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险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风险对家庭的影响,减少风险损失和费用支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消除人们对风险的忧虑和恐惧。保险自身的精准属性,可以有效的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本文先通过对造成贫困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我国目前保险助力扶贫工作中出现的保险需求和供给不足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利用保险创新精准扶贫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 精准扶贫 扶贫模式创新
一、文献综述
卢柯帆(2017)分析发现我国目前保险助力精准扶贫中存在保险认识局限,激励配套措施不足,保险险种不丰富,经营农险产品风险大,贫困地区保险机构覆盖率低五大问题,提出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扶贫保险产品多样化,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推广“保险+”的扶贫模式等发展路径。
张鹏(2017)分析了我国保险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总结农业保险取得成功得益于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合理展开,农业保险机构发展更为完善,保险产品的特色化多元化四个方面,针对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特色农险产品种类不足,农险人才缺乏,共享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张元琦(2017)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因其商业机构属性,精准扶贫意愿不强,农村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贫困农民贷款难,贷款效率低等问题,并从政府方面,金融机构,模式创新,风险防范四个角度给出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建议。
多数学者的研究角度都是从农业保险切入,针对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或是笼统的分析了农村金融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强调保险机构的特殊作用。本文在详细分析致贫原因的基础之上,结合过扶贫保险需求和供给不足的问题,阐述了如何利用具体的保险产品降低风险,如保险+期货模式降低价格风险,小额寿险,意外险和疾病险保障贫困个体的人身健康,保险机构与慈善机构的合作等。
二、贫困地区致贫原因
农村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较低,收入水平低。近年来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大型的农业机械也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但在少部分地区因为他们原本的收入水平较低,考虑到机械工作成本较高,继续以手工作业的方式从事生产,大量的贫困人口劳动力依赖土地生存,难以通过外出务工的方式获取收入。此外由于贫困人口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水平低下,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土地收益毕竟有限,随着一代代人口數量的增长,生活质量每况愈下最终积重难返。
教育水平低下。在贫困地区,因为父母受自身教育程度影响,在态度上不够重视孩子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原本就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供养孩子读书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孩子在接受教育以后能否出人头地难以预料,父母预期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后获得的收益小于让孩子放弃读书直接从事简单的劳动生产收益,进而剥夺了下一代受教育的权利。另一种情况是父母重视教育,只是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发展空间收到限制。知识决定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投资的远期回报价值,文化素质的缺乏导致贫困陷入恶性循环。
地域限制和自然灾害,一部分贫困人口在地理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维持生存。有的生产地区逐渐沙漠化,盐渍化,有的地区本身不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如水利不通,地势陡峭等,农业生产发展受阻。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和迁徙地点的选取限制贫困人口的转移。
经济冲击,价格波动。西方经济学中的谷贱伤农现象,在农业大丰收之后,农产品供给量增加大于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下降。因为农产品的价格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价格下降的使得销售量的增长带来的收益不足以抵消价格下降的亏损,农民反而出现生产亏损。
农村地区医疗水平较低,就医难吃药贵。一些家庭在短暂摆脱贫困以后,发现某家庭成员患有某种疾病,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一个家庭只能通过持续的借贷勉强支撑,长此以往的入不敷出使得家庭被逼入绝境。更为恶劣的情况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因疾病或意外事故丧失工作能力甚至身故,家庭生活成员后续的生活只能依赖于政府的低保,脱贫又返回贫穷。
三、保险助力扶贫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保险需求不足
贫苦地区的人们仍然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当风险发生的时候选择放弃抵抗或者依赖于政府的帮助,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前几年保险行业的发展水平不足,代理人教育素质的缺乏,让人们对保险行业产生负面的情绪。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一种保障,当前保费的投入无法获得现实的利润收益,局限于短期的得失,人们对保险持抵御态度。农民对保险的认识不足,加之诸如投保人因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从事了免责条款下的活动等,最后导致保险公司拒绝给付保险金案例的出现,使得他们认为保险是一种“欺骗”,不愿意购买保险。
(二)保险供给不足
一方面保险公司没有有效的投资工具去化解经营农业保险的风险,中央和地方又没有相应的财政补贴,推出的农业保险产品回报率低,周期长,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单一,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覆盖率低。农业保险占据贫困地区保险市场很大的份额,保险险种单一,只能转移分散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的风险损失。贫困地区保险机构数量极少,保险淡出人们的视野。
四、保险扶贫新模式
(一)农业保险保障
1、天气指数保险
这类险种在设计的时候将贫困人口作为保障对象,农业生产作物作为标的资产,通过对天气指数的测量结果衡量是否给付保险金。天气指数具体包括气温,风速,降雨量,降雪量,在投保以后不是根据的实际的标的资产损失为理赔标准,而是根据天气指数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数值进行理赔。既能够有效满足贫困人口的农业风险防范需求,又核保理赔的过程中大大降低了保险公司的费用。
