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深度解读角度分析

2022-04-25 01:52韩国权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阅读者

韩国权

摘  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建立在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度解读基础之上的。深度解读要从阅读者角度去再现文本中的知识,要从创作者角度去发现文本的语言魅力,要从运用者的角度去再现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真正实现文本的价值,真正实现得言、得意、得法。

关键词:深度解读;阅读者;创作者;运用者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身心主动投入参与,在思考、建构和体验中,获得成功和发展的学习过程。那如何才能实现深度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实现的根本点在于教师,关键点在于教师自身的思考能力。教师的思考没有一定的深度,深度学习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也只是蜻蜓点水。教师的深度思考,应是由表层到内层直至深层的思考,应是准确把握语言规律的思考,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解读文本时,要从三种角度去看,首先是读者,能读懂什么?读不懂的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其次是作者,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最后是鉴赏者,哪些是精彩之处?换种表达方式会是怎样的效果?“我”会怎样表达?有了这样层层的思考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拥有三种身份,即阅读者、创作者和表现者,在每种身份下都有为、有所思,就会有所得。在每种身份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会逐步加深,课文例子的功能就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就能得到提高。

一、以再现为基础的阅读者

阅读就是阅读者借助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在阅读作品中有所得、有所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即学生能够提取信息、获取经验,能积累词语、丰富知识,能学到语文知识。如“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段的教学,作为学生,首先提取到的信息就是作者被罚站了,不但没有伤心,反而悟出了道理。其次能掌握到“驱逐”和“迫害”两个词语,理解驱逐和迫害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和历史事件体会到何为驱逐,进而补充拓展被驱逐和被迫害的历史名人及他们悲惨的遭遇。

师:作者被轰出了教室,是如何自我安慰的?谁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重大发现指胚胎发育的规律,被驱逐和被迫害实际上是指作者被轰出教室。

师:驱逐和迫害是什么意思?

生:……

师: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一下子想到了哪些人?

生: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

师:谁能简单介绍其中一位的事迹?

生:……

师:像这些在科学上有着重大发现的人,所遭遇的不幸经历就是被驱逐和被迫害。

这一过程是阅读者借助文字,提炼的过程,是分析综合的过程,也是发挥文本基本作用的过程。阅读者第一直观接触到的是文字,从文字中收集信息,认识到表达物象,感受到内在意象,以上部分属于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情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表达形式进行赏析,对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借助现有的能力,得出自己的认识。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表达内容—表达情感—表达形式。

二、以发现为源头的创作者

作为阅读者去阅读文本,获得知识,只是阅读的基本作用,属于初级阶段。当学生转变为作者时,在文本创造前期时,对于文本的解读又是从源头出发的认识。

作者,是写出文章的直接者,从创作过程看,应该是表达情感—表达内容—表达形式—语言文字,当作者内心世界有了表达的欲望,或是表达的情境时,他需要选取能蕴含意象的物象作为表达对象,再思考整篇文章的表现形式,然后开始了写作。最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篇文章。这样的过程是与读者是截然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读者为什么会成为作者?这得从阅读学角度来谈:作品的价值取决于读者的二度创作,没有读者的二度创作,作品再好也是一文不值,毫无价值。作品是写给读者看的,没有读者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读者对于作品,不仅仅是被动地解码,也有主动地参与。这就是二度创作的意义所在。

不同的是:阅读时,读者角色为主,作者角色为辅。但作者角色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写作时,作者角色为主,读者角色为辅。但读者角色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

师:我们看看作者的遭遇,再看看这些词语,你的心中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生1:(沉思后举手)作者的遭遇不能算是被驱逐和被迫害,为什么这样说?

生2:我想问作者为什么说自己被驱逐和被迫害?

师:你们很會思考!其实你们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作者为什么把被轰出教室说成被驱逐和被迫害?咱们先看看这两个词,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一个是驱赶出去,一个是遭到压迫而受害。

生:程度上有递进关系,而且都是政治上或者科学上,有作为的人遭受这样的经历才算是。

师:说得很有道理。作者只是被轰出教室,能算是被驱逐和被迫害吗?

生:不能。

师: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觉得作者是夸张。

师:作者夸张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者是有趣的,他这样夸张,其实是把自己等同于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为自己被轰出教室,采用了自嘲的方式。

师:用夸张的方式,写出自己在窘状时的心理,自嘲之余,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这就是风趣的语言。

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教者要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形式,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依托内容存在。比较作者实际状况和词语意思,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思考作者选择这一形式的用意,由此得出作者是将自己等同于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这样被轰出教室,也是光荣的,这是典型的自我安慰,一种自嘲方式。同时,在笑声之余,又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的用意,此时的阅读者就是创作者。

三、以表现为目的的运用者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更是提出:语文要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表现为本位。由此可见,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我,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具有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现。

师: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自嘲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风趣。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或经历?试着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来,让人感到风趣幽默。(学生思考后动笔)

生1:洗澡时,耳朵不小心进水了,就感觉耳朵里开进去一辆火车。摇摇头,火车又变成过山车了。

生2:睡觉时,脑门压着双手。 醒来一抬头,只见眼前一片五彩斑斓,各种色彩如烟花一般,绽放、闪烁、消失;小花猫、小狗、小人如动画一样,跳动、奔跑、嬉戏……天哪!我的眼睛竟能看到这么神奇的景象,我开始觉得自己可能同孙悟空一样,有一双“火眼金睛”。

师:了不起,既写出了变化,又写出感受,更有着神奇的想象。的确是有趣。

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规律后,及时进行运用,进行训练,从而转化为自身的基本能力。学生的听、思、说、练有机结合。分别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思考,做到了内容选取恰当,形式合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只是探索道路的一个脚印,离开了教师的深度解读,学生就不会有真得;没有了教师的深度解读,文本就不会有真用;缺少了教师的深度解读,核心素养就不会有真长。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深度决定高度!

(责任编辑:向志莉)

参考文献:

[1] 侯吉芬. 如何架构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J]. 读与写,2019,16(18):11.

[2] 王朝华. 读写结合:深度解读课文的“指南针”[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01):76.

猜你喜欢
阅读者
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成为阅读者
高中“阅读者”培养的实践探索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培养具有一定素养的“准专业”阅读者
“阅读者”路遥的创作考辨及精神构建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阅读者
镜头中的阅读者
论“三者”教会学生“用脑”写作文
浅谈日语文学的创作背景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
如何将小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