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之我见
——以《月光曲》一课教学为例

2021-11-04 09:26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25期
关键词:月光曲贝多芬课外阅读

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 沈 丽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简言之就是把教师教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与课外延伸阅读有机地统一起来的阅读教学体系。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在阅读体验、情感体验、阅读方法上受到一些限制,使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部编版教材更重视对学生的主体定位,强调对学生阅读兴趣、自读能力的培养,这与三位一体阅读教学实现了完美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课程设计,明确课堂教学思路

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是以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者紧密衔接与整合为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读要以教师的课内精读与讲解为主,通过精读、细品、略读等方式,从中找到符合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并进行课堂实践和运用,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拓展阅读中。教读与自读一般在课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选择文本,立足学生实际,找出语文阅读内容的切入点,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融合起来,实现以课内带课外、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能促进教师对三位一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培养思维方式,提升审美鉴赏水平,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三位一体教学中,需要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选材,安排学生进行课内精读与自读,掌握阅读方法,再通过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明确精读教学的主要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并安排课外阅读实践内容。以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将课内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一是先让学生进行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及对话信息等,明确学习的重点为“月光曲”部分。二是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加深情感体验,通过对重点句段进行精读和品读,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三是指导学生在自读后进行细品,使其在品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阅读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和艺术文化的熏陶。四是布置课外读写结合的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二、课堂实践,落实三位一体教学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有所不同,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与部编版教材的内容编排上存在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该版本教材在结构、单元教学、课文安排、习题训练方面与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不谋而合,重点在于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两者均指向了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三位一体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思维价值,同时它也突出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新教材对培养学生新的阅读理念作出了调整,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化体验、思维能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随着教师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各项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紧密联系起来,落实好三位一体教学。

1.指导阅读——初步理解课文概要

首先,教师让学生进行初步朗读,并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标注出表示人物、地点、事物以及能说明文章内容的词汇。让学生带着简单任务去进行阅读,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与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学生在朗读后,标注出以下词汇:莱茵河、盲姑娘、陶醉、弹琴、月光曲等。接着,教师把学生找出的词汇板书出来,引导学生从这些词汇中选出几个来复述课文的大致内容。有学生进行了如下复述:一天晚上,贝多芬在莱茵河畔散步,忽然,他听到一个盲姑娘说“想听贝多芬弹琴”,然后他就走进盲姑娘屋内,在月光下即兴弹奏了一曲。他弹奏的技巧十分纯熟,最后他谱写了这首《月光曲》。教师在听取学生复述后,可以根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给予提示,将复述内容进行精简,如:莱茵河畔,为帮助盲姑娘实现心愿,贝多芬在月光下为其即兴弹奏一曲,并创作了《月光曲》。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还能对阅读方法给予正确指导。

教师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贝多芬作为一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为什么会为这对穷苦的兄妹弹琴呢? ”学生回答是因为贝多芬对他们的遭遇感到同情。“既然已经弹奏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呢?让我们再一次品读课文,找出《月光曲》创作背后的真实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对课文进行自读和感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

2.学生自读——深入领会课文内涵

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增强情感体验的同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体会,逐步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琴声,通过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在自读中领悟,对描写环境的句段进行赏析,如体会两个“清幽”所表现的不同含义等。感悟琴声的体验主要通过对课文的重点段落——第九小节展开。教师提到关键问题:“当贝多芬弹起悠扬的琴声时,兄妹二人会想象出怎样的画面?”以此引起学生对《月光曲》创作的思考。如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描写兄妹二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的语句(即描写月亮与海面变化的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体会这幅想象的画面给人什么感受,找出关键词说一说。如从“月亮升起、微波粼粼”展示出海面的平静,说明乐曲的旋律给人舒缓柔和的感觉。正所谓曲由心生,通过舒缓柔和的音乐旋律,学生可以想到当时贝多芬的心情是比较平静的。此时,教师将“舒缓柔和”“平静”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将“舒缓柔和”“平静”记录在该小节的旁边(通过阅读批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着,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再次进行自由朗读并感受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着乐曲,想到两人的可怜遭遇油然而生同情怜悯之情。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以及小组探究的时间,引导其在阅读中做出批注。通过把握乐曲变化的三个画面,找出关键词谈体会,感受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

其次,教师让学生在领会内涵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对课文语言展开想象并领会艺术魅力,接受文化熏陶。在本篇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背景资料的补充,即让学生了解贝多芬,走近贝多芬,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了解他为穷人谱曲的原因,进而感受到贝多芬伟大的形象,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第九小节这一段内容的教学,通过把抽象的音乐化作有形的想象画面,使学生从听觉向视觉感官转换,再让学生把自读与感悟相结合,通过画面和乐曲风格的变化不断增强对贝多芬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最后让学生在《月光曲》的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整个过程,充分展示出了通过语言文字激发学生想象的功用,使学生体会到艺术之美,升华了情感体验。

3.读写拓展——重视知识迁移运用

在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教师应当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进行阅读拓展环节的引导。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聆听一段美妙的旋律能让盲人看到世间万物的美和变化,充分显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正是这首《月光曲》为贫苦的兄妹二人带来了巨大的力量。其他的音乐是否也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呢?”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边聆听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并尝试想象的画面。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将阅读感悟与自己的画相结合,进行口头表达,最后再将其转化为书面语言进行创作。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方式,把“艺术之美”这一主题融合到语文阅读与写作的要素中,实现课文阅读的有效延伸,从而完成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活动。

总之,部编版教材的创新编写,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设计、课程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教材资源,也对开展“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创造了便利条件,有利于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设计,优化了课堂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月光曲贝多芬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贝多芬只有一个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月光曲
月光曲
“没良心”的贝多芬
《月光曲》中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