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摘要:本文主要对数码电子雷管构成及优缺点进行阐述,分析当前数码电子雷管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充分利用数码电子雷管安全系数高、检测功能完善等功能,弥补普通雷管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为实际数码电子雷管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码电子雷管;常见问题;应对策略
引言
数码电子雷管指的是借助电子控制模块控制起爆过程的电雷管。其中将电子控制模块放置于电子雷管内部,起到控制雷管起爆延期时间、起爆能量及辨别起爆信息等多方面的作用。
一、数码电子雷管构成及优缺点相关概述
(一)构成
数码电子雷管内部所设置的起爆密码、雷管身份信息码能够有效测试其自身性能、雷管点火元件的电性能等,并作为专用的电路模块,可以与其他外部控制设备进行通信。数码电子雷管主要由编码器、起爆器及雷管这三部分组成[1]。其中编码器可以设置电子雷管所需的爆炸延期,通过编码器来获取雷管的信息码,依据施工爆破要求设置所需的爆炸触发时间;起爆器能够对整个爆破网络编程、触发起爆进行控制,在起爆前,起爆器会检查整个电子雷管的网络,若操作错误,该装置会快速发出警示,便于工作人员查找和处理故障问题。
(二)数码电子雷管优缺点分析
与普通雷管相比较,数码电子雷管在使用安全性、爆破效果及起爆时间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从经济、操作性等方面来说,数码电子雷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优缺点的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二、数码电子雷管应用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一)起爆器故障问题
当电子雷管组网完成后,对起爆系统进行检查时,为了保证起爆器使用的稳定性,需先检测电子雷管起爆器,1.若发现起爆器定位异常,应分析使用环境是否满足要求,起爆器坐标信息是否进行同步更新,针对这种问题,首先将起爆器放置于空旷的地方,避免其上方有遮挡物,然后进行重启操作,当手机上显示爆破作业现场定位数据后,对起爆器进行连接,并同步更新起爆器。2.若发现组网扫描数据存在异常时,需考虑组网线路、雷管是否存在异常,分析引发通讯电容放电不完全、无法识别等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需先将起爆器关机,将母线插入地面,使其自然放电,等待1-2分钟后进行扫描,若此时组网扫描数据无法恢复正常,则需进一步对线路进行排查,寻找到异常雷管后进行报备[2]。3.若发现LG控制中充电存在异常,需判断起爆器、组网线路是否存在短路现象,或分析电力雷管是否存在质量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先对起爆器进行重启,判断起爆器是否存在问题,若起爆器运行正确,则需进一步对线路进行排查,寻找到异常雷管,并进行报备。
(二)起爆连接母线问题
起爆器通讯质量受起爆母线材质、长度及粗细等因素影响,加之不同生产厂家所选脚线材质不同,容易出现母线规格与电子雷管脚线不相符的情况。在连接组网时,若母线与线夹内切刀缝隙不匹配,容易出现接触不良问题,即电子雷管在连接中出现离线问题。针对这类问题,要求实际开展爆破作业时,选用电子雷管厂家专用的起爆母线,并将起爆母线的长度、阻值分别控制在600米、60欧姆,禁止使用铝线、铁线替代起爆母线,并且为了防止盲炮、拒爆等问题发生,应选择直径适宜的母线线材。同时,若实际爆破区域面积较大,起爆母线组网应依据现场地势选择Y字形或X字形,以减小母线阻值,便于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促使组网工作效率提高。
(三)特殊应用场景拒爆问题
随着电子雷管技术的快速更新,可以应用至基桩、隧道及井下等特殊场景中,在对这些特殊工程进行爆破时,由于其地质構造比较复杂,炮孔间距小,密度大,并且爆破环境比较潮湿,在实际进行爆破作业时,起爆网路容易渗水,降低整体网路的稳定性。同时,在微差爆破中,爆炸的炮孔会产生冲击波、电磁波,影响周围未爆炸的电子芯片正常工作,并且高速冲击波所产生的机械应力,会破坏引火药头、电子雷管芯片,进而出现雷管拒炮、盲炮问题。针对这些现象,应对影响爆破情况的延时设置值、孔距进行合理控制,即在确保爆破作业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缩短段间延时,将起始秒量、炮孔间距分别控制在50ms之内、20cm以上[3],并对掏槽眼钻孔深度进行合理把控,在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孔可以使用2发电子雷管,并使用浸水的废纸箱对炮孔进行填充,使爆破的能量被充分利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码电子雷管技术的不断升级,逐渐被应用至复杂工程项目中,以弥补普通雷管应用中所存在的缺陷。同时,为了提高数码电子雷管爆破作业施工的安全性、可靠性,需加大爆破技术研发的力度,并提高爆破施工人员专业技能,增强其安全意识,积极应对数码电子雷管应用中潜在的问题,为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伟.电子雷管在应用中的典型问题及解决措施[J].化工管理,2021(28):129-130.
[2]章文义,王刚,赵小虎.XQZXB-1型数码电子雷管性能优化及应用[J].火工品,2021(03):48-51.
[3]郝绪伟.数码电子雷管应用问题的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9(17):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