“GTS观光艺术项目”,旨在配合东京晴空塔的落成,通过传统文化资源的再生提升影响力,以再发现隅田川两岸地区旅游资源和创造台东区、隅田区的旅游新路线为目标。用三年时间,设定从东京晴空塔到北十间川、牛岛神社、隅田公园、浅草东本愿寺的周边地区,组成“艺术观光线”,使之成为一个服务当地社会,孕育新艺术创新地带的环境中心。

对于台东区和墨田区来说,“GTS观光艺术项目”极其重要。该项目有助于提升这个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再一次调查隅田川两岸被遗忘的历史记忆,并将这些记忆在艺术创作中创意运用,将各处遗迹相互串联起来,在对日本传统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创造出一条艺术之路。墨田区和台东区1977年起就结为姐妹区,多年来一直联合实施隅田川焰火大会项目。东京艺术大学和台东区也是早有合作,从1982年在东艺大设立台东区长奖开始,多年来一直深入交流。如在2007年~152009年三年间实施的“上野城市艺术博物馆”(ueno Town art Museum)社區合作项目,可以说是"GTS观光艺术项目”的前身。位于台东区的上野公园有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等作为日本门面的文化和教育机构,加上著名的浅草寺也位于台东区,因此,墨田区和台东区政府和东京艺术大学的合作,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同时,“GTS观光艺术项目”利用大学教育资源与前瞻性研究成果,实现与地域的共创共生,是日本公共艺术新的发展模式。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执行21世纪COE计划与大学教育支援计划(GP)等大规模引入资金的计划,促进了大学与社会对公共艺术项目的参与。东京艺术大学也把GTS项目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目的之一就是要消解艺术院校的专业划分,根据项目需求,教师与学生可以重新编组。譬如将雕塑和建筑、绘画和工艺、设计和雕塑等不同专业的成员编制成小组,以发挥个人想象力为基础,共同参与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要跨出校门去社会上开展艺术活动,这是难得的实践教育机会。

二、公共艺术点亮社区

东京艺术大学师生为了研究这个地区的时代变迁和隅田川两岸的历史,按照不同的时间和文化积淀,举办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他们通过永久型和临时活动型两种项目方式来完成上述的活动。永久型即环境公共艺术项目,以东京晴空塔为视点设置永恒的环境艺术作品,营造供人漫步游览的旅游环境。在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间,共设置了十六件公共艺术作品,在点亮社区环境的同时,重新发掘地域魅力,为社区空间增添活力。

由东京艺术大学工艺系教授荻原行雄及设计系教授清水泰博主导的作品《反射地带》通过在路边设置一面巨大的凸面镜,使游客可以利用镜面折射与东京晴空塔合影。镜子对面还设计了一个竖立的细长造型,上面画着跑道的图案。从镜子中可以看到一条跑道在身后升起,直指六百余米高的晴空塔。游客可以调整拍摄位置,使跑道和晴空塔重叠在一起,形成一条每个人都可以通向塔顶的梦幻通道。该作品拉近了人们和高塔的距离,使普通的街头一角成为连接梦想的起点。

《晴空树的叶子》由工艺系铸金教授桥本明夫及设计系副教授桥本和幸主持完成,作品以“东京晴空树”的尺度为参照,设计出一片六米长的叶子。由铝合金制成的巨大树叶婀娜多姿地卷曲着,安放在社区的一个小公园里,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公共艺术作品,更与“东京晴空树”遥相呼应。游客通过寻找“晴空树的叶子”与社区居民产生互动,加强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绿色行星》由油画系教授坂口宽敏协同建筑系师生完成,作品有着像卫星接收锅一样的碗状造型,观者可以将头部从内侧的洞中探出,面对晴空塔,感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的风景。当人们与“绿色行星”风景共存时,总有不同的感受。而且,观者以如同昆虫般渺小的生物来观看世界时,会产生“坐井观天”的感觉。使用这种仿佛在收集电波、宇宙能量的碗的造型,希望这件公共艺术作品能与隅田川环境相协调。

《起伏树》由工艺系副教授赤沼洁及雕塑系林武史主持完成,它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当“东京晴空树”倒映在微风拂过的清澈水面的涟漪,也就是表现晴空树微微起伏的样子。作品以金属为主体,使用不锈钢材质,并用铝铸件制作曲面部分,花岗岩制作底座,尝试表现深远的意境。不锈钢光泽的表面和铝铸部分的组合,以及花岗岩的存在,使这件使用不同材质组成的作品,别有节奏与韵味。

