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散文深度阅读的四个维度

2022-04-15 22:21王海
课外语文·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

【摘要】高考散文深度阅读必须围绕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去培养,从文本结构、语言技巧、情感浸染、文化磁场四个维度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做到四者并进。

【关键词】深度阅读;文本结构;语言分析;情感浸染;文化磁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9-035-03

【本文著录格式】王海.浅谈高考散文深度阅读的四个维度[J].课外语文,2022,21(09):35-37.

散文阅读是高考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散文阅读教学自然也就是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文无定法,教无定法,但考试有规律,教法和学法也就应该有规律。散文阅读,教师究竟怎么教,学生究竟怎么学?毫无疑问,教师应在选入中学教材的基本篇目和进入高考试卷的常规文章中去找到连接点。从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来看,选入高中课本的散文有三个单元,这三个单元的文章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进入高考试卷的散文考查的题型模式一般有5大类:文章思路结构类、词语句子含义理解类、文章技巧分析类、内容要点概括类、人物形象文章意蕴探究类。分析这些教材篇目和高考文章,我们发现,编者和出题者始终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在编写教材、设计考题,彰显语文的学科素养。因此,个人认为,散文的教学和备考也都应从文本结构、语言技巧、情感浸染、文化磁场四个维度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做到四者并进。

一、以关键句和关键词为杠杆,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写法,撬动整篇文章的文本阅读

散文讲究写法,更讲究学法。刘勰说“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梳理散文结构无疑是厘清作者思维的重要抓手。教师执教散文,无疑应把作家对文章的构建思路教给学生。叶圣陶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也许对一篇散文的理解,不同的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所抓的关键句、所确定的关键词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抽丝剥茧,逐一剖析,是散文阅读的首选之法,是撬动散文文本,走向作者情感深处的重要杠杆。

文章的文本信息有浅层和深度之分,有事例、情感、意旨、境界之别。文章的结构也有时空、事例、情感的不同,有单线、双线、辐射的多样建构。部分教师在教授散文《荷塘月色》《威尼斯》《故都的秋》时,都爱用“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威尼斯是一座别致的城”“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些比较明显的情感线索或结构线索来梳理全文,认为“不宁静”“别致”“清、静、悲凉”是文章的文眼,这说明教师喜欢抓一些具有挈领作用的词语或句子,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教无定法,许多文章需要探索更新、更深、更准确的视角去理解文本,尽量靠近作者的创作原点。如董旭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以“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为线索理解文章,别开生面;笔者在执教《记念刘和珍君》时,以“我独在礼堂外徘徊”为线索,用三次“无话可说”和三次“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两组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将众多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悲”与“愤”贯穿始终,形成欲吐还吞、欲吞不得、吞而复吐的感情链条,从而理解全文,也达到了好的效果。同样教授《小狗包弟》时,可以以“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为线索;教授《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时,可以以“景仰”为关键展开课堂教学,挖掘到感激来理解整篇文章。这些关键词和关键句蕴含着解码整篇文章的密钥,或者可以捕获作者的情绪情感,或者可以循序渐进地击中核心思想,可以理顺文章的写法,都是学生在学习散文时的重要依仗。同时,教师借助这些关键词句开展散文教学,也是授予学生自学和备考的方法。当学生善于运用关键词句理解散文时,他们在考试中也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文句、文段赏析为抓手,聚焦语言分析和技巧演练,注重打开学生的语言密码,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

散文语言教学是散文教学的重要一脉,因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文本阅读的重要抓手。我们常说“形象是活的,抽象是死的”。语言文字是抽象的,描绘的对象却是形象的。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字面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中重构出具体的形象。具体的方法是:通过语言分析和技巧演练去捕捉动情点,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达到理解散文情感、主题的目的。例如必修二散文单元,三篇文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教材的“研讨与联系”都专门设计了一道语言分析题,让读者体会其语言特点,这充分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教师或学生往往忽视教材编者的要求,选择性讲解,甚至有意识地遗忘。实际编者还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且各有侧重。比如《荷塘月色》,主要赏析通感手法、动词的表现力、叠音词的使用;《故都的秋》主要赏析调动听觉、视觉、触觉各种感官写景状物的技法;而《囚绿记》则重在挖掘对象征性语句、哲理性语句的理解。当然,可以采取多种分析演练方式,达到提升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语言很有味道,但争论也较大,可以借助教材对余光中的评价,借鉴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性语言,进行比较阅读。或者在必修二第一单元后做一个“语言家园”专题教学,討论鉴赏作品语言的方法。或者借助高考范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迁移能力。另一方面,语言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经验是打开散文语言的一把好钥匙。作者建构散文语言的方式本质上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用练习实际生活的方式引导他们品鉴语言,让他们带着生活的真切感受去欣赏、阅读文章,并且认识到生活无处不语文的道理。

三、披文入情,抓好细节,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直觉能力和审美能力,做到深度阅读

