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萍 封亚欣 黄艺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诸多不足。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坚持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就业教育的必要之举。本文从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方面阐述了实现思政教育和就业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有效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樹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教育是所有学科教学的核心与重点,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符合“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而且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需要。
一、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中的两层皮现象
课程思政的开展并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强行加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而是要挖掘两者间的共通之处。部分授课教师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认识,思政教育理念也有待更新,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育人理念,也缺乏对“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教育当中”这类问题的思考。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对于如何挖掘思政教育资源不知所措。最终都将导致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政教育同样重要,只有两种教育模式兼容并济,协调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1]。但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疏于对思政理念的渗透和讲解,导致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出现了思政教育、就业教育“两张皮”现象
1.教师的就业指导教育理念太过传统
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教师较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许多毕业生对我国国情社情缺乏清晰的认知。
2.没有真正意识到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的内涵
许多教师只将就业指导课程看作为学生毕业后的入职教育,却忽略了就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通性,忽略了学生就业态度、职业理想、人生价值等关键问题,导致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有待创新
就业指导课程是每一所高校都会开设的一门课程,但其课程的师资配置并不乐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师资力量主力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业老师和就业处的工作人员,而从事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少之又少。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因为教师的“兼职性”,所以对就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者的相通性认识并不到位。为响应“大思政”格局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虽然会有意识地引入思政教育的部分内容,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是生搬硬套高谈阔论,反而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仍面临着挑战和压力,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招工难”“求职难”等一些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目标,在此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方式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主要导向,强调实操知识的传授,侧重于如何尽快地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对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弱化了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
(三)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相对偏差
许多高校大学生在经历四年的学习后,对个人未来职业的选择倾向于“钱多活少离家近”。毕业后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及求职压力,有些毕业生选择暂时“躺平”。当过于乐观的期待与实际情况产生了较大差异,就难免陷入纠结,需要更多时间进行综合情况的考虑。出现大学生就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不对等现象。
1.择业过程中有的毕业生缺乏自主择业意识
将工作寄希望于父母和亲朋好友的照应,不考虑自身职业目标。还有的毕业生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盲目地与其他同学进行不客观的比较,渴望找到待遇好工资高的工作。
2.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爱国爱事业”特点
排在求职期望前三位的单位类型分别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而这些单位的就业吸纳能力有限,并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尤其在后疫情和高校毕业生首破千万人的就业压力之下,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稳定岗位,纷纷将国企和公务员作为求职首选。尽管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国家推行了相关指导文件,支持新兴业态发展,但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在课程中增加最新的就业指导课程,也没有起到为毕业生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帮助。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一)是顺应课程特色特点、回应学生成长需求的必然之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旨在通过一系列严谨专业的知识指导帮助大学生就业,通过一些理论和实践知识尤其是实践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就业模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可充分引导学生学习就业知识。但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仍会出现一些思想引导的问题,就业指导课程在专业知识引导上是不可质疑和替代的,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和思想上的偏差甚至错误,尤其是面对就业这样一个关乎人生转折的重要选择,大多大学生对于就业其实都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想象,但是很多时候现实与想象天差地别,这时很多学生就会越发陷入迷茫甚至会堕落。这样的状况也是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引导和改善的,课程思政的融入恰好可以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课程思政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选择就业时直面现实、接受现实。调查发现其实不少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极其看重薪资,这就会导致学生在择业时不能真实地将自己的能力与工作匹配起来,最后无法就业,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就可以很有效指导学生在择业时注重自己的真实能力,而不是一味追求高薪。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注重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大学生就业一方面是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应该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更加远大的目标,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更清晰的认知。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大学生在学习阶段思想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要。
(二)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也具有挑战。要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教育,这使很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也促使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艰难、效果不佳。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通过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当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多以生涯规划为主,目的性强,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思想上的引导教育,很多时候学生感受到作用不明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能让学生明显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学生在就业时,没有受到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很可能会出现职业道德上的问题或者在择业时因困难而陷入迷茫,这样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在课程中直接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意识到主动改变自己的思想。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否能够按质完成、达到实际效果,就是关于一个实效性的问题,而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就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就业指导课程要真正达到效果不仅仅需要专业教师,更需要学生真正在课程中学到知识,因此学生的综合能力极其重要,课程思政的融入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一方面学习专业知识,一方面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全渗透性融入,它是使两者内容紧密结合。例如,对于大学生良好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中会将学生发展与社会环境相结合,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德教育与引导,这会使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应对各种情况。择业就业时有很多种可能,所学知识不一定完全能够解决,此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就会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困境,这便也达到了实效性。课程思政的融入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有着重要且关键的作用,它使学生在课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在择业就业中更有自信、更沉着冷静。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路径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实现育人理念的融合
1.提高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教师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是关键。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风潮兴起,快节奏生活中传播的各种思想良莠不齐,如果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出了问题,那么怎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共同探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深挖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2.帮助课程教师树立“一岗两责”意识
“一岗两责”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岗位兼顾两个责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达到育人效果。教师要深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该课程的学科特点、特色等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培育学生情感的知识。结合专业课特色进行教学设计和讲授,在课程中巧妙地、适时地、恰当地体现出课程思政,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也受到正确的引导,让课程不只简单的传输知识,而做到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二)重视顶层设计,打造思政元素嵌入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体系
1.在课程体系里融入师德师风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师范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优秀道德素质,近几年师德师风问题层出不穷,师德师风问题备受关注。同时,教学是教师的核心工作,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做好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当然也是师德师风的核心。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明确该课程的目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积极融入爱国教育、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优良中华传统美德等,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择业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部分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让大学生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目标中实现人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观,不单单只是为了钱多钱少而就业,而是将自己的职业理想融入祖国的不断发展中,为祖国发展出一份力。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堂变得有溫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3.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面对困难和挫折,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历经坎坷。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我们只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才能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前行,走向美好明天。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信念教育,身为中华儿女,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未来发展相结合,树立正确良好的就业道德观。
(三)构建教育方法体系,强化社会实践
1.体验式教学法
当代大学生们主要缺乏的是就业实践的经验。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模拟相对应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就业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及时根据同学们的处理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等有全面的把控,有利于学生进入职场后快速适应职场生活。
2.案例分析法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不单单只传授理论知识,可以结合优秀毕业生的创业、结业案例,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他们的成败经验,锻炼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还强调了学生的参与。通过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并辅以真实案例的佐证,不仅仅采用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积极讨论,加以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角度、看法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适当的“留白”,让学生主动寻找、思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活动拓展结合法
目前,很多高校重视第二课堂的发展,将实践作为第二课堂,体现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的重视,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社团活动有机结合。就如,社团开展的社会实践心得汇报比赛,师范生技能大赛、面试模拟大赛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在多种活动中检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J].科技资讯,2020(29):116-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