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教育积淀自主文化

2019-04-25 00:09刘利民

刘利民

【摘要】  广东中山火炬开发区第一中学,践行自主教育十年,历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选择、知易行难的突破、知难行易的突破到全面突破,以 “三自”教育特色实现了自主教育的校本化,自主教育积淀了自主文化,走出了一条教育理念校本化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

【关键词】  自主教育 自主文化 教育理念校本化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4-010-02

学校文化,主要指学校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包含教育理念,要从教育的立场出发,体现鲜明的教育性。教育理念必须通过学校全体成员选择、认知、探索和实践,再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理解、个性经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即教育理念校本化。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火炬一中”),十年磨一剑,知行合一,实践与认识不断突破,走出了一条教育理念校本化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

一、火炬一中有文化吗

要想最为真实地感受一所学校的文化个性,只有通过在相关学校工作和生活。看到火炬一中的早读、自习、大课间、午休等时间段实现了“零老师、零讲话”的自主管理,不少省内外前来交流的老师都非常惊讶。来校跟岗或新调入的老师更是感慨,“火炬一中的班级管理自动化了,教师当班主任是一种享受”“这个学校好奇怪,不考勤,不检查教学常规,但老师都很自觉,很努力很拼,下了班不回家”……

其实,这正是全校师生共同信奉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精神:自主。学生的自主文化,表现为高水平自治。教师的自主文化,表现为共享教育价值观,即自主教育的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形成,表现为“自主导师”群起,放下说教管束的鞭子,高举自主教育的旗帜,自觉、自为、奉献、创造。如“双层异步”分层教学模式群,就是课内分层教学的创造性;“成长周记”“小职位大舞台”是班主任个性经验的制度化,是育人方法的新创造。教职工大会对“自治、自学、自评”的三自教育特色的表决认同率达到97.5%,师生自主的价值追求、自主的学校精神日益坚定、执著,自主教育已真正成为每一个人自身的、共享的教育价值追求。

而且,自主文化的思想力正在改变火炬一中的教育生态:改变班主任工作生态,争当班主任,享受当班主任;改变课堂教学生态,深度自主学习在课堂真正地发生;改变学生成长生态,自主成长的姿态生机盎然!

二、自主教育积淀自主文化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选择

回溯到十年前的校情,学生学习畏难,发展被动;本土家庭教育期望值较低,家长普遍认为如果孩子不主动,期望高也没有用;学校管理难度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师渴望改变学生被动状态,减轻教育教学难度和压力。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使得火炬一中人发现了办学诸因素背后的共性的、本质性的因素,那就是:自主——学生缺乏自主、家长认同自主、教师渴望学生自主、高新区发展需要自主。学校教育就是要唤醒學生的主体意识,将他们培养成独立自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因此,火炬一中于十年前,正式选择“自主教育”为核心办学理念,并将校训确定为“自主、负责,为未来准备”,以适应开发区未来的大发展。同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胆地提出了“办开发区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初中教育”的办学目标!这一目标的内涵历经三次升级后定为:引导学生自主成长,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前者脚踏实地,后者仰望星空,后者宏大目标让前者更有动力、更有方向。

(二)知易行难的突破

道理谁都明白,但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学生自主管理简直是“天方夜谭”。

于是,早读就成了火炬一中人自主教育的第一个突破口。为治理早读“顽疾”,早读“五有”方案(有管理者、有带头者、有目标、有内容、有评价)应运而生。起始阶段师生显然做不到,问题层出不穷。但行政和班主任逐班培训学生和学生干部,逐班达标。一个学期坚持下来,早读时间即便没有教师检查,整个学校都飘荡着朗朗的读书声。

早读良好习惯的养成,让所有老师看到了希望,也让领导班子更坚定地从点到面推进自主管理,这一推就是五年。五年间,我们完善了自主教育的内容——安全自护、生活自理、行为自律、锻炼自发、学习自主、立志自奋,制订实施了《开发区一中学生自主发展评价办法》。学生的素质与成绩取得了真实的进步,自学、自管蔚然成风,初中教学质量评价跃居全市前列。

(三)知难行易的突破

然而此时,火炬一中人却又自我怀疑:自主教育看似轰轰烈烈,为什么老师还是疲于应付?这样的办学质量可持续吗?

反思自主教育的实践价值和学校发展的拐点等根本问题,火炬一中人渐渐地认识到,自主教育还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的阶段,看似有变化,实质上老师的角色和教育方式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还是停留在“管”与“被管”的层次上,没有将自主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对自主教育的认识并不到位,自主教育的实践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育的“性价比”不高,可持续性发展遇到瓶颈。

其实,每个学校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自主教育。如何才能让自主教育真正落地?唯一的途径就是探索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自主教育有效模式。

回头审视自主教育的走过的路,一中人发现最有效的是一些“土方法”如“家校共管表”、值日班长的宣誓与总结仪式等。而前期注重的内容如安全自护、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等,其实是自主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只是口号或内容,并不能告诉人们怎么做。

知行合一,火炬一中人在自主教育的实践中重新认识自主教育。一方面,梳理和推广那些“自下而上”接地气的“土方法”;另一方面,从行动上统一了对“自主”的认识,将“自主”的内涵界定为:自治、自学、自评。自治,即个人或集体管理自己的事务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学,即自主学习;自评,即自主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等。这一“知”的突破在于不但告诉师生怎么做,而且就在做的过程实现自主教育的目标,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经过顶层设计,学校提炼出了以“自治、自学、自评”为核心的“三自教育”模式,并率先开发出自治育人课程——“七个学会”,在全校实施。“七个学会”即学会计划——成长周记,学会自理——今天我当家,学会做事——“小职位,大舞台”,学会共事——小组自治,学会管理——班级自治,学会读书——做一辈子的读书人,学会做人——向全国道德模式学习实践。