重在表情言志,重在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就这个意义上说,散文总是要抒情的。如何理解文章的真实情感、核心思想成了教师执教、学生学习的关键。把握散文的情与理,它是集智力、能力、情感、价值观、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等方面多维一体的思维能力,是人们对知识的积累、积淀、吸收和内化。机械化“解读式”的阅读指导诚然能够让学生习得散文传递的知识,但是却难以“公式化”地理解其中的感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散文需披文入情,說理散文要披文入理。学习时,教师要抓住细节、分析景物特点、领悟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同时要善于联想和想象,构建情感意境,捕捉情感的动情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领悟作者隐含在文中的思想。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通过朱自清对父亲的体态、穿着、步履,特别是父亲为买橘子而翻越车站的浮雕式的“背影”,理解父亲对儿子的骨肉深情和依依惜别的内心活动。学习茹志鹃的《百合花》,可以聚焦文章中的“被子”这一重要物象,去体会战争年代特有的爱和情意。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Ⅱ卷双雪涛《大师》中第二题:“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这也是通过聚焦物象达到理解情感在高考题中的呈现。本质是一样的。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联系想象尤其重要。我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秋雨话秋凉”这一画面时,学生对理解“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所体现出来的悲凉情感是困难的。笔者于是紧扣“天可真凉了”5个字,给学生联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通过分析辛词里“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将辛词中那种人世沧桑、遭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本文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的人生愁苦与哀痛进行比较。学生在郁达夫和辛弃疾的情感体验里找到共生点,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当前文化性散文在高考中的考查,出题者往往通过聚焦某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做鉴赏性分析或深度分析。学生除做到披文入理,抓好细节,借助联想和想象外,还需要从鉴赏的角度去阅读文本,这是阅读的一个高境界。如《西溪的晴雨》一文,出题者设计了这样一题:本文记叙两次赏游西溪,极富图画美,也饱含盎然的诗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这就要求学生紧扣“图画美”的题干要求,以作者的游踪为路径,结合郁达夫对西溪的诗意表达,分别对微雨西溪图、雨中山水图、少女撑船图、晴日西溪图、夕阳芦荡图这五幅图画进行鉴赏性、深度性分析,从而理解全文作者要表达的西溪野趣和诗人雅兴。这里面欣赏者眼界的高低、心境的层次、审美水平的等级、技巧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学生理解的准确与否、深刻与否。教师应指导学生抓好细节,学会欣赏、审美,并为之创设好欣赏情境,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越多,对美的判断力也才会越强。

四、从作家和文本背景入手,知人论世,拓宽学习资源,建构学生强大的文化阅读磁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

阅读教学不是单一的字词句的知识积累,甚至也不是单篇文章的理解鉴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阅读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散文中的故事,散文背后的故事不见得有着必然联系,但是极有可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读一文而知一域,是散文教学的要求之一,也是散文阅读的旨归之一。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必须知人论世,建构强大的文化阅读场。例如在教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读到果树奇景,为什么是悲凉的?我们只有联系郁达夫儿子龙儿的早夭,昔日的天伦之乐而今物是人非,才能理解这处处生长着的果树,这淡绿微黄的枣子,在他人眼里也许清新可人,可在郁达夫眼里却因失去爱子的疼痛和创伤更显悲凉;才能理解其故地重游的伤感,理解其作为父亲不能抚养好一个孩子的自责和愧疚。在教授《赤壁赋》时,同学们无法理解苏东坡行云流水的散文风格。笔者通过引用金圣叹的评论:此赋通篇只说风月。并从“风月引发情思”“风月触动心灵”“风月激发联想”“风月阐释哲理”四个方面来梳理文章,结合风、月在古典诗文中的文化意蕴,让学生理解了苏东坡行云流水的文章风格。同时,笔者还选择了苏轼的诗文《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以及李炜光的《乌台诗案始末》,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陆蓉华的《苏轼在黄州》等相关学习资源,给学生构建了强大的文化磁场,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的东坡的伤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进行了文化传承。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更不能只局限于单篇教学、单元教学,而是可以采用群文教学的方式打通学习资源的连接和共享,体现教学内容选择的意义和价值,拓宽联想在散文阅读中的运用。比如从群文阅读的角度,选择一系列紧扣主题的阅读文本,在一次阅读教学中满足学生阅读多篇文章的需要,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认知,达到深度阅读效果。群文阅读读的是多个文本,至少也有4—5篇文章,并紧扣“求同存异”这个重点,一方面是高效总结这几篇文章的相同点、类似点,另一方面要通过比较,发现差异点、不同点。可以说,“求同存异”是完成群文阅读和分析的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倾听他人的讲述,以开放的态度来接纳不同的观点,为自己有新的理解认知产生帮助。以必修二的讲授为例,《荷塘月色》与前、后《赤壁赋》都有月色背景,我们可以尝试将三篇文章联系而为群文。从诗意化场景的描写,哲理意味的分析入手,找到情感共生点。《荷塘月色》从作者心灵的不平静—淡淡的喜悦到热闹是他们的—我无福消受。但又说“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作者始终在矛盾中去追求心灵的平静。而《赤壁赋》作者以风月为骨,从风月引发哲思,展示的是求得心灵的过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只有这样,凭借强大的文化磁场,才能化繁为简,于平易中见惊雷。

总而言之,散文深度阅读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阅读教学必须疏通的堵点。要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方法的综合运用。只要紧扣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围绕文本结构、语言技巧、情感浸染、文化磁场四个维度去逐层展开,分步推进,散文阅读教学必将变得有形象,有情境,有趣味,有情感,有感悟,有深度,趣味横生,情意浓浓,生气勃勃。学生的散文备考也就会更精准、更高效,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沈在连.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三维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8(6A).

[2]张伟.求序避俗:高考作文的结构技术[J].语文教学通讯,2019(12A).

[3]吴建勋.《故都的秋》为什么会写到秋枣奇景[J].文学教育,2017(2).

[4]董旭午.“不见流水的影子”为什么“不行”?[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0(1).

作者简介:王海,1970年生,四川渠县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德育教育。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
以微课促进初中语文的“深度阅读”的研究
中学语文 “深度阅读”指导浅谈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三步法”
互联网环境下编辑的价值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