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法式十四行诗

2022-06-09 04:57郭家梁
海风 2022年6期
关键词:法式音节法语

法式十四行诗和英式十四行诗一样都源自意大利民间文学。彼埃尔·德·龙沙和杜·贝莱是文艺复兴后,法式诗的代表人物,二人有意地效仿彼得拉克的作品,并融合法国自身特点。法式十四行诗有ABBA和ABAB两种常见的韵式。十四行诗对法国文化复兴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法式十四行诗的特点,深入理解其中魅力。

法式十四行诗来自于意大利民间歌谣。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彼得拉克的诗作就已传播到欧洲各地,莎士比亚更使其达到顶峰。法语十四行诗发展至今,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继承和发扬了法兰西文化。法国思想家对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对欧洲及世界诗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关于法语十四行诗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文献多数集中在对英语世界十四行诗的分析。因此,笔者试图以法语世界十四行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列举两个有代表性的诗人及作品,以期更好地了解法式十四行诗。

一、法式十四行诗的发展与流变

流传于法国的法语十四行诗属于“商籁体”(sonnet)。最早是意法接壤的普罗旺斯区域的一种民间诗体,于中世纪广泛流传于民间,之后于文艺复兴时期盛行于贵族,通常用民间乐器演奏的简短精湛歌谣。法国与英国、意大利相邻,文化交流融合是广泛和深入的。莎翁的十四行诗注重韵式、音组、起承转合,既采用英体、又使用意体。法式十四行诗亦是典型的西方诗体,和其他古体诗讲求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一样,有着严格的格律和格式的要求[1]。

早在莎翁诗流行前,法式十四行诗就已经盛行了。法式诗用法语进行创作本是理所应当,但对广泛采用拉丁文的中世纪欧洲各国来说是有开创意义的。由于中世纪的僧侣和学者多采用拉丁语写作的,不利于法语的振兴,为了提高法语的地位,弗朗索瓦一世尝试用法语代替拉丁语。在中世纪,法国主要创作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因此这时期的诗人肩负着语言改革的重任。克雷芒·马罗(Clément Marot)于1536年用法语写下了第一首十四行诗,掀起了法式十四行诗的开端。

作为法国第一个有组织的诗歌流派,“七星诗社”(la Pléiade)从古典文学的杰作中汲取灵感,以弘扬法式的十四行诗为方式,目的是复兴法国诗歌。七星诗社的代表人物彼埃尔·德·龙沙(Pierre de Ronsard)和杜·贝莱(Joachim du Bellay)在创作诗歌方面有所创新,他们提出要树立起法国文化的信心,认为法兰西文明是可以与古希腊、古罗马相媲美的。在与传统的史诗、歌谣相比较下,他们强烈反对矫揉造作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在诗歌创作上追求自由多变,要求韵律和谐,并不拘泥于形式。

彼埃尔·德·龙沙的代表作品有《颂歌集》(1550年)《致埃莱娜十四行诗》(1574年)等。

他善于在十四行诗中用植物作为意象来表达情感,抒发自我感想。比如,在他的代表作《致埃莱娜十四行诗》中,就用花来象征美人,其实是在以此表达诗人自己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思想。在意象选择、情感表达方面,彼埃尔·德·龙沙与中国诗歌中的意象选取有相似之处。中国现当代诗人戴望舒就曾以丁香花来比拟美人,实质表达自己在革命失败后的惆怅心情。而彼埃尔·德·龙沙虽然也与众多诗人一样,以花为意象来进行象征、比拟。但是他在诗歌中将花的意象运用到了极致,对法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在当代,法国为了纪念他,在诗人去世400周年之际,直接以其名字来命名一种月季,引起法国国民的喜爱和追捧,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诗人在十四行诗的贡献和卓越成就[2]。

杜·贝莱在“七星诗社”时期着重强调了诗社的宗旨,并以《保护和法兰西法兰西语言》(1549年)作为宣言。虽然“七星诗社”的作家作品以“拟古”为主,目的是复兴法兰西古典文化。然而在文學创作中,他不只是对古典文学的“模仿”和“怀旧”式的诗作。杜·贝莱曾表示“我不想模仿彼得拉克和龙沙的诗歌,也不想走贺拉斯之旧路”,他表示要在“哭泣”中展示“歌喉”,直面现实困境,内容真挚有力。这表现在其代表作《罗马怀古》中,他通过种种遗迹怀念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表达衰落映射现实。而在《悔恨集》中,他始终坚持崇高的理念,并没有被腐化堕落的贵族生活侵蚀,他爱憎分明,用作品揭露世间假恶丑之事。在诗歌形式上,杜·贝莱借鉴法国传统诗体的每行十二音节,将其改善为两个六音节,先后以 “Ceux qui”和“Moi”作为引导,达到了回环复沓的韵律美。和龙沙一样,杜·贝莱患有耳疾,但仍然坚持韵律上的工整,却在37岁就英年早逝。尽管其作品质量很高,但在身死之后,才引起较大反响。