“七个学会”引导学生走向自治,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完全退场,相反倒逼着班主任角色的转型,从“管理者”转变为思想、方法的“自治导师”,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打开发展的空间。

但角色转型谈何容易?于是学校分三派区别对待。对“改革派”,组织他们一起设计、实施、反思“七个学会”;对“观望派”,将他们“赶”出课室,指导他们实施;对“保守派”,允许“走自己的路”搞“一校两制”。“七个学会”体系最初让有的班主任感到繁琐与受制,但改革派中有人脱颖而出,涌现出4种新角色:伯乐式、培训式、教练式、导师式。德育处将其中的典型聘为学校自己的专家,再用自己的专家培训自己的老师。一个个班主任在实践中尝试、探索、理解,知行合一,逐步度过“知难”的难关。

随着载体、方式、角色的改变,班主任工作生态得到根本性改善:从经验走向体系,从包办走向指导,从应付走向研究,争当班主任,享受当班主任。班主任有充足的时间备课、思考、读书与研究,不愿当班主任的历史性难题,也迎刃而解!

(四)自治向自学、自评的突破

当自治育人逐步向理想靠近,自主教育的下一个突破口无疑是从自治走向自学,这也是火炬一中人梦寐以求的。在完成破解低效课堂、课堂教学自我优化两大步后,火炬一中又迈出了课改第三步——追求常态优质课。

变革传统教学常规检查方式,教务处推出了融导向、检查、评价为一体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353”常态优质课导引方案》。其中第一个“3”指“备课3导引”——总结传统教学常规检查的滞后性、片面性和误导性,提出任何一堂课的备课载体都可以从“教案3有、课件3无、试卷3做”三者中任选其一。“5”指“上课5导引”——总结课堂教学中缺自主、缺思维、缺分层、缺评价、缺过关的“校本课堂五缺”,提出“管好课堂纪律、把时间还给学生、分层教学、学习评价、堂堂清”的“上课5导引”,以教学行为控制教学效果。第二个“3”则指“推门听课3导引”—— 每学期对每个教师进行3轮推门听课。

在追求常态优质课的过程中,学校给予老师最大的信任,强化理念落实而不强求模式统一,自主学习方式不断涌现:学科教学自主学案、学科思维方法020自学手册、研究式教学法、自主学习计划与实施表等。

然后走向课改第四步,全面推进“自主课堂”。首先,在实践中提炼出“自主课堂”的教学原则,即“六少六多”:照本宣科少,问题探究多;逐个问答少,全班投入多;教师概括少,学生总结多;机械训练少,思路探究多;作业布置少,作业管理多;备课最忌少,学情预设多。教有限,学无限,教得少就学得多。其次,总结“自主课堂”的“五化”要素,即:经验化、任务化、问题化、思维化、应用化。同时,遴选“自学导师”,开放、推广“自主课堂”示范课型,主要有三种范式:课内分层与小组教学融合、走班分层与小组教学融合、学生提问式教学。

“自主课堂”的教学原则、要素、范式在课堂的应用,使得自主学习在课堂逐步实现,教学生态得到优化,自学导师群起,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初中教学质量评价名列全市前茅,优秀率更是实现“七连升”。

随着“自治”与“自学”渐入佳境,学校又全面推进“自评”,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委评价等自主评价,并推出相应的 “自评家庭报告书”。班评、组评的真实性、生动性、创造性,远远超越传统评价的效果和价值。

随着自治、自学、自评的全面突破,又开展了自主成长誓词宣誓、自主人物颁奖典礼、自主教育赋朗诵、自主教育征文等仪式与活动,将全体师生引领到自主文化的精神高地。

自主教育十年的探索历程,正是自主文化选择、生根、萌芽、生长的过程,并以“三自”教育特色实现了自主教育的校本化,自主教育积淀了自主文化,形成了共同的自主教育价值追求和自主学校精神。

(五)自主文化的生長逻辑

这个积淀过程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其一,教师有自主的空间,因为教师不用坐班,只需遵守课表和周历,课堂教学只需按照“六少六多”和“五化”导引,教学常规能自主。其二,教师有自主的意识,因为学校建立了两套管理系统:初三备考系统和质量管理系统,质量管理靠自主。其三,教师有自主的能力,因为学校建立了全国性和校本性的教师双层培养机制,专业发展争自主。其四,教师有自主的动力,因为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成就感评价机制,让教师感受到事业的成就、人生的价值,具有持久的激励力量,评价体系促自主。

三、结语:学校文化建设的体会

(一)要探索不要“侵略”

由教师自己创造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教师的不是校长的,校长搞文化顶层设计,请专家请文化公司大搞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表面上是文化建设文化传播,实际上是文化灌输,文化强加,文化“侵略”。不但可能精神枯萎实践无华,而且当“侵略者”——校长——离开之后,其结果就是文化断层或文化沉沦。

教师才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要发动全体教师去探索。探索是选择,是实践,是认知,是创造。校长举起旗帜,走在最前面,引导教师自己去探索、尝试、认识、理解,去认知去建构,长期坚持不懈地实践、追求,才会生根、萌芽,逐步积淀形成文化。

(二)教育理念校本化

理念是种子,校本化是个性是特色。

教育理念就是文化的种子,师生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萌芽、开花、结果,产生自己的做法模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共同追求的信奉的价值理念,即校本化。校本化就是文化的个性,文化的特色,“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经过探索和校本化,自主教育积淀自主文化,火炬一中走出了一条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由神到形的文化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