2、价格波动险
这类保险主要针对的是农产品因为市场冲击价格产生波动造成的损失。一类保险产品是直接针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变化进行损失赔偿,对于谷贱伤农的情形,保险公司可以结合市场农产品价格需求弹性,根据销售量增加带来的收益和产品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之间的差值作为定价依据,一旦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保险公司指定一定保险金额。另一类价格波动险是将保险与期货相结合,农户为防止未来农产品价格下降,购买与现货规模期限相近的商品期货合约,对于期货合约无法转移部分的风险由保险公司进行承保。具体操作为A有1吨大豆,现在市场价格为2000元/吨,为防止未来大豆价格下降,购买一份大豆期货合约,约定到期以1800元/吨价格买入大豆。到期时市场价格为1850元/吨,A现货亏损150元,期货市场盈利50元,最终亏损100元,对于这部分亏损利用保险公司的价格波动险覆盖,最大程度避免损失。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第一类保险产品保险公司承保风险相对较大,市场价格的不确定要求高保险费率,保险+期货的保险模式,期货的套期保值很大程度上帮助转移了一部分风险,因此后者的保险费率相对偏低。类似保险+期货模式,保险公司也可以与政府合作,当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时,由政府先补偿多数的损失,保险公司通过共同保险或者再保险的方式承保剩余部分,帮助贫困农民进行新一阶段的农业生产。
3、电子商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以O2O模式扩大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保险公司在这中间提供相应的诸如质量保证保险,退运险等。消费者与农户之间直接进行交易,减少中间商费用。在这整个金融服务中由保险公司进行信用担保,消除消费者的购买顾虑,农产品收益险的多样创新也使农户从事生产积极性提高。
(二)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保障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投资人投放资金,其余社员用土地入股,每年合作社优先向社员按照每亩固定价格支付土地租用费,合作社负责从事农业生产的员工也可以是社员,工资另行支付。该模式集合生产,扩大规模收益,同时让贫困农民具有更多的选择与收益。但因为农作物的种植周期和气候环境等影响,合作社的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合作社想购买更多的农机设备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很难从银行取得足额贷款,这时保险公司可以为合作社提供贷款信用保险。保险公司以农业保险,价格保险保单为合作社增信,当合作社的农业生产出现亏损的时候,保险公司进行相应的理赔,合作社将获赔保险金偿还银行贷款。或者为合作社提供保证保险,合作社作为投保人,商业银行作为被保险人,一旦发生合作社违约由保险公司优先进行偿还,事后进行代为追偿。保险的参与有效的提高了合作社发展,帮助贫困地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个人也可以投保贷款信用保险,在贷款之前买入与借贷金额与期限结构相近似的农产品收益险,农业种植险等,再通过贷款信用保险为自己增信。
(三)小额意外险、人身寿险及医疗保险保障
贫困农户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可能会遭遇人身意外伤害。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人身伤害致使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的情况,贫困农户将难以短期内进行化解。高额的治疗费用阻滞家庭经济增长,小额意外险,人身寿险帮助贫困农户缓释风险损失。
当贫困家庭成员患有某种疾病的时候,医疗保险可以大幅度覆盖医疗费用及风险损失。商业性质的医疗保险分为重大疾病保险和补偿型医疗保险,前者注重保障功能,具有多次赔付设置,重功能轻费用具有较大的杠杆性,有豁免条款设置。当投保人被查出患有重大疾病时,理赔核准后即可领取保险金。重大疾病险可以帮助患病的贫困农民进行后续治疗,也可以用来偿还借款,维持患病后的生活。
(四)保险与慈善机构合作
社会上对扶贫慈善机构的捐款数额巨大,往往由慈善机构直接发放给贫困用户或者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直接给贫困农户发放现金只能暂时性的缓解贫困程度,解其燃眉之急,有时候即使短期脱贫了也会因为缺乏风险保障出现返贫现象。慈善机构可以将一部分资金为贫困农户投保一些具有储蓄性质的保险,使贫困农户日后在达到一定条件以后领取保险金,避免脱贫又返贫。此外慈善机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也不仅仅局限于现金给付,可以为他们投保一份教育成长保险,在他们进入大学时,结婚时等人生重要时刻都能领取一份保险金,保证贫困学生长期健康发展。对于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工程保险可以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
(五)保险与政府共建扶贫基金
一方面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财政惠农资金整合一体,互利共赢,风险共担。另一方面政府将部分财政支出转为对农业保险的补贴,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成本,使保险公司有更多的精力研发多样化扶贫农业保险。更加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联动,政府可以将涉农资金由直接打卡到户的方式转变为将扶贫资金按贫困户作为投资人投资到优质企业中,优质企业到期给贫困户发放股息和红利。一旦市场风险发生,优质企业也难以保持持续的增长收益,保险公司可以对此创新保险产品分散风险,或者由将部分扶贫资金购买分红型保险和万能型保险。只是这种做法扶贫效果短期内难以得到体现。
(六)其他建议
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宣传保险的重要意义和风险保障作用。保险监管机构可以将保险公司的扶贫绩效纳入考核范畴之内。注重保险人才的培养。目前的保险机構覆盖率在贫困地区还很低,可以在有风险保障需求较高的行政村新设网点,对于处于偏避的,人口稀少的贫困地区可以在村委等行政机构下内设保险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涌现,保险服务可以更多的尝试从线上进行销售。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应当利用好保险资金规模大,现金价值累计增长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元琦,朱庆.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现状与对策措施[J].黄冈技术学院学报,2017(2):68-71.
[2]曹源源.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生存现状研究——以S县D乡为例[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吴斌.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7(1):61-65
[4]罗向明.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与补贴政策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D].武汉大学,2012.
[5]张鹏.农业保险主力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7.
[6]卢柯帆.保险主力精准扶贫的现状与路径分析[J].现代管理与科学,2017(12):115-117.
作者简介:张清泰(1997-),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生,安徽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