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9-03 03:25褚蕾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大学生

褚蕾

[摘要]近年来负面舆论事件频繁发生,此类事件经过网络的发酵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厘清网络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和发生机制关乎大学生对于高等院校的声誉评价、对于自身的行为和情绪建构、对国家的情感投射。从外部说服教育的层面来讲,要通过弄清网络舆论的诱发和传播机制来探索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可行路径和策略。从内部能力培养的层面来讲,由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正确认知是基于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个人素养,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其理性思维能力来增强内生动力,从而使得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时能有理性客观的判断和正确合理的行为反应。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理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9-009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4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成为舆论发酵的主战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达18.6%。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网民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高校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培养其辨别是非的理性思维能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郭明飞教授强调当前学界对于网络舆论的内涵主要从舆论传播的媒介一网络以及舆论的具体内容这两个维度来进行界定,网络舆论是基于互联网媒介所进行的对一些社会问题或者焦点话题的公开评论或讨论。对于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需要从外部的积极引导和内部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来加以解决。我国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培育长期以来重视不够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机制,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诉求之下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希冀实现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的成熟和理性,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舆论事件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

一、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对网络舆论的认知过程

(一)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1.具有较强的同质性

有学者指出大学生群体相较于其他网民群体来说具有相对较高的相似度,因为他们的年龄、人生阅历、文化水平、成长年代、品位追求和社会化程度都存在一定的同质性,这就使得这类群体的关注点具有较强的集合性。他们通常会对于学术争鸣、社会焦点问题、兄弟院校的发展动向、时尚娱乐资讯、国际事务和前沿动态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兴趣,这就使得其关注的舆论主题比较集中。例如,最近演员翟天临的学术风波就被众多大学生所关注和讨论,进而影响他们对于毕业论文写作和学术不端的看法和思考。在这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维认知具有了很强的同质性,也即同一学历层次之间的学生之间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较为接近,因此更容易形成兴趣共同体。

2.思维方式的同质化造成行为的从众和偏激

基于群体本身的相似性造就了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舆论主题存在较强的重合性和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得他们对于相关舆论问题的看法时常容易出现同质化结论。另外,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使得他们彼此之间的观念碰撞和切磋更容易实现态度一致的结果,从而出现行为举动的模仿和从众。受限于年龄和社会阅历使得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这就容易被舆论误导所蒙蔽和欺骗。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避免他们因群体内观念的认同感较强而出现严重的从众行为,影响校园安全和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3.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导致个性的张扬

同质化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化程度使得大学生群体在思维方式上出现了同质性,能够较快地产生观念上的认同。但是这种同质性的存在与其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并行不悖,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使得整个社会的思潮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了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这种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使得大学生群体更为追求标新立异,面对网络舆论,他们张扬的个性决定了其必定会踊跃地公开发表观点并大胆作为。

(二)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认知过程

1.舆论生成阶段的悄然留意

大学生通過校园网络空间或者公共网络空间接触到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焦点问题的信息。这些焦点问题的传播通常以互联网门户、论坛、博客、微博、公众号、网络直播等途径,采取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扩散。随着网络用户向移动端社交媒体迁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应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信息依托社交网络实现大众传播。依托于以上媒介和平台,各种网络新闻和消息通过这些途径得以流出,但是大学生群体对处于生成阶段的舆论往往采取的是大致观望的态度,这种偶然的浏览如果契合其通常的关注点就会使得他们开始留意这些事件的后续发酵。

2.舆论传播阶段的追踪跟进

当网络舆论进入了大范围传播阶段的时候,大学生的兴趣就开始陡然上升,他们受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开始对于网络舆论进行实时跟进。正是在这一跟进过程中,实现了对于相关事件的大致了解,从而加深了自身的印象。同时,网络舆论的大面积传播阶段,也是更容易使得大学生群体增加代入感的阶段,从而决定了他们后续阶段的思想判断和行为方式。