《石之舟》位于吾妻桥西附近的花川户公园,是雕塑系副教授林武史与工艺系副教授赤沼洁带领两系学生合作完成的作品,整个作品以台东区内原福井中学校舍的铺路石为基础,上方安置一块大型的、未经雕琢的石块。石材都是茨城县产的花岗岩。大石块的表面上嵌着超过一百一十张动物、人类的青铜制的脸,这些都是由浅草的小学生们合作完成的。这件作品将过去、现在与未来串联成一条时间线,既有作为曾经台东区的公共设施中的铺路石的记忆沉淀,也有与地球息息相关的大石块,更有地球生物的面貌以表现现在。这件作品不仅与周围环境相呼应,而且从东京晴空塔出发,随着时间的流逝,去眺望未来。

由壁画系教授工藤晴也及工艺系玻璃造型副教授藤原信幸主持的作品《空》是举起左手的招财猫雕塑,由大理石和玻璃马赛克组合制作。招财猫的形象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海内外游客也对它青睐有加。这个雕塑基座的灵感来自江户时代的一种传统蔓草纹样,且没有被过去的传统形状所束缚。为了契合“东京晴空塔”,创作团队将招财猫形象做了改变,并且在它的眼睛和胸部的中心安装了带颜色的玻璃凹面镜,这样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凹面镜观赏到晴空塔和周围的微缩全景。这个雕塑与今户神社相邻,今户神社正是招财猫的发源地,可以说《空》是创作团队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典型代表。

位于小梅儿童乐园的《朦胧》由油画系教授坂口宽敏协同建筑系师生完成,作品由一百六十一根柱子组成,人们通过缝隙可以隐约看见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从晴空塔上看这些柱子十分突出、挺拔。这是一个将平民区的传统风景和现代的晴空塔连结起来的尝试。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就曾经把富士山和当地风景组合,创作出举世闻名的浮世绘风景画《富岳三十六景》系列。《朦胧》也是一件表达风景即是艺术的作品,它与环境相融合,并且可以随着光影的改变而变化。从《朦胧》中望向晴空塔,晴空塔也变成了新的美景。创作团队通过走访调查,逐步了解当地社区的独特历史。把《朦胧》放置在墨田区的小梅儿童乐园里,因为这里正是葛饰北斋的诞生地。作品传达一种被薄雾笼罩或者是倾盆大雨下的暗淡风景,这也正是浮世绘经常描绘的内容。如此,作品与社区在人文历史方面建立了深层次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与居民的沟通是最重要的。

三、“隅田川艺术桥”活动

GTS活动型项目被命名为“隅田川艺术桥”(Art Bridge),旨在重新解读当地的旅游名胜并再发现新的名胜风光,从每年十月开始举办展览和各种活动项目。举办区域从东本愿寺到晴空塔,能够让参观者充分欣赏当地的名胜。台东区与墨田区在历史上有很多奇闻趣事,这成为许多艺术作品的主题来源。项目主要由十个工作坊组成,当地居民可以参与其中,还包括“东京晴空树绘画。图片展、“GTS音乐会”等相关活动。

其中“記忆之森”影像展项目,是年轻艺术家将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动漫作品进行现代影像表现,再加上拍摄的关于墨田区的影像和从海外收集的作品一起形成的影像展。影像展在北十间川多个地区放映,如在牛岛神社上映关于墨田区的胶卷影像和新锐艺术家的影像装置作品;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动漫艺术家的作品在大横川亲水公园上映;在隅田海岸大厅的迷你剧场上映海外动漫艺术作品等。会期中的展览、活动或音乐会共计三十次,除上述九项活动外,还有管弦乐演奏会等音乐活动走向街头,与居民和游客互动。这些活动塑造了隅田川两岸新的艺术环境。

“平民区的世俗文化展”呈现了从幕府末期至明治初年浅草世俗文化的繁荣景象,用现代的词汇表述就是汇集了街头和剧场表演、魔术、美术馆、动物园、鬼屋等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市井之间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成为浮世绘的常见题材。展览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将平民区的人、物、事放在同一场所里戏剧性地展现出来。

“创新项目”则充分体现作品与地域的关联性。东京艺术大学师生以台东区、墨田区的传统点心为创作元素,自制新的瓷器或玻璃容器来盛放点心,从各个角度重新审视点心,形成新的作品。这些受到江户时代“粹”的审美意识影响的点心多数成几何形态,简单清新、质朴可爱,加上与富有现代感的盛具相结合,使传统点心成为艺术品,别有新意。

“隅田川新名胜物语2012”是由东京艺术大学师生制作、举办的“著名景点导览”展。这个项目连续举办了三年,在2012年主要选取三个饶有意味的主题:“场的物语“时的物语“和“人的物语”。为了符合这三个主题,展览空间也被划分为三个场馆,分别展出符合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和学生们基于调查而创作的,引导人们关注身边事物,运用新的观点发现那些名胜景点隐藏的魅力。

