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鑫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0)
2018年10月8日,某学院梁同学因深陷网络博彩,个人生活费无法满足其博彩需求,个人通过不正规网贷平台借款8000余元并办理分期付款。还款期限到达后因资不抵债,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在多个网贷平台办理了借款,最终无力偿还,欠下20余万的高额债务。该同学为躲避债务出逃外省,学院无法联系。后经过多方渠道,学校和家长找回该同学,家长为其还清债务,学生痛改前非,于2019年正常毕业。自2015年9月以来,“趣分期”、“爱学贷”、“借贷宝”等网络借贷平台在全国高校校园内蔓延扩散,各平台以“借钱不怕坑,还款不用愁”、“零门槛,无抵押”等虚假口号诱骗在校大学生透支信用、盲目消费。部分同学为赚取利息差价,将学费或通过借贷的大额现金投入网络借贷平台中。部分学生甚至充当宣传员,误导更多的同学陷入网络借贷、透支消费,导致数名同学或因网站突然关闭血本无归、或因收不回贷款欠下巨额债务而被迫辍学躲债,家人只得卖房偿债的严重后果。
笔者依托高校工作的便捷,通过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骨干两支队伍全面启动了学生参与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摸底调查工作。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摸排调查,目前高校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网络贷款平台主要有三种:第一类是经银监会批准的金融公司,能为学生提供无担保的信贷;第二类是支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为学生提供的蚂蚁花呗和京东校园白条等分期付款金融服务;第三类便是网络上专门的借贷公司为学生提供的信贷业务,此类借贷是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重灾区。[1]
大学生作为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生活能力的群体,很大程度上他们拥有自我选择生活方式的自主权。由于高校汇集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地域有差异,家庭背景有差异,生活方式也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家庭背景比较优越,个人从小生活条件就比较优质,平时花销用度就比较大。有的同学来自边远比较贫困的地区,从小生活比较艰苦,在考入大学后与生活条件比较优质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寝室。平时的生活对比对其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冲击,部分自控力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出现了生活花费大与个人资金不充裕的冲突。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拓展业务,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呈现蔓延趋势,但大学生对于潜在的危机把握很差,防范意识淡薄,容易遭受网贷危机。现在高校的大学生普遍是“95”后和“00”后,他们对于网络流行都比较熟悉,也更加能够接受“提前”消费的观念。一些正规的网贷平台借出的款额跟学生平时生活费相当,学生通过节约或者勤工助学能够正常偿还。而一些不正规的借贷平台打着“门槛低,利息低,免担保,易贷款”的幌子吸引更多学生进行借贷,然后利用手续费、周期低等手段让学生“进套”,学生一旦一期还不上款,就只能再在新的借贷平台借款还旧账,逐渐就形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而另一些同学借着网贷平台“无担保,放款快”的特点,鼓动自己身边的同学一起进行借贷套现,然后把钱用来炒股投资等,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往往最后会因为投资能力不足而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逼迫在网上借贷的学生背上债务。而面对各种无底线的催债行为,甚至有暴力催债,未经历过社会风雨的大学生心理本就比较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容易出现心理防线崩溃,最终酿成一起起校园悲剧。
现在社会,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再是单单的食宿费用。大学的不断扩建使整个校区面积越来越大,学生出行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走路,从自行车到电瓶车乃至汽车,都成为其代步的交通工具。这些现象在60年代、70年代的大学校园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大学生的日常消费除去伙食费和学习费用外,还包括电子产品、游戏充值、化妆品、娱乐聚餐等等高水平消费。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运用越来越广泛,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接触到的纸币越来越少,现在各个行业大部分都能优先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学生消费出去的是一串数字而不是真实的纸币,再加上商家的营销手段,周围环境的刺激,追求与年龄不符的奢侈消费,很多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是超前消费、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而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比较单一,绝大多数只有父母给予的每月固定的生活费,偶尔一些勤工俭学收入也很微薄。从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到各种高端大牌的奢侈品,从个人的理性消费到追求奢华的冲动消费。大学生作为一种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的群体比较容易引起大的思想波动,这些就给不良网贷以可乘之机,引发大学生借贷消费。
