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兹睿 杨景文
【摘要】本文探究华为公司如何巧用股权激励制度,在公司发展的前中后期实现公司可持续增长。笔者将国内的电信龙头,华为、中兴两个公司做比较,从所有者权益、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研发费用等方面给出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华为的股权激励制度符合资本论的逻辑框架,成为公司扩大规模,增加盈利的重要支撑点。最终将华为模式从具体中抽象,给出其他非上市民营公司发展股权激励制度的方式和建议。
【关键词】华为 股权激励 非上市民营公司 资本论
一、华为股权激励方案变迁
华为公司成立于1988年,内部股权激励计划开始于1990年,至今已实施5次大型股权激励计划变革。第一阶段为实股配股方案(1990-2001年),遵循“内部融资、员工持股”思想,在银行不为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情况下,为科技研发投入筹集资本。第二阶段为虚拟股配股方案(2001-2008年),为提高管理层控制能力,降低监管约束,稳固人才,配合华为迈向世界战略。第三阶段为饱和股配股方案(2008年),规定员工持有虚拟股上限,限制老员工持股数量,激励新员工。第四阶段为时间单位计划(2010-至今),银行个人创业辅助贷款被叫停,员工持股资本通道被封堵,华为直接将股票配送给员工,缓解个人资金压力。
二、《资本论》资本循环视角下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基础
在古典经济学视角下,抽掉了所有的社会因素后,自由市场机制能完成资源配置、时空布局问题,这也是大多数公司选择股票上市,在市场中筹资从而进行商品生产的原因。
但在《资本论》视角下,加入社会性后,由于社会密度在各个领域之间的不同,导致各个领域有所差别,可以将他们划分为:无差别劳动领域、自然资源领域、信用领域、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等领域。资本的大循环过程由这些有领域共同完成,而差异性直接导致了资本循环不畅。主要原因有如下两条:①社会性因素会导致一个环节内的混乱,进而影响整个循环;②各个领域利润率不同,资本追求高利润率的环节,使得各个环节之间不协调,无法有效完成资本时空布局的任务。
(二)现实参照
1.股权募集资本能力对比
截至2016年,华为所有者权益为140,133(百万)人民币,而中兴2016年所有者权益仅为26,140(百万)人民币,华为大约是其5.3倍。
华为公司实行的股权激励系列方案,募集资本能力更强,受市场影响更小,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甚至可以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增长,较好的克服资本市场混乱导致的大循环不畅,从而更好的完成资本的时空布局,实现现实世界中的效率。
2.研发费用及创新能力对比
华为公司不论是净利润同比去年增长,抑或是下跌的年份,都能够坚持投入研发,兑现10%销售收入投入研发的承诺,实现了研发费用的持续增长。而中兴公司作为上市公司,为维护股东收益,稳定管理层结构,不得不在利润下跌的2012年,减少后一年研发投入,以实现利润的回升。这不仅限制研发费用,同时也会伤害到公司创新的连续性,加大研发投入的无效率。
3.股权激励人数范围对比
根据中兴公司年报显示,其分别于2007年、2013年分两次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前者激励人数为3,199人,后者激励人数为1,528人,由于上市公司激励股权总量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10%的《公司法》明文规定,上市公司无法实行广泛的配股计划。中兴的股权激励范围过小,集中在管理层,将股东、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三部分群体割裂开来。个别高管为美化自己任期内业绩,做出压缩研发费用、提升短期利润的决定,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广大普通员工的劳动只得到了绝对剩余价值部分的肯定,导致工作热情难以被调动,普通员工缺乏归属感,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無效率。
华为公司自1990年实行内部股制度以来,就实行广泛配股,截止2016年,超过6万名华为员工拥有公司股票期权。华为公司在募集资本的同时,通过配股方案巧妙地平衡了员工与管理层的关系,将普通员工与管理层紧密团结在一起,满足他们对企业剩余价值索取权的瓜分需求,达到现实层面的效率。
三、启示与建议
华为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发展,正是我国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笔者总结出几点建议。
(一)企业的发展也可以借鉴华为经验
从华为发展的经验可以看出,在企业成立初期,公司急需资本来进行发展,但由于民营性质,华为无法通过金融渠道融资。这时公司转换思路,提出“内部融资、员工持股”概念,将员工投资作为公司资本的来源。员工持股制度,不仅能为公司筹集到稳定资本,而且能将员工与公司利益紧密捆绑,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达到现实层面的效率。
现代的实业公司不妨在法律、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寻找新的内部融资渠道,支持公司发展,实现对员工激励。
(二)企业的发展也应该遵循《资本论》的引导
古典经济学中绝对完美的市场,在现实层面存在许多缺陷,我们更应该采用《资本论》的思维框架思考问题。在不同领域存在不同社会性密度的现实世界中,引导资本走出“脱实向虚”的怪圈,保证资本坚守实业,通过大循环不断增值,而不是流向资本化的虚拟世界。
对于企业来讲,在个别领域高利润、高风险的吸引下,如何坚持创新、坚守实业、稳扎稳打,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个别高管的短视、套现行为,将深深伤害公司的持续发展,如何制定好互相约束的治理框架,形成有效的股权激励制度,考验着企业的管理者。华为公司得益于其独特的股权激励制度,以及遵循《资本论》的分析框架,坚持创新,引导资本不断通过大循环增值,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对资源的时间与空间有效配置。
(三)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立法
2016年政府颁布了《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01号,以下简称101号文)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所得税政策予以了明确,但该政策并不覆盖虚拟股权制度,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当今公司形态已经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过去一刀切的政策已经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政府不能只关注上市大公司及个别民营企业,而要将激励制度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化,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无效率问题,使股权激励制度能真正为公司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琳,余晓明,米建华.危机下的股权激励——以华为公司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6).
[2]华健斌.股权激励、技术创新与企业价值——基于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的案例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