“GTS艺术谈话咖啡厅”是一个附属的项目,意在介绍和报道“GTS观光艺术项目”在东京艺术大学内的活动。这个项目以谈话会的形式举办,人们可以就关于大学、艺术、社会和区域等诸多主题广泛交换意见。在当代美术和表现的主题上,活跃的艺术家被邀请来讲述他们的经历,学生们可以在自己不确定的未来里找到一个亮点。艺术家们回答了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什么是艺术作品?”“社会和表现有哪些共同的点?”等等。

“GTS观光艺术项目”在开始的第一年还实行了“东京空间”(Tokyo Void)项目,由东京艺术大学和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东京神奇网站(Tokyo Wonder Site)合作,根据各自不同的视角、题材进行创作,以创造新的地域价值为目标。通过对台东区、墨田区的隅田川两岸的调研,活动以两部分形式展开。第一部分以工作坊的讲演或团队工作形式;第二部分是“隅田川艺术桥2010”展的制作发表,以及举行本地档案展。展览场地在浅草隅田公园地下的一个长一百一十六米、宽七米的长条空间内。

东京神奇网站的创始人今村有策在谈论“东京空间”项目组成和想法时阐述了他对“公共艺术”概念的理解:不是照搬欧美的公共艺术概念,也不单纯区分官方和民间,而是在通盘考虑一个公共项目,所以建立了东京神奇网站。“东京空间”的一个大主题是“协动”,这不仅是居民和艺术家一起联动,而且关系到不同国家的“协动”。“东京空间”国际工作坊是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一起举行的一个项目。柬埔寨、缅甸、澳大利亚、泰国等艺术家在东京的台东、墨田等地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各个国家的人们的交流再次发现自己的文化,并对这样的发现进行讨论研究和成果发表,从而推进项目的进展。

四、地域文化的再创造

“GTS观光艺术项目”主办方在每年度的项目结束后都举办一次研讨会,以“艺术与观光的表现”为主題,就艺术、旅游和社区展开讨论,总结成果的同时为下一年度的项目指明方向。三年的积累,沿隅田川河岸的艺术观光路线逐渐成型,人们可以感受到该地域的独特魅力。在项目最后一年的10月,项目团队开展了各种听觉、视觉艺术项目,使GTS变成一个大型的社会艺术活动。像由废弃仓库改造而来的“我的塔”,通过艺术的方式,创造一个交流平台,为居民休息、活动提供场所。城市之所以有魅力,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存在,因为人与城市的互动是最有趣、最耐人寻味的,城市里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故事。因此,公众的热情参与也决定了“GTS观光艺术项目”的实现程度和成熟程度。

“GTS观光艺术项目”作为东京艺术大学的艺术实践教育,参加教师一百多人,学生五百余人。项目尊重师生的个性和独创性,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者也获得更高水准的独创性经验。他们分别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程序,向大家展示作品。从计划到实际制作,再到展开设置等工作流程,激发了参与者从个人能力拓展到共同协作构思创造的转变。学生们在共同合作的体验中,也充分认识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GTS观光艺术项目”中,地域文化的力量影响和改变了艺术的创作。城市空间以及空间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们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人们要认识、感受到城市的这种独特气息,往往是从感悟那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事物开始的。因此,符号对城市文化发生作用的一种路径便是标识和记忆功能。东京晴空塔正是建立这样一种记忆和认识的最佳符号,“GTS观光艺术项目”的十六件公共艺术作品全部围绕东京晴空塔设计制作,营造出分享共同命运的氛围。“GTS观光艺术项目”希望在城市、居民和艺术三者之间构建新的文化生态圈,从文化的深层次中寻找脉络,开发具有个性的城市空间,重塑地域文化的精神,完成具有市民参与性的“城市开发”。

开展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大型活动时,努力改变“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思路,倡导“政府主导、艺术介入、社区参与”的方向。“GTS观光艺术项目”通过调查隐藏在隅田川两岸艺术文化深处的记忆,再一次通过各式的公共艺术加工重新呈现,使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再生,恢复了本地区原有的特殊性、丰富性。以艺术为媒介,在当代生活的公众以高度的自我意识完成旅行,“GTS观光艺术项目”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资源向艺术观光资源的成功转换,有益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发展了城市旅游业。

今天,公共艺术和日本社会,尤其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尤其在“3·11”大地震之后,围绕自然环境和公共艺术关系的观念和社会模式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新话题。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理念成为日本当代艺术的新主题,“社区再建”地域再生工程”等口号也使当代艺术向公共艺术演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力量之一。“GTS观光艺术项目”正是以新的角度重新判断当代艺术在现实语境下的方位,重新界定公共艺术之于日常生活的作用。

猜你喜欢
晴空观光艺术
WATING FOR THE SUNSET
纸的艺术
我国商务观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夏雨
荡秋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坐小火车去观光
爆笑街头艺术
Mo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