至此,法式十四行诗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严格的韵律。它要求诗作达到十四行,但每一行不一定是完整的句子。它虽不要求每行一句,也可以跨行,但是韵律要丰富,要和谐动听。法式的十四行诗由两节四行诗(le quatrain)和两节三行诗(le tercet)组成,并通常采用亚历山大体(l’alexendrin),即每行有12个音节。押韵的结构是由诗人自身来选择,音律上的变化都是可能的[3]。

二、“七星诗社”彼埃尔·德·龙沙和杜·贝莱诗作分析

彼埃尔·德·龙沙出身贵族,被誉为法国近代第一个抒情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多以爱情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居多,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爱情这种微妙心理的揭示,也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人生无常的叹息。彼埃尔·德·龙沙的爱情诗分为赞颂式、启发式、伤感式三种类型。以《当你衰老之时》Quand vous serez bien vieille为例。

Quand vous serez bien vieille, au soir, à la chandelle, A

Assise auprès du feu, dévidant et filant, B

Direz, chantant mes vers, en vous émerveillant : B

« Ronsard me célébrait du temps que j’étais belle ! » A

Lors, vous n’aurez servante oyant telle nouvelle, A

Déjà sous le labeur à demi sommeillant, B

Qui au bruit de mon  nom  ne s’aille  réveillant, B

Bénissant votre nom de louange immortelle. A

Je serais sous la terre et, fantôme sans os, C

Par les ombres myrteux je prendrai mon repos ; C

Vous serez au foyer une vieille accroupie, D

Regrettant mon amour et votre fier dédain. E

Vivez, si m’en croyez, n’attendez à demain : E

Cueillez dès aujourd’hui les roses de la vie. D

这首诗作为彼埃尔·德·龙沙感伤爱情诗的典型代表,被收入到《给爱兰娜的十四行诗》中。诗的前两节采用了抱韵(les rimes embrasées)的形式,即每节诗的第一行和第四行,第二行和第三行的尾韵一样,以ABBA为书写形式,十二个音节为一行,和亚历山非常相似。这首诗在赞颂之中有劝告,平静的语调中同时也略带伤感。从内容上来看,诗歌的前两节与诗歌的后两节其实存在对立,前两节诗人通过对女人的描写,委婉地表现了晚年的凄凉与忧伤,情调十分伤感。而后两节诗人用近乎残忍的口吻,告诉女人衰老以及死亡的惨状,为的就是告诫她要把握住青春时光,珍惜时间。此外诗中使用了多种意象,“蜡烛”代表着垂暮之年,“夜晚”营造了悲凉的氛围,紧接着“长眠地下”“幽灵”更是将这种悲凉推到了极点。“玫瑰”也多次在彼埃尔·德·龙沙的诗歌中出现。年轻的女子就如同玫瑰一般,美丽却又稍纵即逝,也进一步凸显其诗歌主题中的“及时行乐”(le carpe diem)[4]。

而相比之下,杜·贝莱有着比彼埃尔·德·龙沙更加波折的命运。1553年杜·贝莱来到罗马,却因罗马的日渐衰落而感到悲伤和失望,罗马教廷的腐朽昏庸颠覆了他的幻想,因此愈发思念故乡法兰西。同时,这段时期也是他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使他摆脱了彼埃尔·德·龙沙的影响。这对我们对法式十四行诗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杜·贝莱《怀旧集》的一篇为例。

Heureux qui, comme Ulysse, a fait un beau voyage, A

Ou comme cestuy-là qui conquit la toison, B

Et puis est retourné, plein d’usage et raison, B

Vivre entre ses parents le reste de son âge ! A

Quand reverrai-je, hélas, de mon petit village A

Fumer la cheminée, et en quelle saison B

Reverrai-je le clos de ma pauvre maison, B

Qui m’est une province, et beaucoup davantage ? A

Plus me plaît le séjour qu’ont bâti mes aïeux, C

Que des palais Romains le front audacieux, C

Plus que le marbre dur me plaît l’ardoise fine : D

Plus mon Loir gaulois, que le Tibre latin, E

Plus mon petit Liré, que le mont Palatin, E

Et plus que l’air marin la douleur angevine. D

這是一首罗马体的十四行诗,在韵律上同样也采用了抱韵的形式。此外,该诗前两节在韵脚上使用了阴韵(la rime féminine)和阳韵(la rime masculine)。以第一节为例,诗的第一行和第四行的韵脚均以不发音的e结尾,第三行与第四行与之相对。在描写故国的场景时,诗人多使用了阴性词语,如la cheminée, la saison, la maison, la province,就像法兰西就是诗人的母亲,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母子联系。从修辞上来讲,诗人多次使用对比le séjour…/les palais Romains, le marbre dur/l’ardoise fine等等,这种对比其实就是罗马与法兰西的对比,罗马再多的金碧辉煌也敌不过诗人的故乡法兰西。在诗的后两节,诗人采用了首句重复的方式(l’anaphore):Plus…Plus…再一次加重了悲伤的情感,体现了诗人与罗马的冲突以及对故国的思念。

