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与未来交响

2019-09-10 07:22
重庆与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校园课程学校

来到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动动手指,就能在平板电脑上预习、复习、回答提问;老师翻翻页面,就能编写学案、推送微课、了解整体学情;家长查阅平台,就能了解孩子的学习轨迹和综合评价……

在十八中,学校从传统的梯级刚性封闭结构转向基于广泛连接的学习生态系统,正是迎合了智能化教育的发展步伐。在快速变革的当下,学校要为未来送去什么样的孩子?未来学校到底会以怎样的形态生长?未来学校的课程如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一系列难题摆在率先行动的十八中学教育人身上,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让栩栩如生、可实践的构想跃然纸上。

畅想未来:登上“互联网+”的大舞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十八中学以未来学校建设为导向,站在新的视角,沉着发声,讲述了建设未来学校的全新探索。

结合具体校情,他们所认知的未来教育,是时间赋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主动融合信息技术的策略,是以“互联网+”为舞台变革自身的战略。“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是教育理想,培养“三与型人才”是育人目标:即与社会适应的综合性人才,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与世界沟通的开放性人才。

听十八中校长罗丞娓娓道来,给大家描绘了一个“看得到,摸得着”的“未来”—

未来的老师,能在与“自我、课程、课堂、学生”等关系中转变角色,具备终身学习的自我完善意识,整合开发课程的研究能力,组织互动课堂的管理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陪伴能力。

未來的课堂,是以“树本课程”“砺新课程”“海纳课程”“百川课程”为基点的4C课程体系。“树本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砺新课程”凸显校本课程精品化,“海纳课程”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化,“百川课程”拓展人才培养多元化。

未来的学生,具有“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4种关键能力,具有“诚信、明辨、勤俭、弘毅”的个人修养,具有“友善、正义、利他、共情”的社会关爱,具有“热爱、敬畏、服务、担当”的家国情怀。

未来的校园,拥有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硬件,拥有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软件,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

在未来的十八中里,学校、课堂只是学习的一个场所或者一种形式,学生学习所依赖的资源以泛在的方式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处处皆课堂,学习可以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独立发生,因而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行为。

通往未来:在课程上起舞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培养学生“中国气质”的重要一环,那么,该如何激活传统文化的智慧,实现文化传承的时代性改造,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文化的传承成为自身的需求?十八中的经验很奏效,伴随着悠扬的古筝乐音,茶艺社的同学们进行着茶艺表演,动作娴熟地温壶、洗茶、冲泡、品茶,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自信与优雅。

品完茶后来到十八中创客中心,师生正在学习人工智能、智能物联、3D打印、DIY创意切割等校本选修走班课程。VR超级教室里,同学们戴上VR眼镜,直观感受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形象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另一边的3D打印体验区,几名同学先用三维制作软件将虚拟三维空间构建出具有三维数据的模型,然后切片处理,完成打印。

而在英美文化课上,十八中师生更是实现全英文的交流。现代戏剧表演课上,同学们则化身演员,表演起了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威尼斯商人》。

未来学校建设有多好,当一回学生就知道。在通往“未来”的路上,课程开发力、课堂生成力、资源推动力共同构成前进的动力,教师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模式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生如何变革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这些都变得紧要而迫切。

在未来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十八中将实体校园与虚拟校园结合,开放型管理与数字管理整合,绿韵生态与书香濡染融合,打造了一方独特的天地。虚拟校园即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功能,打破传统学习边界,满足学生时时处处学习;采集分析教育大数据,加强精准教学管理。实体校园即丰富课程资源,精准实施课堂教学;开设创客空间,提供个性发展平台;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提供心灵沟通场所等。

未来校园是人文浓厚的心灵栖息地,十八中结合铁山坪4A级景区的地理环境,积极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砺新博物馆、校园主题雕塑,通过名人名言、连廊文化、生物实践基地、数字图书馆等,逐步形成了绿韵书香校园文化特色,使自然与人文融合。

未来已来:多点突进全面开花

由落子布局而精耕细作,由多点突进而全面开花,十八中注重对必修课程进行知识板块整合、主题单元整合、核心能力整合的研究与探索,并初见成效。

在4C课程体系中,“树本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对国家课程进行深度加工和再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未来人才的特点和需要,达到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以语文学科为例,在市级重点课题“中学语文课程内部整合与学习策略研究”辅助下,学校用了近3年的时间进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部整合,目前大语文课程资源模型已初步成型。“文史哲融通视域下的大语文课程创新基地”和“英美文化视域下的体验式英语课程创新基地”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市级课程创新基地。

“砺新课程”则凸显校本课程精品化,围绕“文化素养类”“生活技能类”“社会服务类”“人生价值类”4个序列已开发出近80门特色选修课程。比如《法律与生活》,该门课程以“生活”为基础,“案例”为支撑,“活动”为载体,“实践”为目的,融集“生活”课、“案例”课、“活动”课、“实践”课为一体, 已成为市级“精品选修课程”。

“海纳课程”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化,学校现有40余个社团供学生选择参加,包括动漫社、汉服社、摄影社、手工作品社、天文社、电影社、美术社、音乐社、书法社、绿色环保社、街舞社、美食社等,丰富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平台。

“百川课程”拓展人才培养多元化,课程包括五大奥赛、四大竞赛、CAP、科技大赛、发明专利、爱好特长、社会实践活动、雏鹰计划、领导力培养等课程,力求涵盖学生能力发展的各个方面。

除了4C课程体系,学校的另一创新之举就是“精准课堂”,这是一场立足学习空间的变革:一条主线—生为本,学为本;四个环节—精准备(备学情、备资源),精准学,精准导,精准评(反馈);一个支撑—信息技术。通过课程打造和硬件建设,让教室内、教室外,学校内、学校外都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彻底打破学习的边界,教师和学生都在其中得到成长,教与学的方式彻底被改写。

图片/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提供

猜你喜欢
校园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