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杰
(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 淮安 211700)
产后出血为临床常见妊娠不良事件,是导致临床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产后出血临床发生因素较多,其中主要因素为产后子宫乏力[1]。产后出血若没有及时止血,出血量较大,易导致失血性休克,影响孕产妇产后修复,严重甚至导致孕产妇死亡,危害较大。产后出血治疗止血是关键,早期止血,可有效规避出血继发性损伤,降低子宫切除几率。既往临床多采用缩宫素进行止血干预,但是因其药物半衰期较短,止血主要限制于子宫前段出血,临床应用价值受限。随着临床药理学持续性发展,临床研究发现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于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子宫出血中具有显著疗效,随着临床药学持续发展,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伴随的并发症出现,成为衡量药效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笔者为了深化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临床应用价值,特开展此项研究。
笔者随机抽取笔者妇产科收治产后出血孕产妇为课题开展指标,课题开展时间为2017年9月~2019年6月,共计98例,将患者依据诊治序号均分2组,其中早期组分为49例,年龄21岁~37岁,平均年龄值(28.04±0.21)岁;晚期组分为49例,年龄22岁~38岁,平均年龄值(27.84±0.24)岁,就2组孕产妇客观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提示组间差(P>0.05),可于后文进行分析。
纳入原则:(1)所选孕产妇均为产后出血;(2)孕产妇监护人对本研究项目知情;(3)就本课题上报安全委员会及伦理委员会,通过审核会开展。
排除原则:(1)血液疾病及传染性疾病患者;(2)中断研究患者。
早期组孕产妇予以常规止血治疗,予以孕产妇缩宫素、宫内填充棉布等手段进行止血操作;晚期组孕产妇于常规止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药物止血;两组孕产妇均由相同手术小组进行治疗。
统计评估两组患者止血治疗不良反应;评估两组孕产妇不同止血治疗后2h情况。
本组课题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版本对课题收集数据实施细化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将P<0.05设定统计学标准差。
早期组49例孕产妇经由常规止血操作后,7例孕产妇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4例孕产妇出现恶心呕吐;晚期组49例孕产妇联合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止血治疗,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3例患者出血恶心呕吐情况,将两组之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细化分析,x2为5.8424,P值为0.0009,组间差显著(P<0.05)。
早期组49例孕产妇经由常规止血操作后,2h出血量为(89.24±5.62)ml,晚期组49例孕产妇联合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止血治疗,2 h出血量为(50.26±4.85)ml,将两组之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细化分析,t为15.6814,P值为0.0000,组间差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孕产妇不同止血手段2 h出血量分析(,mL)
表1 两组孕产妇不同止血手段2 h出血量分析(,mL)
组别 n 出血量早期组 39 89.24±5.62晚期组 39 50.26±4.85 t值 15.6814 P值 0.0000
既往临床多采用缩宫素治疗子宫出血情况,药效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促使其子宫收缩,进而减少子宫出血情况;但是子宫缩宫素药物半衰期较短,药物多次使用易导致受体饱和;且临床实践显示,缩宫素药物使用仅适用于子宫前端出血,药效个体差异性较大[2]。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止血作用机制与缩宫素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其药物使用适用范围更广,药效持续事件久,固止血效果较好[3]。课题数据反馈,早期组49例孕产妇经由常规止血操作后,7例孕产妇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4例孕产妇出现恶心呕吐;晚期组49例孕产妇联合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止血治疗,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3例患者出血恶心呕吐情况,将两组之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细化分析,组间差显著(P<0.05)。早期组49例孕产妇经由常规止血操作后,2 h出血量为(89.24±5.62)ml,晚期组49例孕产妇联合使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止血治疗,2 h出血量为(50.26±4.85)ml,将两组之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细化分析,组间差显著(P<0.05);前列素氨丁三醇药物不良反应可控,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于产后出血治疗中兼具有效性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