三、法式十四行诗的独特魅力

两位诗人都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代表诗人,此时正处于法式十四行诗的发展阶段,纵观两位诗人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两位诗人都有意地效仿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的创作。法式十四行诗十分讲究韵律,尤其是在韵式、节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为了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两位诗人注重韵脚,不管是读和唱,都更加优美和谐,更加有记忆点。法式十四行诗的前两节有两种常见的韵式:ABBA或者ABAB,而后两节的韵式则较为多样。

受到亚历山大体的影响,法国的十四行诗已经由原来常用的十音节变成了十二个音节,直到后来十四行诗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也很少见到少于十二音节的诗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每行诗音节的数法也有所不同,为了保证诗歌的节奏感,有时采用复合元音分读的方式(la diérèse),有时采用正常的连读方式(la synérèse),这种方式使得诗整体结构更加完整。例如,法语单词avion的音节,若采用第一种方式,则应分为三个音节:a/vi/on,若采用第二种方式,则应分为正常的两个音节a/vion。另外,即便十四行诗不要求每行诗词数相同,几乎所有的法式十四行诗都对音步有所要求,每个音步有一轻一重两个音节(特殊情况下只有一个音节),每一个音步就可有一处停顿。轻重音的相互配合也是法式十四行诗丰富节奏的来源。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将法中十四行诗进行一个对比。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后,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倡导“以白话入诗”。作为西方典型格律诗的十四行诗,自然成为中国近现代诗人学习的主要诗体之一,这其中就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冯至的《十四行诗》被文学评论者认为是仿写十四行诗最为成功的诗人之一。他根据汉字的发音及其特点,中国诗歌以字分音节,并且根据“平”“仄”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声调和节奏,韵律也此变化,即在节奏、韵式、节拍等音韵方面进行了突破。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十四行集》是冯至将十四行诗进行中国化的成功运用,也是十四行诗独特魅力的最佳表达。以下以冯至的《十四行集》第十二首為例。

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A

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B

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 B

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A

战场上健儿的死伤,A

天边有明星的陨落,C

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C

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A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A

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D

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A

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A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D

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A

整首诗符合新体诗的要求。第一段每行均为九个字,但第二段前两行,每行八个字。所以诗歌在形式规格上,并没有完全套用旧体诗的平仄格律。但是,这首诗歌在形式上就采用了法式十四行诗中四、四、三、三的分法。前两段采用了抱韵,后两段为交韵,整体注重音调搭配,也同样继承了彼得拉克体,使诗歌整体颇具美感,与法式十四行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彼埃尔·德·龙沙和杜·贝莱均在诗歌中也多使用各种意象、修辞,加以表达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正如中文中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在法式十四行诗中,诗人也喜欢用特定的物象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蕴含其中,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以彼埃尔·德·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的法国十四行诗有大量以物为对象的诗歌创作。意象作为诗人创作诗歌最基本的要素,往往体现在题材的选取上。法国的十四行诗发展历史悠久,创作多样;从最初以爱情为主的诗歌创作,主题、题材与意象都已经在不断丰富。如彼得拉克的《歌集》,就是以吟诵爱情为主。之后的法国十四行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情感表达,将诗歌创作融入对自然、社会、人生、时间等多方面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而丰富的法国十四行诗在主题、意象上也影响了中国新体诗的创作。中国现当代诗人在学习诗体的同时,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用中国人熟悉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绪表现一些法十四行诗原有的主题元素。如冯至《十四行诗》的第一首。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在整首诗歌中,融入两个事件:“彗星”和“小昆虫”;诗人在诗歌中从“彗星的出现”入手,将这个对整个人类历史有影响的事件看作生物遭受冲击的象征。以“相对存在”的观念出发,认为我们每种生物相对于自身寿命来讲,都有属于自己的“奇迹”发生。虽然人与人、人与其他动物之间有隔阂、鸿沟,但并不妨碍我们以相似的生命体验感受他人的“人生奇迹”的发生。从“彗星”大事件到“小昆虫”的一次交媾,“先易后难”的意象情感表达,很容易激起读者对诗歌的兴趣。整首诗歌没有如中国二十年代早期白话诗一样,运用奇特、怪诞的意象描写,而是延续了法国十四行诗歌的意象表达。法十四行诗虽然题材众多,在核心上仍是以抒情为主。冯至在法十四行诗基础上,选取生死、自然、孤独等主题选取,融入中国人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表达“诗歌的存在”。即诗人通过十四行诗来抒写个人情感和沉思,而人们通过诗歌引发情感共鸣,来打破彼此之间的隔绝状态,真正实现诗歌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存在。

总之,以两位诗人为代表的法式十四行诗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法国文学土壤,在文学史中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冯光荣.法中十四行诗沿革及其结构要素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3(3):1-11.

[2]吴岳添.法国文学简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田俊武,张磊.十四行诗音韵的演变:从彼特拉克到莎士比亚[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0):46-51.

[4]袁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导读[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郭家梁(2001-),女,汉族,河南西平人,本科,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法式音节法语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拼拼 读读 写写
看音节说句子
谁说法语浪漫如云?
时髦进阶版法式美甲
不造作的法式风情
法式高腰伞裙,“遮肉与优雅”两得
法式轻奢优雅
法国呼吁抵制英语入侵