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方亮
摘要:教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手段。在备课中, 任务订得好,对学生也了解,备课很有针对性,对教材的分析也很透彻,能够正确地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但是最终能否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必须选择具体的适当的手段, 也就是这里所要说的教法。从体育理论上讲,教法很多,像示范讲述法、分解法、完整法、条件作业法、竞赛法等等。
关键词:初中体育;具体手段;教学任务
一、体育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效果
教师在选择教法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凡有利于学生掌握动作、有利于增强锻炼效果的教法措施就是正确的, 如与这一原则相反作用的教法措施就是不正确的。
教学方法是多式多样的, 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地和器材的各种条件,创造出很多新的方法, 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但是在考慮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时,必须是有的放矢,同样是一种竞赛方法放在初中运用,效果可能很好; 但放在高中用,效果可能不一定很好。像女学生喜欢一些韵律性体操, 而把这些韵律性体操放到男生中进行,往往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考虑调动学生积极性时,一定还要注意区别对待。
例如在短距离跑地撞线动作的教学时,如果在终点拉上一条终点线, 不管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甚至是一个小组,最终只能有一个人体会拉线动作,然后再把线拉回来, 重新拉好再跑,这样来回拉线使课的密度和运动量受到很大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一个办法,即把线改用两根薄竹片以代替终点线,两根薄竹片的边缘削圆,以免划破学生,一端固定在终点柱上,两根的中间留有一定的空隙,竹片又有弹性,一个同学跑过去,两根竹片就打开,然后又合拢,这就可以连续进行练习,节约了来回拉线的时间,从而使课的密度增大很多, 每个学生又都能体会动作。
另外,在进行铅球教学时,往往由于器材少,课的密度上不去,我们采用代用器材,像推掷实心球等, 这又能使学生做些力量练习, 这样既提高了力量素质,又有利于提高铅球成绩, 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推铅球的作技术。当然除此之外, 还可以设计很多的方法, 使课的运动量得到合理的提高。
关于在备课方面,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正确地确定课的任务;第二、备课要有针对性;第三、分析、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第四、选择教法要做到三个有利。当然备好一堂课不只有这四个方面,还有更多的因素,但这四个方面我们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方面。
二、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是教与学两者构成的一个整体。无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 教师若不能很好地启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想使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只能是痴人说梦,枉费心机而已。在体育教学原则中,就包括一个自觉积极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 不单单是个一般的教学原则, 而且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如此,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下面仅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感受到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1.要熟悉和了解学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虽然讲的是战争的规律,但也说明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 都必须了解那个事物的情况,只有如此,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既然如此,教师就必须熟悉和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熟悉和了解学生,才能和学生建立感情,才能知道学生爱什么,需要什么,你的一切教学工作才能发挥作用, 才谈得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则,你就是花费很大力量,但往往文不对题,结果也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是一事无成。
记得有过这么一件事:某校有一位教学多年的老教师, 教学质量很高。由于特殊情况的变化, 他脱离了教学工作一段时间。就在他刚刚恢复任课时,需要他组织一次公开课。当时他想,虽然中断了一段教学工作,但时间并不太久,对上课并不陌生,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认真的备课,总还可以完成任务。因此,就承担下来了。在备课时, 他还特别考虑了学生的情况,但由于这个班是他刚刚接课,终究对学生了解得不够,所以只能凭主观经验安排了整课的组织教法。结果这次课上完后,虽然听课的同志没有提出更多的意见,但这位教师自己却认为这次课是不成功的。他说:“学生在课上,虽然是遵守纪律地按照要求进行练习,但可以看出他们仅是在教师的要求下, 被动地练习, 完全没有那种积极主动, 生龙活虎般的朝气。” 这件事,一方面说明了这位老教师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 但也充分说明了不了解学生,课是上不好的。
曾有一个青年教师,他虚心好学,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深深地懂得,在教学中没有学生的自觉积极性,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所以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和了解学生,终于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不仅视他为良师,也视他为益友。有一次,学生在集合时发生了纠纷,顿时秩序大乱,连班主任也控制不了局面。但这位体育老师插身中间吹了一声哨, 喊了一句“集合”就很快地使混乱局面稳定了下来。事后,有人问学生:“你们是否怕体育老师,看他身大力强? ”学生回答得好:“不是怕,而是尊敬。因为我们相信他能公平地为我们把问题解决好。”这个例子,多么生动地说明了,只要能和学生建立感情,就一定受到学生们的信任、支持。这时再去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就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了。
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确实很不容易。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然而教学工作却要求教师对学生“知人知面又知心”。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者,是长者、是居于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如果教师不去主动地关心学生, 就不可能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师生感情, 学生对教师就不可能有信赖,也就谈不上“知心”二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