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少阳”针法在眼科临床应用举隅
——戴淑青主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经验总结

2022-04-07 04:22宋玫静戴淑青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行针风池视物

宋玫静,戴淑青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省青岛市中医医院(市海慈医院) 治未病科,山东 青岛 266033)

1 概 述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变性和视神经轴突的进行性损害为特征,并快速继发相应的视野受损不可逆变化的一组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的临床综合征或眼病[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眼压升高,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性和坏死、视野缺损,终至失明。根据结合前房角镜所见,青光眼可以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2种类型。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特征是虹膜小梁接触(≥270°),原因是前房现有的狭窄角度关闭,视神经病变和视野改变,导致房水流出梗阻,眼压升高[2]。

青光眼,祖国医学称为“五风内障”,是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一种,在其认识和防治上,从战国末期到明清时期,各代中医名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资料[3]。例如隋唐时期的眼科专著《龙树眼论》就有关于“五风内障”即青光眼针药结合治疗的记载:“失目……急服……羚羊角汤……及针丘墟、解溪穴……针开诸穴,散出恶风……。”承淡安承老在六经辨证针法中关于少阳病的论述是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之提纲,盖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目眩为视物昏乱。承老认为,此三症皆为热性向上所致,即中医所谓之“少阳三焦相火不潜”或“肝胆之火炎上”。

戴淑青主任医师为山东名中医药专家,山东针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业医3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以针药结合调理亚健康、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见长。戴主任以承老六经辨证的针灸思想为基础,从发病部位和症状入手,采用“和解少阳”针法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其治疗思路介绍如下:肝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少阳经络起于眼角,三焦经络合于目眶;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症状多见眼胀眼涩视物不清,可视为少阳病提纲之“目眩”。少阳经腑本奇恒中清,中正稚少,若其枢机不利,则易怫郁化热、壅滞生瘀。由此可具体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推测,部分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病机为:少阳气机郁而不伸,使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相火妄而不位,以致目络多瘀多积,视物不清。因此,若少阳气机升降正常,则可令相火归位、水道通调,不使其聚生瘀阻。故戴主任另辟蹊径,以“少阳”为基础,通过舒畅及调和的针刺方法,为脏腑及经络调整气机、祛邪通络,其经络气血调和通畅则视物自明。

戴主任所采用的“和解少阳”针刺法以外关、丘墟为主穴,其寻穴、取穴均有特色之处,其配穴风池的选取戴主任也有自己的心得:在治疗前,先察病脉,病脉多弦或弦滑;再察结节,针刺外关穴和丘墟穴前,两穴附近进行循按,临床经验发现,少阳枢机不利者,外关、丘墟处往往存在压痛,皮下可触及结节感,针刺其结节痛点时,针感更为明显,行针后再次诊脉,脉象较针前多趋于平缓,结节范围大多也可缩小甚至消失。

外关:针刺前在外关周围进行揣穴,取有结节处,针尖向上与皮肤呈30°~60°进针,针刺深度为1寸~1.5寸,小幅度捻转得气后行针约1 min,行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角度约180°,捻转速度约100次~120次/min,行针时令患者配合深呼吸。

丘墟:针刺时针尖向上斜刺进针法,与脚踝部皮肤呈45°~60°,针刺深度约0.5寸~0.8寸,小幅度捻转得气后行针约1分钟,行捻转平补平泻法,捻转角度约180°,捻转速度约100次~120次/min,针刺后患者可感头目清亮。

风池:令患者先取坐位,针尖自后向鼻尖方向斜刺,进针深度为0.5~0.9寸,得气后行小幅度提插,平补平泻,同时询问患者针感,若患者表述局部出现明显胀感且向颞侧发生感传,即可出针。患者风池穴出针后,由坐位转为仰卧位,继续针刺余穴。

2 典型病例

林×,男,65岁,因“自觉双眼胀涩,晨起眼眵多”于2020年11月16日至青岛眼科医院就诊。专科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8;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示:右眼26.6 mmHg,左眼24.9 mmHg;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报告单示:右眼前方浅,颞下、颞侧、颞上、鼻下房角狭窄,余方向房角关闭,晶体膨胀,位置前移,悬韧带极薄弱,鼻上方著;左眼前方浅,颞下、颞侧、颞上、鼻下房角及窄,余方向房角关闭,晶体膨胀,位置前移著,顺时针3点~6点钟著,悬韧带极薄弱;A/B超声报告示:双眼玻璃体内见光点,A超回声中低,后运动明显,后界膜高起,提示双眼符合玻璃体浑浊(后脱离)影像学特征。

刻下症:口干口苦,纳可,眠可,大便可,夜尿1次~2次;舌暗胖,有瘀斑,苔剥脱,舌底脉络迂曲,脉右关细浮滑,余脉沉。

西医诊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玻璃体浑浊(双眼)。

中医诊断:五风内障(少阳失枢,肾气不足)。

治则:和解少阳,补益肝肾。

取穴:外关、丘墟、风池、百会、上星、阳白、太冲、合谷、太溪。

针刺操作:外关、丘墟、风池操作方法如前文所述,余穴按常规针刺方法,平补平泻。

治疗时间:每15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2次~3次,维持治疗时每周治疗1次。

注意事项:手法上,对于眼区周围的穴位,有气至感即可,不可过分追求强烈的得气感。其余诸穴要求得气和气至病所。

治疗结果:2020年12月23日于青岛市中医医院眼科门诊复查眼压示:右眼19 mmHg左眼20 mmHg眼压正常(正常参考值10 mmHg~21 mmHg),且眼胀眼涩消失。

按语:患者眼胀眼涩兼视物不清伴有口干口苦,乃肝胆气滞,少阳失枢,升清降浊失常。气血津液不能濡养睛明,导致多瘀多积,目络受损,治以疏利少阳气机为主,兼以调补肝肾。上肢取穴以外关为核心,《灵枢·经脉》有云:“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外关为手少阳之络,与阳维脉相通,阳维有维系联络诸阳经之作用。十二经络中,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均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连于目系。因此,以外关为核心,不仅可以疏泄肝胆的上逆之气,更是通过沟通少阳与阳维,调畅诸阳经达目的通道,配以风池、百会、上星、阳白清头明目,通利宫窍,维系目系的清灵。下肢取穴以丘墟为核心,《子午流注说难》有云:“丘墟乃足少阳胆经原穴,丘之大者曰墟。墟有升高之意,胆六腧穴至此,转而高升,故名丘墟。”《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目为之眩……补足外踝下留之。”丘墟疏肝利胆,泄热通经,合谷主气,太冲主血,太溪滋肾填精,此四穴分别为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故以丘墟为核心,配以合谷、太冲、太溪,通利三焦,驱邪补虚,培根固本。

猜你喜欢
行针风池视物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黄梅挑花服饰刺绣中的针法解析
哪些眼病会引起视物变形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
墨风池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