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向互动为视角的幼小衔接问题探讨

2022-04-25 20:56高玲玲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互动问题

高玲玲

摘  要: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为了让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新时代的幼小衔接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幼儿的心理建设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在实现幼儿园与小学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两者出现了内容及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衔接问题,文章根据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参考对策。

关键词:幼小衔接;互动;教学;问题

幼儿园对幼儿来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园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也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和行为习惯的启蒙教育,此外,幼儿园也承担着幼儿园升小学的准备教育工作。尤其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幼儿园要着重加强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工作力度,让孩子能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走进小学学习生活。在生活习惯和思想养成上,幼儿园也要加强引导式教育,让孩子能够在心理和情感上都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一、以双向互动为视角的幼小衔接问题

在落实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幼儿园以及小学做出了诸多的努力。其中幼儿园以小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口算、生字和拼音,小学化倾向比较明显,教师认为这种育人形式有助于减轻幼儿的压力,让幼儿能够顺利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但是这种提前学习的形式导致幼儿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受到阻碍,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动,教师着眼于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积极调整自身的育人模式,降低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难度,让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其中,释放个人的天性。两大教育阶段都有利有弊,同时存在不同的问题及矛盾。首先,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之中,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行为出现了偏差,尽管两大教育板块的教育教学难度系数相对偏低,基础性较为明显,教师也意识到了双向互动以及幼小衔接的重要性,通过幼小教师座谈会的形式来实现经验和想法的有效交流及沟通,通过共同努力来完成衔接任务。但是在具体行动上,幼儿教师出现了许多偏差,无法实现行为的顺利转化,小学教师也没有根据幼儿的个性化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其次,具体的衔接内容比较机械,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幼儿教师没有深入浅出地研究小学教育教学的具体内涵,忽视了对幼儿心理的分析,最终导致幼儿的心理压力过大,小学教育无视教育教学策略的进一步调整,没有对作息时间以及上课形式进行分析。这种情况直接冲击着幼儿幼小的心灵,幼小衔接工作不够理想,難以充分彰显双向互动的重要育人作用及优势。

幼儿园阶段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相对宽裕,幼儿生活节奏相对宽松,幼儿的生活管理缺少一定的强制性,幼儿教师对幼儿基本上都能无微不至地予以照顾;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作息制度相对更严格,对小学生的纪律与行为规范要求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师生关系理应是水乳交融的,师生之间应互相欣赏,这可以说是师生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教师应欣赏学生,应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最大化”地发展。不可否认,整体而言,在幼儿园阶段,教师与幼儿的接触频率更高,关系密切而具体;而小学阶段师生接触大多时间在课堂,教师与孩子单独接触的频率相对减少了。幼儿园阶段的环境构建宜生动而活泼,幼儿园各大活动区域的环境构建更应彰显其不同的区域特色,以满足幼儿学习、游戏、生活所需;而小学阶段的环境构建相对显得严肃、统一,教室内无玩具,课桌椅相对固定排列。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宽松的,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学习压力相对而言比较小,自由、自主;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的要求相对而言更加严格且具体,这是不争的事实,小学生开始逐渐负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前儿童通常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上小学以后会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具有连贯性、渐进性,存在着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这一“交叉时期”又可称之为“过渡期”。幼儿园与小学往往比较重视其阶段性,却恰恰忽略了两者间的过渡,这是幼小衔接工作不到位的根源之所在。幼儿园与小学间缺乏相互的了解与沟通,导致对“过渡期”儿童的发展特征与需要缺乏正确的认识,两者“单打一”,不能很好地对过渡阶段的工作形成“合力”,也很难真正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以双向互动为视角的幼小衔接策略

为了规避上文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矛盾,保障双向互动,积极落实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需要反其道而行,注重自我反思及总结。在全面调整以及优化升级的基础上,确保对衔接问题的有效突破,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及水准的综合提升。

(一)加强互动与交流

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真正实现双向互动,有效避免行为偏差,实现思想转变和行为转变工作的有效落实。为了给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做好前期的铺垫,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不容忽视,双方需要以构建完善的幼小衔接方案为基础,在积极配合和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全面实施方案。双方互相提供观摩课堂的机会和平台,实现育人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准的全面提升,深化各自对对方教育工作的理解及认知,进而实现全面协调以及资源共享。

(二)提升内容的系统性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存在许多差异,特点较为显著,因此在落实幼小衔接工作时,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需要注重对契合点的分析,以构建科学完善的内容体系为基础,在提升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着眼于不同的课程特征来进行分析,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和顺利过渡,充分彰显幼小课程的重要特征及育人价值,保障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彰显幼小衔接活动方案的指导作用以及优势,保证对症下药,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这一点能够为幼儿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保驾护航,让每个幼儿都能够有所收获和成长。