3.得出自我认知和判断

通过对网络舆论整个发展过程的了解和熟悉,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开始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形成关于此类问题和事件的自我认知。这种认知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持续性影响,甚至一些大学生会通过自己对这些事件的自我判断来付诸实际行动从而开展网下活动来承接其对自身的深刻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途径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的质量优化,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从外在来看似乎比较随意、感性,但是这一感性舆论的获得是由舆情转化来的,舆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凝结。高校思政课肩负着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的任务,优质的思政课教学对于大学生能够真正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辩证地看待网络舆论,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大有裨益。同时,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腐蚀,高校思政课要积极对学生的相关思想认知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能够真正实现对中国共产党的热情拥护和对社会问题的理性看待。

有学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义",高校思政课要实现与大学生的有效对话,使其能够真正地认同相关的舆论引导策略和机制,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而不是形式上的灌输和说教。获得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和机制的认同感并进而践行相关的策略和方针,由接收客体转换为理性主体对于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的处理意义重大。

(二)以诙谐幽默的新形式引导大学生对于严肃内容的正确认知

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20岁左右,作为年轻人的他们充满了青春活力,常常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进行戏谑来表达自己对严肃问题的真实看法。因此,我们对于大学生的舆论引导工作也应通过大学生熟悉的语言表达和形式途径,真正做到入脑入心,从而起到端正思想、规范行为的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既要借助于新兴媒介的多形式传输,又要紧跟学生的表达习惯和认知兴趣点,实现对于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评判和及时输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于大学生群体网络舆论的正确认知引导,做到双方的彼此认同和行为践行,突破以往高校思想教育固有的呆板和模式化顽疾。

(三)以“问题链”的方式实现和大学生的深度互动交流网络热点新闻事件所引起的社会舆论背后实质上是对于相关社会焦点问题的价值评判和利益分歧,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可以采取“问题链”的方式收集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接着将这些问题按照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认知评判、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真实反馈等进行分类。然后,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合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学生,使得他们之间的面对面切磋实现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最后,统筹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成果形成文字,对于方向把控类的问题进行直接的价值判断、对于其他问题实现观点的多元交流与共享,进而通过书籍册子或者网络文章的形式进行推送和传播,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对此类问题具有较为全面的认知。

三、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如何在大学生阶段进行理性思维培育?如何实现对大学生业已积累多年的固有认知模式的打破与重建?这是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真正实现大学生通过理性分析来对网络舆论进行正确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引导的核心旨趣。

(一)建构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架构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缺乏相应的理性思考和科学分析,一方面源于大学生的世界观认知处于形成阶段,从而有較强的从众性和偏激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源于大学生阶段各学科的细化使得学生对于多学科综合性知识的掌握较为欠缺。因此,大学生要实现对于网络舆论事件的发展和传播的理性看待就需要通过加深自身的知识面、增强自身思维的开放性、通过多学科的信息获取来弥补因为社会经验不足所带来的理想主义和非理性行为倾向。

(二)开展实时交流

冯雪教授指出理性思维方式也就是更多地摒除了个人的成见和感情因素,通过客观的分析和严密的归纳演绎逻辑推理得出因果之间的关系。探索大学生理性思维培育的可行路径,为其能够成为理智的、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人、从而能够正确分析和看待网络事件而努力。开展实时交流强调的是高校要在相关网络舆论事件的发生之初就实现与大学生的实时交流,使得他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前因后果,从而规避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后续的发酵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三)开展社会实践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知识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相较于社会人士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社会阅历的不足,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网络舆论的时候时常容易被带跑偏,因为没有丰富的社会知识而缺乏对于相关社会焦点问题的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因此,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来培育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进而使得他们在面对网络舆论的时候能够与自己的所听所看相比较。希冀以此来实现大学生在面对信息时代纷繁复杂的形势和现状时能够保有理性的态度,运用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促进自身和时代更好地相处。

参考文献:

[1]郭明飞,熊秋.高效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6(12):80-84.

[2]冯雪,彭凯平.技能和风格:理性思维的两种测量途径[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1550-1559.

[3]王贤卿.试论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时代价值与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40-143.囚张涛.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113-116.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