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19-03-20 00:35刘惠春
商情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明农民群众

刘惠春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我国经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应懂得调动群众力量,挖掘群众需求,保证群众文化是农村人民切实所需的活动,以便真正发挥群众文化在优化农村人民精神品质,丰富农村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1形成科学文明的乡风

在大家的印象中,农村一直都是闭塞、落后、封闭的代名词,但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地区的人们已经在信息技术与“对外开放”的环境下逐步变得开明化、现代化,虽然与城镇地区还有所差距,但是已经实现了进步与发展。这就说明农村人民对先进文化的包容度与接受度是比较高的。因此,以建设良好的群众文化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十分可行的。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农业依然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但是农村人民却依然习惯以“家族式”经济发展作为提高本家族经济水平的主要依据,人们很少会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也不懂得与其他家族合作,这种“因循守旧”的生产观念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建设良好的群众文化可以加强农民之间的生活交流、经济交流,他们开始学会汲取与吸收外界先进的生产知识与生产技术,这就会让农村地区的人们了解现代科技发展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从而树立科学文明的意识,形成科学文明的乡村风气。如此一来,农村地区闭塞、落后的观念也将受到冲击,直至消失,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地区的文明水平。当然,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群众文化的过程中,许多地区也会为了赢得民众的支持,会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建设精神文明的主体。为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农村人民也会主动学习群众文化,了解建设群众文化的需求,而这也能够直接促进农村地区人民的文明水平的提高。由此看来,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形成科学文明乡风的基本途径。

2增强农村人民的向心力与创造力

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人们都是“各自为战”,即只要管好自己的“小家”,便万事大吉。可以说,许多农村群众都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感到满足与自豪。从這个层面来说,农村地区人民是比较“散”的,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也不关注农村文化的整体建设。为了改善这种“个人主义”盛行的乡村风气,笔者认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必须要以群众文化来加强与促进农村人民的沟通与互动,增强农村人民的向心力,使其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为“大家”贡献,从而让农村人民由“旧式农民”成长为社会主义社会下的新式农民。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馆工作人员会为农村人民提供智力教育与精神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比如,就拿农村人民最关注的农业生产来说,文化馆工作人员便可及时邀请农业种植专家或者是从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的高材生到本地讲解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让所有的农民都能够接触到外界的先进技术,从而使其在科技的引导下提高本地的农业产量。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农村人民还可以学到部分管理知识与科学知识,这对于改善与根除农村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落后观念是十分有效的。就比如笔者所在文化馆曾经便对国外先进的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科学教育,选择了美国先进的农业生产文明以及我国先进乡镇的案例作为补充说明,向本地农民讲述了现代农业的基本知识,并且还让农民学习了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农业生产对象这一经济知识,并邀请专家向其讲述了如何把本地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链等知识。在本轮农业生产培训中,本地农民都显得十分兴奋,许多人都说这次群众文化活动让他们看到了新希望与新天地,这就说明群众文化在改善农民固有思想层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农村人民逐步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农村人民便会懂得交流、合作与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这就会打破他们“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主动尝试在合作中取得进步与发展。如此一来,农村地区的人们便会在合作活动中树立集体意识,形成团体观念。另外,当农村人民在群众文化中尝到“甜头”与好处之后,他们便会懂得科技文明进步的力量,这可以让他们更加信任群众文化工作者,这种认知会大大增强农民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使整个乡村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身的全部力量。

3丰富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

在过去的农村地区,人们的奋斗目标便是达到温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温饱已经不再是困扰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元素。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类需求从下而上主要可以分为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人们能够满足自身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便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也就直接促使农村人民会对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内涵产生了需要。建设群众文化,则恰好可以满足农村人民这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实际上,群众文化除了有文化馆工作人员专门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之外,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文化活动都是由群众根据自己的精神需要自发形成的,这就说明群众文化的本质便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活动。从这个层面来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丰富农村人民的精神世界。在接受群众文化教育的时候,农村人民还可以及时了解我国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扶持与支持政策,同时接受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所以这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使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与支持,不断丰富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多项研究调查中,笔者发现,能够得到“先进农村”、“进步农村”、“美丽农村”等多种称号的农村都是以丰富的群众文化为基础的,这就说明群众文化在促进乡村进步层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得到这些荣誉称号的农村人民普遍有着较高素质,他们的生活也极为丰富,会主动寻求与学习先进文化,对多元群众文化的接受度比较高。在“幸福指数”调查中,生活在良好群众文化环境中的农村人民的满足感与幸福感要更高。

总而言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我国经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农村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应懂得调动群众力量,挖掘群众需求,保证群众文化是农村人民切实所需的活动,以便真正发挥群众文化在优化农村人民精神品质,丰富农村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文明农民群众
耕牛和农民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农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对不文明说“不”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文明歌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