(三)创新衔接形式

幼小衔接工作比较复杂,衔接交流方式的丰富化以及创新非常关键。幼儿教师可以主动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让幼儿对小学有一个积极正面的认知,进而充满期待,顺利完成个人的学习任务,实现顺利过渡。小学教师则需要降低育人难度,关注对不同教育教学环节的进一步分析,实现环环相扣,主动介绍小学设施以及目前的生活环境,通过这种形式来让幼儿意识到小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的家校合作以及互动也非常关键,这一点有助于充分彰显家长的重要作用以及价值。

(四)让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热爱与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所持的态度、情绪状态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入学后的适应产生关联性。显然,幼儿园应着力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并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园可开展“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前期组织幼儿进行关于“上小学”的话题大讨论,搜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并带着问题与小学“零距离”接触,如坐坐一年级的课桌、参观集体进餐的大食堂、感受庄严的升旗仪式等,让幼儿心中所想的问题可视化、可体验化、可操作化,拉近幼儿与一年级的距离,实现有效互动,从而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五)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教师应努力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能力,逐步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首先,教师应着力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如在区域游戏中鼓励幼儿多探索、多实践,多与他人互动交流。其次,教师应着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同时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应着力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幼儿与他人之间进行多元化的互动交往。最后,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任务意识,如与幼儿共同建立班级公约、游戏规则等,以达到自我约束的效果。通過这些方面的培养,能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质,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铺垫。

(六)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幼儿园应着眼于幼儿终身学习的需求,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品质,努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幼儿在课程游戏化活动中快乐地发展自身的“基础性能力”。比如大班阶段可在区域活动中设置“小学生体验区”,提供一套小学的课桌椅及小书包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整理书包,体验小学生的课堂坐姿等。

(七)幼小加强沟通,搭建教研活动平台

为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必须制定科学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管理制度,明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编写科学有效的教材。幼儿园和小学在本质上是独立的教育机构,他们有着教学和管理自主权,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促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顺利推进,要注重幼儿园与小学教研活动平台建设,以这个平台为载体,可以适当地组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相互配合模拟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就最新的教育理论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倾听和评价的方式实施教学实践,或针对同一问题进行相互研究探索,以使教师能够不断地了解掌握幼儿的实际需求,发现彼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和问题,及时改进。

(八)教师提升素质,改进幼师教学方法

教师是幼小衔接工作的主导者,必须重视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我国目前部分幼师专业素养和能力不太高,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衔接培训,未能掌握正确的衔接教育知识和方法。为了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顺畅衔接,应系统组织对过渡时期幼师的培训,尤其是大班教师,帮助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改善教学方法,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建立信任,增强幼儿在合作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小学学习和生活。

(九)利用互联网,多方促进幼小教育的开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时代幼儿园也要加强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质量。幼儿园可以搭建幼儿园官方网站,在网站内设置专门的幼小衔接教育主题,对当地的小学升学形式,小学学校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为家长及时掌握幼儿升小学的信息提供有效的途径。同时,可以在专题模块内开展专家线上指导平台,家长可以把对幼小教育的问题和意见在专题内进行留言,幼儿园可以聘请教育专家针对家长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丰富了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同时,幼儿园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等形式,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可以通过群组的形式加强彼此的交流,幼儿教师也可以在群内对家长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帮助家长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三、结语

幼儿教育主要以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养成为基础,养成教育和启蒙教育是核心。小学教育则侧重于对行为的规范以及知识学习,因此两大阶段的有效衔接不容忽视。许多幼儿园以及小学开始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双向互动以及交流来积极承担各自的育人责任,促进孩子的良性成长,保障孩子能够顺利过渡,更好地彰显现代化育人理念的重要作用及优势。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引导儿童顺利处理好其间的过渡与衔接,从而让儿童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孙夕喻. 幼小衔接的方法探索[J]. 科幻画报,2019(12):167.

[2]刘河,包兵兵. 新时期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策略[J]. 贵州教育,2019(24):27-29.

[3]王若溪. 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 基础教育论坛,2019(35):39-41.

[4]吴名芳.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新课程(综合版),2019(12):59.

[5]黄爽,祁继. OECD国家实施幼小衔接的经验与启示[J]. 人民教育,2019(23):73-76.

[6]孙芳. 浅谈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 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2019:478-479.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互动问题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