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2022-04-25 01:52贾雪英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贾雪英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在现代小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让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劳动素材;劳动实践

一、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

(一)提炼教材中的劳动关注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教材的劳动教育优势,深入全面地挖掘教材当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例如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全面分析,提炼出开展劳动教育的关注点。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在课文中,作者描述了北京的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做很多的准备,如买年货、蒸年糕、大扫除、贴春联等。这些习俗无一不与劳动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这些劳动教育切入点的运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劳动有更多的理解和认知。在阅读教学前,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布置相应的任务,如让学生划出与劳动相关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解释这些劳动内容与春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提炼内容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头脑中主动进行劳动的思考,从而发现春节之所以能够有浓厚的氛围,是所有人积极劳动的结果。

如有的学生在读到:“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这句话时,会感叹到除夕时能够吃到很多好吃的,那是因为家里长辈们很早就开始准备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对字词的理解和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等。在劳动教育渗透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延展,在教材中发现劳动教育的细节。学生对于课文的领会也不再局限于语文教育,而是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使学生发现劳动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以及快乐源泉。

(二)品鉴教材中的劳动情感点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篇章,都寄托和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鉴这些优秀作品时,发现其中蕴含的劳动情感点。劳动是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基础,劳动是生生不息永不停止的,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劳动所创造的一切。在课堂上,教师将劳动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从教材的劳动情感点出发,感受劳动的伟大。

例如《赵州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赵州桥历史、建筑等内容时,着重讲述赵州桥在建造过程中,古代劳动人民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在赵州桥的建造中,每一块石头都是劳动人民肩挑背扛运送到当地的。现在能够看到的赵州桥石刻上的精美图文以及栩栩如生的雕刻,也是古代劳动人员使用刻刀、斧子等工具一点点塑造而成,这才有了今天所能够看到的赵州桥。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对于赵州桥的情感不再停留在对赵州桥这个建筑的赞叹之上,还激发出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由衷的崇敬钦佩之感。通过品鉴教材篇章,让学生的劳动情感得以升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头脑中会自然地浮现出很多劳动者,在炽热的太阳下、在风霜雨雪中辛勤劳动,让赵州桥屹立于世的劳动画面。通过这样的劳动情感点融入,不仅让语文教学更为生动,也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对学生一生成长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励教材中的劳动兴趣点

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能够提高劳动教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教材中的劳动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够提高对劳动的关注性,并主动展开思考和分析。在结合劳动兴趣点时,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发现课文中劳动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受到劳动的熏陶。

例如《腊八粥》这篇课文中,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看妈妈做腊八粥时的情景。课文中用生动的语言,将腊八粥的制作过程细致呈现,通过“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等语句的修辞手法运用,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香香浓浓的腊八粥摆在眼前。在劳动教育渗透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人物角度掌握其中的劳动要领,如“……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中的“拿”“搅和”等动词,都关联具体的腊八粥制作步骤,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诸如“如果妈妈不拿锅铲搅和,腊八粥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猜测,会回答说:“会糊吧?”或者“会不好吃。”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对于腊八粥的制作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很想模仿课文中的妈妈亲手制作,从而激发劳动兴趣。

二、注重教学实践中的劳动渗透

(一)创设情境进行劳动渗透

劳动教育应当具有实践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文字表面。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参与劳动实践。在教学中需要营造一种积极的劳动情境,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劳动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在创设情境时,需要保证情境的生动性,最好能够在学生中引起关于劳动的话题,使劳动精神能够对其进行激励。

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现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伟大价值。在多媒体视频中,播放的是边远的戈壁上,风沙飞扬,很多当地的百姓需要挑着水桶行走很远的距离去打水。家家户户为了节约水,即便水已经很脏很浑浊了,仍然不忍心倒掉。看到这里,学生的情绪融入这一情境中,都非常心急地想帮助当地的人。这时,视频画面转换到了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等勘察当地情况,规划打井方案。在工地上挥洒汗水,打出了一口口深井,解决了当地的用水困难局面。这一幕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头脑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吃水不忘挖井人”都是对劳动者最好的诠释和尊重。这个劳动情境也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将来也要做国家建设者,用自己的劳动帮助百姓解决困难,有的学生告诉教师,自己以前没有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但是以后会尽可能参加各种劳动。

(二)联系生活进行劳动渗透

语文课堂上渗透劳动教育,需要从生活角度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劳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劳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联系生活,让劳动教育更加清晰和生动,帮助小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劳动的价值。

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中,就是通过对生活点滴的描写,突出雷锋精神中的劳动意义。雷锋精神体现在生活细节中,每一次的劳动都是默默无闻,但却给人以帮助和温暖的。通过课文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联系自己的生活,找到生活中像雷锋叔叔一样默默劳动和付出的人们。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清洁工叔叔阿姨每天清掃马路,用劳动换来了城市的清洁干净。”“教师也是通过教书,帮助我们获得知识。”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生动地讲出来,不仅会强化自己的劳动意识,也会在课堂上相互感染。在联系生活时,教师可以基于劳动教育要求,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劳动实践的作业。根据课文中雷锋叔叔所做的事情,也去做力所能及之事,如课后帮助教师擦黑板、看到路上的垃圾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等,使劳动教育真正取得成效。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和融入劳动教育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语文教材内容和实践,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媒介。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为学生营造积极有效的劳动学习氛围。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 如何把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1,4(04):36.

[2] 李淑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以《幸福在哪里》为例[J]. 考试周刊,2019(48):58.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