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锋
摘 要:于606块位于于楼油田的西部,整体上为一个北东高、南西低的断鼻构造。勘探开发30多年里,受复杂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区块构造的认识不足,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动态矛盾,导致区块开发速度缓慢,重新梳理断层,落实构造,对重新划分开发单元、挖潜剩余油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张性应力;强反射;主干断层;断鼻状构造
1 区域地质概况
于楼油田构造上位于下辽河拗陷东部凹陷黄于热构造带中部,于606块位于于楼油田的西翼断鼻构造带上,该构造带构造面积约17.9km2,是一个油源丰富、油气封闭条件较好的复杂断块含油气区,发育多套油层。油藏埋深在2100m-3200m,投入开发30多年时间,受地震资料及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至2012年一直处于低速低效的开发阶段,重新梳理断裂系统,落实构造,提高区块的开发效果。
从区域构造演化来看,工区所在的区域构造演化上与辽河盆地的基本一致,受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控制,先后经历了拉张、裂陷和坳陷三个阶段。在房身泡期和沙四期为拉张阶段,主干断裂活动,多期火山岩岩浆喷发,形成了巨厚的房身泡期火山岩地层。区域抬升,没有接受沉积。深陷阶段发生在沙三期、沙二期和东营期,在沙三早期研究区主要受张性应力场的控制,主控断层剧烈活动,控制着于楼深陷区的形成;在沙三晚期,断裂活动逐渐减弱,研究区整体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沙二段基本缺失;沙一期断块活动相对较弱,湖盆总体下降幅度较小,工区内大的构造初具雏形。在东营期,由于区域应力场的变化,走滑作用使工区构造趋于定型;到晚第三纪,研究区进入坳陷阶段,主干断裂仍有活动,但是其强度较小,构造起伏较小。上第三系与第四系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该阶段形成的地层整体比较稳定。
2 精细地层对比
准确的地层划分是研究构造的基础,该区块已有30多年的勘探开发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岩性、电性、古生物、重矿物及地震资料,为地层对比和划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中首先选取各种资料齐全,电性特征明显的井作为对比标准井,建立标准井的分层依据、分层特征及岩性、电性、含油性和地层层序综合柱状图,以标准井为中心,建立岩性和电性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然后进行标定、追踪和对比,由点到线,建立全区地层对比的骨架剖面,对骨架剖面上的井,利用测井曲线,采用时间单元的划分方法划分小层时间单元。每个小层的厚度在30-60m之间,然后以骨架剖面为基础,向外呈辐射状抽取连井剖面,进行全区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在此过程中,将三维地震连井剖面作为地层对比的重要参考资料,把地层闭合完善、标志层清晰的标准井,标定到地震剖面上,检查同一分层数据是否在相同的地震同相轴上,经过反复结合,使最终的分层与岩性、古生物等基础资料指示的地层年代相符合,符合地质沉积演化的规律。
3 构造解释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构造解释采用的三维地震资料是新处理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测网面元大小为25m×25m。地震资料频带宽度为8-70Hz之间,目的层主频为25Hz左右,地震资料品质较好,信噪比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次构造研究共制作了30余井合成地震记录,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准确标定了沙一中亚段(S1中)、沙一下亚段(S1下)、沙三上亚段Ⅰ油组(S3上Ⅰ)等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层,标定的相关性较好,S1中底界为一段纯泥岩与砂岩的反射界面,S1下底界和S3上Ⅰ底界都有稳定的层状玄武岩发育,在工区范围内表现为连续的强发射,易于追踪。边界断层的断点位置比较清楚,断层内地层反射轴连续性好,而断层外反射轴断断续续,比较杂乱。
层位解释主要依据地震反射波的波组特征、层间沉积厚度和地震层序关系进行追踪、对比。通过标定,确定了主要地震反射层的波组特征后,抽取连井地震剖面,以过井剖面为基础,进行横向对比追踪。通过连井剖面和“井”字型骨架剖面的建立,由粗到细逐渐细化地震解释成果,完成地震层位的全区解释。断层解释中,为了提高解释的精度,除了除了按常规的断层解释原则利用反射结构突变、反射同相轴错断、扭曲、合并、分叉、振幅变化、波形变化等特征,还通过时间切片、相干切片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技术,从平面上、空间上对断层进行识别或对解释后的断层组合进行验证,确保断层解释合理性。
x4 构造特征
于606块构造形态为一个典型的北东高南西低断鼻状构造。在纵向上具有继承性,本区断层十分发育,平面上可以划分为北东向和北西向二组。其中,北东向断层为本区的主干断层,断层形成时间早、规模大;北西向断层形成时间一般较晚、断距小,搭接在北东断层上,起到使构造复杂化的作用。由于构造运动的多期性,断层在不同构造部位的剖面特征存在差异性,在不同的构造時期,断层的平面分布既有继承性,又有差异性,从而形成较复杂的构造格局。平面上断层由深到浅,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
北东向主要发育1条边界断层,呈北东走向南东倾的正断层,在研究区的局部区域具有较大的落差,断距在150m-300m之间,工区内延伸距离大约为5km。断开的层位从东营组到沙三段底部。期间断层一直在活动。北西向断层为一系列的正断层,形成时间较晚,断距相对小,断距在40m-80m左右,延伸距离在1-3km,将整个构造分割成多个次级断块,使整个构造形态破碎、复杂化。
所形成的圈闭主要为断块圈闭,圈闭面积大小不一,最小的面积为0.5km,最大面积达2.4km,高点埋深在2100m-2350m,通过新构造新构造图分析油水生产动态,比较合理,解决了多数以前解释不清楚的动态问题,进一步验证了构造的合理性。
5 结论
①区块内沙一段时期沉积相对比较稳定,地层厚度变化不大,沙三上时期在北东的高部位地层相对较薄,向南西方向逐渐加厚;②平面上主要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系统,北东向的为主干断裂,控制着区域的构造格局、沉积,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北西向为主干断裂派生的次级断裂,多数搭接在主干断裂上,形成次级圈闭,控制油气聚集成藏。
参考文献:
[1]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2]姚继峰等.辽河盆地构造分析[J].断块油气田,1995, 2(5):21-26.
[3]金文正等.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断裂活动特征及构造演化史[J].四川地质学报,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