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0-10-14 12:16龙攀易镇邪傅志强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培养策略

龙攀 易镇邪 傅志强

摘要:自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关键要素, 而农业的自主创新又是农业长远发展的源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本研究阐述了自主创新能力与农业自主能力的内涵与特征,结合农业教学与研究实际提出了大学生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主创新;农业自主创新;培养策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科技的长远发展,影响到我国的战略决策。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基础,一方面其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支撑着学生的可持续成长。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的当今,只有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持久稳定发展。提高农业及其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农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形势下,引导并提高涉农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构筑农业的创新机制与内生源泉是当前涉农教育工作者须思考的重点,也是当前涉农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1]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与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1.定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能力。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原始创新,指形成前人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原理主导技术等成果;二是集成创新,指集成现有各项技术,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三是吸收创新,指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则是指在与农业相关领域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农业科学理论、农业技术、农业产业与农村管理理论等方面。[2]

2.特征

与一般创新相比,自主创新具有几个特征。一是自主性,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强调创新技术或成果是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所形成,这种突破性的源泉来自相关主体内部。二是领先性,自主创新的成果应该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引导社会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是自主创新追求的目标。三是系统性,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各级各类资源,使其发挥各部分要素不可能产生的效果;另外自主创新的内涵不仅是技术和成果的创新,还包括理论的创新,是一个系列的突破。四是知识基础性,创新是个人独特见解的表现,是在独立见解相互交流的基础完成。创新的关键在于通过大量的学习和交流,使大脑里的知识进行融合,使独特见解变成现实的物质或理论技术。

相对于自主创新,农业自主创新又有其独有特征。一是艰苦性。由于农业自主创新服务的对象是农业和农村,其条件相对其他行业较为艰苦,且作物的生长周期较其他产品长,若要验证创新效果,所需的时间较久,因此进行农业自主创新的过程更为艰苦,周期更长。二是复杂性。由于作物的生长高度依赖于气候与土壤,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为不可控因素多,在进行创新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干扰影响更为严重,过程更加复杂。三是基础性。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一切经济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建立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我国目前农业方面的创新比不上发达国家,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由于农业自主创新具有的特点,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二、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引导,只有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打破思維定式。这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轻松的师生关系。通过搭建有利于师生自由交流、激发学生睿智和灵感的平台,促使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思考与质疑能力,促进学生逐步从学习者到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的提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多采用启发探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在给学生提供一般性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扬其主观能动性,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3]

2.优化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环境

自由宽松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和谐的环境除在教学课程上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外,还要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软环境优化:一是制订灵活的学籍修业管理制度,实行必修与选修并重的学分修订制度,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如弹性学制、学分奖励与替代等;二是推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形成兴趣爱好而学,而非为了学而学的思想;三是建立平等和谐的教与学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适当帮助;四是倡导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五是构建丰富、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术活动,为学生创新科研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并形成良好学术习惯;六是通过学校搭建创新成果孵化基地、学校科技园、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等载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项目、技术、孵化、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经历。[4]

3.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创新意识培养的激励机制应建立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上,对具有创新性成果进行奖励,这种激励不单针对学生进行奖励,还包括对指导老师的激励,为双面的激励机制。因此构建学校的全面激励创新机制,是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

在激励学生自主创新的措施中,高校可以设置专业性创新实验课,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分挂钩,形成学分激励机制;学生主持并完成各类训练计划项目可以获得奖励学分,获得奖励的学分可以冲抵同类学科相同学分课程的学分。在进行研究生选拔中,对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并且具有较好创新成果或创新项目的学生,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拔,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也能给予其他学生以示范激励作用。

在针对老师的激励措施中,一方面可以建立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老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考核性指标。对评价结果较好的老师给予一定绩效奖励或者工作补助。对于指导各级各类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的指导教师也给予一定工作量奖励。同时将指导工作业绩纳入教师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之中, 并在职务晋升、考核时予以考虑; 对于指导项目并验收取得优秀等级的指导教师, 除计入业绩积分外并进行物质奖励。

三、大学生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培养爱农情怀

要从事农业自主创新,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爱农学农的精神。在这方面,作为农科类专业教师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树立积极、先进的教育观念。因为从事农业自主创新具有艰苦性和复杂性,需要老师通过自身示范效应,以身作则,引导和感染学生树立为农立身安命的责任和意识,这可以通过教学课堂融入,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

2.激励学生培养拼搏精神

任何创新创造都必须要有独立的钻研精神和经得起现实考验的心态,这是一个艰苦困难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努力拼搏的精神。尤其是进行农业创造活动的环境条件较为艰苦,创新的成果往往是从许多次实验中获得启发而获得,要实现农业的自主创新必先克服在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创造活动。需从几个方面开展:一是要重视人文通识教育,从教师层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强调精神文化的传播;从学校层面要注重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朴实勤勉的文化氛围。二是通过案例教育,宣传成功人士的事迹,给予学生榜样示范。三是注重平时对学生吃苦的锻炼,适当给予学生有挑战的工作,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3.督促学生理解三农

学生要具备了解农业、农村,理解农民的能力。农业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农村,造福农民,只有了解农村所需才能切实地实现农业自主创新的价值,也只有理解农民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要理解农民,就须督促学生多与农民打交道,了解他们的境况,理解他们的需求。

总之,进行农业自主創新既要具备一般自主创新的能力又要能够适应农业的特殊要求。随着对国家对农业自主创新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农业自主创新的人才的培养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只有切实加强对农业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兴文,刘燕.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8-29.

[2]常延琦.论大学生主体性导向下的创新意识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4(2):153-155.

[3]杨光,周文丽,王婷,等.大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41-43.

[4]王秀英,李广.试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6),142-143.

[5]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龙攀(1985.12—)女,湖南湘乡,汉,农学博士,讲师,农田可持续发展、稻田耕作与栽培。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培养策略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