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校园后,个人生活从之前的家长管束到个人财政支配完全自由转变比较快。有的同学从未独立掌握过自己的经济,一下子每月得到固定的生活费让其消费变得比较盲目冲动。过度消费所导致的就是每月的生活费用不够其支出,进而把目光投向那些表面写着“利息极低,放款迅速”的网贷平台。有的同学抱着“这个月消费不够,借一点钱等到下个月生活费到账还清欠款即可”的侥幸心理进行借贷,被一个个所谓“月利率仅有0.8%”的网贷平台所诱惑。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平台给出的利息并不是标准的等额本息,而是等额本金,再加上扣除一些平台的操作费和手续费,真正拿到的钱并没有所借的钱那么多,而利息也往往是年利息超过了20%。大学课程设置比较偏向专业性,教学比较机械化,针对专业划分很细致,而指导大学生面向社会的课程极少,并不会专门对每位同学开设金融理财类课程,无法对每个同学树立起正确的金融风险意识。在信息化网络大爆炸时代,大学生接收到的各种网络贷款讯息铺天盖地,但是大学生对其认识却仅仅停留在网贷下款快,金额大,无需担保等表象,却没看出这些背后是高利贷的风险。据调查统计,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贷款有一定了解,但对网贷利息的计算、周期和违约金等知之甚少。
现在网络发展比较迅速,据调查了解,这些不良网贷的“校园贷”进入学生市场的门槛很低,这些“校园贷”可以通过QQ群、贴吧、论坛等各个渠道进行宣传,通过学生人传人进行快速传播。其借贷操作流程相对比较简单,只要简单的身份确认包括手拿身份证上传照片等基础操作就能直接放款。而其网络平台更加是只要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即可。对于其运营缺少政府部门的具体监管。高校的不良网贷现象是网络快速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这些“校园贷”等行业缺少规范的行业发展标准。国家政府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监管,同时国家也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对其进行约束。这些都导致不良网贷平台在法律的“真空地带”快速发展,从而诱导高校的大学生们进行“网贷消费”。
对于大学生不良网贷的现象,应该从国家、学校及家庭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个体进行引导规范,通过三位一体的教育引导才有可能抑制不良网贷对大学生的侵害。
现在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国家虽然成立了网络警察,但是却缺乏相应的针对这些不良网贷平台监管的法律法规。只有制定出既能满足每个消费者诉求又能保证网络平台合法利益的法律法规,才能够给网络警察执法以合适的法律依据。只有拥有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对网络信贷平台的监管才不会缺位,没有这种快速暴富的利益可图,这些不良网贷的网络平台才能从根源上得到抑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对网贷平台的注册审核制度,完善平台的准入机制,严格审核平台的借贷资质及金融制度。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通过银行和网络平台设立个人征信评估机制和惩罚机制,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更应该严格限制其借贷额度,加大其信用评估难度,整合整个网络借贷平台资源,做好网络大数据分析。限制大学生借贷次数,避免大学生借贷上瘾。[2]为高校大学生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平台。
学校需要成立教育引导工作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组织讨论,共同研究制订专项工作方案,按照专项活动安排,做好教育、防范、监控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通过以班会、班委会和年级大会相结合的多形式安全教育、深入宿舍深入学生的普法宣传、各寝室长无记名上报和班长班干约谈的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高校可以结合自己或者其他院校发生的网贷案例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等材料整理成系统的安全教育材料,发放至各学院辅导员,要求各辅导员对自己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主题班会学习相关知识,并提交安全教育记录表。另外,高校不能单一的只是在专业课程方面着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应对能力。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对于金融风险,社会应对策略等方面的课程教育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观看网贷案例及宣传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应该通过普通课程与专题活动相结合的多重举措,强化学生对网络贷款风险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的安全意识。大力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营造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3]学生不浪费、不攀比,引导学生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学校还需要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建设,形成完整的资助工作体系,通过对学生家庭生活的摸排,了解真正困难的学生,切实做到精准资助,发挥国家资助政策的保障作用,满足每一位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基本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父母是子女一生的导师,对子女的影响巨大。子女个性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子女勤俭节约的精神,让子女养成自食其力的习惯,懂得金钱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才能获得。父母个人自身首先就要做好榜样,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消费观。平时父母除了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外,更应该多多关注子女的生活及心理。通过与子女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现状,在生活中通过子女的穿着、行为等多关注其是否有不当消费的行为,以便发现子女是否有陷入不良网贷的风险。
新的信息时代,当前高校大学生因为网络发展的便利,受到消费观念及自身因素的影响,比较容易陷入不良网贷的陷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应该利用网络更多的获得积极有用的信息,充实个人的发展。而社会、学校及家庭则应该时刻具备敏锐的时代洞察力,能够随着网络的发展做出相对应的措施,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